課後服務課堂來了“京繡”非遺傳承人

今天(9月9日)下午,京繡校園非遺傳承人何洪傑將認識20多張臉龐稚嫩、眼裏有光的新面孔。

作為北京市豐台區職業教育中心學校非遺專業教研組長的她,將走進北京市豐台區一所初中學校,在新學期的課後服務時段,帶領初二年級的孩子們領略非遺“京繡”的魅力。

北京市豐台區職業教育中心學校在多年的職業體驗課過程中,開發了包括京繡、木工等百門課程。新學期,已經有部分中小學校將這些課程引入課後服務當中,僅該校非遺與設計學院就向位於豐台區的初中合作校對口輸出了7位老師、7門課程。

課後服務課堂來了“京繡”非遺傳承人

京繡校園非遺傳承人何洪傑“下校”參與中小學課後服務工作。 受訪者供圖

“燕京八絕”之一現身中小學課堂

穿過北京市豐台區職業教育中心學校非遺與設計學院教學樓一樓長廊,會依次途經學院的景泰藍工坊、金工工坊、玉雕工坊、京繡工坊、木工工坊。京繡工坊是何洪傑待得最多的地方,她是這裏的“掌門人”。

記者見到何洪傑的時候,她正在為學校初二年級孩子們備課。更新課件、學情分析,又在EXCEL中拉出一條長長的單子,小鏡子、絲線、立德粉……本學期這門課程所需的材料及數量、成本,一一列出,在第一次課之前交給學校統一採買。

這門課叫《一針一線識京繡》。京繡是國家級非遺項目,屬於“燕京八絕”之一,是以北京為中心的刺繡產品的總稱。何洪傑是京繡校園非遺傳承人,師從京繡第六代傳承人李鳳茹;同時,她的另一個身份,是北京市豐台區職業教育中心學校非遺專業教研組長,已有近十年的教學經驗。

何洪傑告訴記者,這個學期,她準備先用兩節課介紹京繡和背後的文化內涵,讓孩子瞭解什麼是京繡以及學習的意義,展示京繡作品調動學習興趣。接下來的課程會介紹工具、材料,並練習前期流程,包括畫、扎、磨、刷……最後才是繡。練習不同的針法後,換一塊絲綢,正式製作一個小作品。

實際上,經過幾堂課她就發現,感受到這件事情的魅力之後,孩子們很容易沉浸其中,“可能1個小時坐在那兒,下課了都不動,上癮。”

不只孩子跟她學,還有不少家長跑來找她:“何老師,能不能也教教我們呀”。何洪傑很樂於解答任何人的問題。她發現,一個孩子可以帶動一個家庭。

課後服務課堂來了“京繡”非遺傳承人

何洪傑製作京繡作品場景。受訪者供圖

集體教研,為中小學生專設課程

實際上,北京市豐台區職業教育中心學校從上學期開始就參與到中小學的課後服務工作中了。而今年秋季新學期開始,課程量、師資量和上課頻次都有所增加,從之前的3位老師、4門課程,升級為現在的7位老師、7門課程,分別為:絨花髮簪製作、工筆團扇繪製、染紙、燙畫葫蘆、蝴蝶盤扣製作、一針一線識京繡、紙板木工。

“課後服務的課程和體驗課不一樣,是需要成體系的。”北京市豐台區職成教集團非遺與設計學院副院長蘇麟指出,在給中小學課後服務課程備課的時候,更要花心思。

“學情分析很重要。”何洪傑一再強調。在自己學校,何洪傑教的是中職階段的孩子們。而初一初二的孩子和中職孩子們在年齡特點、性格特點上都有很大區別,這就決定了在課程設置上,也千差萬別。

何洪傑總結道,初一孩子心智水平、動手能力還不足,給他們上課就要趣味性更大一點兒;到初二,孩子的學習主動性、自我管理能力明顯加強,課程內容的專業度可以更深一點。

“有的老師還很年輕,不一定都能瞭解孩子這個情況。”作為教研組組長,何洪傑帶着其他6名即將下校的老師,開始了集體教研。每門課最少兩個半天,分別把一學期課程內容和課程進度設計好。

“得找一些孩子們覺得有意思的興趣點。”“連續劇《延禧攻略》看過嗎?劇裏魏瓔珞犯了一個錯誤,把孔雀羽線弄丟了……你看,咱們可以自己製作孔雀羽線,它在光下是特別漂亮的。”給初中孩子們上課,何洪傑的竅門是:“用他們的語言去跟他們交流,而不是填鴨。”

課後服務課堂來了“京繡”非遺傳承人

何洪傑展示“下校”時隨身攜帶的京繡工具箱。圖/ 新京報記者 馮琪

在課後服務課堂上做傳統文化使者

記者瞭解到,今年“雙減”之後,中小學校對於課後服務資源的需求量加大。“有不少中小學來‘求資源’,甚至還要‘排隊’。”“我們會提供一個適合中小學生的大資源庫、課程‘菜單’,並對課程內容、預期成果、所需材料工具及成本預算等列出概覽,供中小學校調配選擇。”蘇麟説。

課程時間已經妥善安排,7位老師下校的時段,本校都不會安排教學任務。假如兩邊工作在時間上發生衝突,團隊同時還可以幫忙“託底”。

何洪傑的日常路線也發生了變化。每個週四,她都會拿出半天時間教研、備課、上課,往返在中小學校和自己學校之間,下班時間也比通常要晚一些。對她來説,課程教授起來得心應手,也很享受這個過程。唯一的苦惱就是:時間不夠用。“要保證完成自己本職工作,同時要勝任課後服務的工作,兩邊都不能耽誤。”

蘇麟告訴記者,學校會將課時經費補貼至參與課後服務的教師個人。同時他認為,團隊老師們對中小學課後服務工作的熱情並不僅僅來源於此。“全國一千三百多項非遺項目每年都會有流失、消亡,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希望通過我們這一代人,把這些好東西傳承、延續下去。我們還有能力進行教育創新,讓它輻射到更多的孩子,讓它煥發新的生命力,這是我們的出發點。”

“傳統師徒制是一個師傅帶一個徒弟,而課後服務課程中,一個老師可以帶24個孩子,背後就是24個家庭,輻射面多大呀!”何洪傑説,她特別願意做這樣的使者,將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瑰寶更快更好地傳播、傳承下去。

新京報記者 馮琪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賈寧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54 字。

轉載請註明: 課後服務課堂來了“京繡”非遺傳承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