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古今看世界
冷戰時期,蘇聯軍隊,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武裝力量。70~80年代,在衡量戰略武器威力的13項指標中,蘇聯軍隊有10項居於領先地位。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台後,為了順應新思維改革,便從1988年開始推行裁軍、撤軍政策。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軍總兵力下降到了約425萬,規模有所縮小。但即便如此,蘇聯武裝力量仍是世界上名列前茅的軍隊,仍掌握着首屈一指的鋼鐵裝甲集羣和戰略核武器,實力非普通武裝所能及。
然而,當蘇聯政權於1991年走向解體之時,擁兵400多萬的蘇聯軍隊,卻未能在危難之際拯救國家。1989~1990年,亞美尼亞、阿塞拜疆等國頻發衝突事端,立陶宛等國出現了脱離蘇聯的苗頭。1990年,在蘇共二十八大結束之後,戈爾巴喬夫所推行的改革,也幾乎完全偏離了方向。1991年5月,戈爾巴喬夫和15個加盟共和國領袖達成協議,簽署《新聯盟條約》,變蘇聯為“新蘇聯”,蘇聯由此變成了一個“鬆散的邦聯”。
蘇聯的處境一天比一天危險,兵多將廣的蘇聯軍隊,卻仍舊沒能力挽狂瀾。1991年下旬,伴隨着國內事件的頻發,蘇聯政權所面臨的危機也愈發嚴重。當年8月19日,為了挽救蘇聯的命運,一批蘇聯元老策劃了八一九事件,抽調一批蘇軍精鋭部隊進入莫斯科。可是,在葉利欽等人的宣傳攻勢下,進京的“塔曼”師等蘇軍精鋭,很快就改變了立場,導致行動失敗。八一九事件結束後,蘇聯解體的進程進一步加快,最終於1991年12月26日徹底崩潰。
那麼,蘇聯軍隊為何沒能挽救蘇聯政權呢?其實,這與蘇聯後期國內歷史虛無主義思想氾濫有很大關係。常言道,堅固的堡壘,都是從內部攻破的。從某種程度上講,蘇聯的解體,與其説是西方世界對東方國家進行“和平演變”的得逞案例,不如説是超級大國忽略自身弊端和失誤、而走向崩潰的沉重教訓。我們就從另一個角度,分析蘇軍未能挽救政權的原因。
“新思維”改革的推行,造成思想領域混亂
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台後,蘇聯開始推行“新思維”改革。“新思維”名義上是改革,但在俄語原詞中的意義,卻更像是“重建”。按理説,合理正確的改革,可以幫助蘇聯挽回頹勢。但“新思維”改革推行後不久,就逐漸偏離了正確的方向。這其中自然有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在作怪,但也同戈爾巴喬夫等人思路不正確、手段不高明存在莫大關係。1987~1989年,在西方的幕後支持下,蘇聯國內雨後春筍般出現了大量的所謂“座談會”、“沙龍”、“講座”等輿論組織。這些組織不以科普知識為已任,反而以故意抹黑蘇聯、揭發蘇聯“黑幕”為榮,極大地搞亂了思想領域。
面對輿論領域出現的混亂,戈爾巴喬夫等人不僅未能及時糾正,反而助長了不正之風。1990年蘇共二十八大召開後,蘇聯的改革幾乎完全變了方向。由於過度地推行民主化與公開性,蘇聯的思想領域也更加難以控制。到1990年8月時,蘇聯國內出現了9萬多個各色名目的“黨”,其中有20個自稱“全國性政黨”。到了1991年,蘇共僅掌握全國1.5%的報刊。藉此亂局,一些由西方扶植的“代理人”,把持了蘇聯的宣傳工具,繼而對蘇聯歷史進行更大程度的抹黑、否定,致使局面更加難以收拾。因此,到1991年時,蘇聯的國內形勢已經相當混亂。
歷史虛無主義造成嚴重危害,極大瓦解了蘇軍凝聚力
其實,早在1956年蘇共二十大時期,蘇聯歷史虛無主義的苗頭就已經出現,當年,赫魯曉夫在會議上全盤否定斯大林。而到80年代後期,戈爾巴喬夫又將這種思想進一步擴大化,並聲稱要“恢復歷史公正”。他們是怎麼“恢復歷史公正”的呢?原來,他們把蘇聯所有的英雄人物幾乎都給否定了。在他們的理論中,列寧是“德皇派來的間諜”,捷爾任斯基是“劊子手”,卓婭是“縱火犯”,斯大林所做的一切“都是錯誤的”。這種“歷史公正”,違背了辯證法原則,本就是一種不公正。在這種思想下,蘇聯民眾的信念自然發生了動搖。
歷史虛無主義,在蘇聯民間造成負面影響,在蘇聯軍隊中也是貽害無窮。這種思想在蘇聯軍內傳播開後,許多蘇軍官兵放棄了對蘇聯政權的認同,並轉向了對自身民族加盟國的認同。於是,80年代中後期,蘇聯軍內出現了眾多民族主義準軍事組織,一些士兵不再聽從上級的命令。例如,1988年亞美尼亞發生了大地震,蘇軍中的亞美尼亞士兵,便大量自發回鄉參加重建工作。阿富汗戰場上,部分烏茲別克、塔吉克士兵,甚至和阿富汗的“穆斯林兄弟”站在了一起。1990年春季,有7個加盟國未能完成徵兵任務,情況十分不妙。
八一九事件時,眾多蘇軍士兵內心茫然,不知道該不該維護蘇聯
當蘇聯軍內出現信念動搖情況之時,葉利欽、克拉夫丘克等西方派官員,趁機拉攏其本民族的蘇軍官兵,以擴大其影響力。有一次,葉利欽在訪問圖拉空降兵駐地時,對指揮官格拉喬夫説:“當你們合法選舉的俄羅斯領袖受到生命威脅時,你會率領部隊保護他嗎?”得到的回答是:“會。”依靠類似的方法,葉利欽在蘇軍的俄羅斯族官兵中得到了擁護,克拉夫丘克在蘇軍的烏克蘭族官兵中受到了支持。而由蘇聯多民族凝聚成的蘇維埃武裝力量,就在這種“宣傳攻勢”下走向了瓦解。
長期的思想領域混亂,動搖了廣大軍民的信念,而魯斯特事件後戈爾巴喬夫頻頻讓蘇聯軍隊“背鍋”的做法,又激化了軍隊與政界之間的矛盾。多種因素交織在一起,最終造成了嚴重後果。八一九事件發生時,包括“塔曼”師在內的蘇軍精鋭雖然進入了莫斯科,但大批蘇軍士兵的思想已經處在迷茫狀態。一些官兵對執行任務的信心不足,一些官兵分不明白事件的性質,一些官兵不知道自己這樣做的意義是什麼,更有一些官兵對蘇聯國家的前途產生了疑問。藉此機會,葉利欽再次發起“宣傳攻勢”,最終促使“塔曼”師等部隊改變了立場。
總體來説,蘇聯解體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涉及的方面很多。其中,蘇聯國內歷史虛無主義思想的泛濫,也是瓦解蘇聯軍隊凝聚力、促成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八一九事件後,蘇聯解體的速度進一步加快,蘇聯軍隊也難以有更大的作為。最終,在1991年12月25~26日,蘇聯徹底解體。
參考資料:《蘇聯興亡史》、《蘇聯軍隊的瓦解》
本文作者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