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進合擊巴比倫 新亞歷山大與新阿塔薛西斯的較量

分進合擊巴比倫 新亞歷山大與新阿塔薛西斯的較量

作為古代爭奪西亞控制權的兩股勢力,來自地中海的希臘-羅馬文明與來自伊朗高原的波斯文明之間,爆發了無數次激烈的對抗。前者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死死的壓制着後者。後者雖然偶爾會爆發一些非常激烈的反撲,卻終究處於不利的守勢。
一直到公元3世紀開始,這種保持良久的趨勢開始被扭轉。新一代薩珊王朝在波斯建立,而處於塞維魯王朝末期的羅馬,則在不知不覺中已經不可救藥的步入衰退。雙方的第一次火拼,就為日後數百年的鏖戰,打下了基調。
分進合擊巴比倫 新亞歷山大與新阿塔薛西斯的較量

亞歷山大大帝的史詩戰績 是後世很多人的崇拜與夢想
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波斯,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傳奇歷史事件。這位驚世戰神憑藉頂尖的指揮藝術和麾下軍隊的優秀執行能力,彈指間即將看似龐大的古波斯帝國踢下西亞霸主的寶座,自己取而代之。就此開創了輝煌燦爛的希臘化時代。他也因此成了日後眾多帝王將相的崇拜對象。
即使在所有希臘化國度消失後,他的文明遺產依然由其後兩個互相敵對的非希臘人大國——羅馬與帕提亞所繼承。甚至在亞歷山大大帝去世5個半世紀以後,羅馬帝座上也出現了一位與其同名的皇帝:亞歷山大?塞維魯。
分進合擊巴比倫 新亞歷山大與新阿塔薛西斯的較量

亞歷山大?塞維魯的雕像
這位同樣名叫亞歷山大的羅馬皇帝是,塞維魯王朝的最後一任元首。該王朝歷代帝王均聲名不佳,如塞維魯冷酷無情、卡拉卡拉暴虐嗜殺、馬克裏努斯膽小怯弱、埃拉伽巴盧斯荒淫無恥。唯獨亞歷山大?塞維魯性格温文爾雅、禮賢下士,被一眾古典和中世紀曆史學者稱讚為“禮賢下士、秉性善良”。由於他來自敍利亞行省的埃美薩,因此較多保留了當地的東方和希臘文化特點,非常希望在文治武功方面能夠與亞歷山大大帝比肩。
分進合擊巴比倫 新亞歷山大與新阿塔薛西斯的較量

王朝建立者塞維魯的全家福 包括他的著名兒子卡拉卡拉
然而在此時的伊朗地區,卻出現了與之相反的文化變遷。公元226年,強盛一時的帕提亞阿薩西斯王朝,被一位地區附庸國王阿爾達希爾推翻。後者出生所在的波西斯,正是曾被亞歷山大擊敗的阿契美尼德王朝的龍興之地。所以,為了顯示自己繼位的合法性,阿爾達希爾自稱為那個古老帝國的正統後裔。政治上着力弘揚傳統波斯文化,排斥異域希臘文明,並積極準備採用武力手段恢復昔日祖先的榮耀。此舉不可避免地導致了他與羅馬皇帝新亞歷山大之間的衝突。
由於他的名字在希臘語中叫做“阿塔薛西斯”,也是古波斯帝國的國王們所經常擁有王號。於是,他們兩者之間的對抗,就被再次賦予了亞歷山大力敵波斯帝國的傳奇色彩。
分進合擊巴比倫 新亞歷山大與新阿塔薛西斯的較量

薩珊王朝的雕刻 阿胡拉瑪茲達神為阿爾希達加冕
分進合擊巴比倫 新亞歷山大與新阿塔薛西斯的較量

早期的薩珊王朝軍隊
性格狡詐而嚴厲的阿爾達希爾選擇先下手為強。公元230年,他首先入侵併洗劫了羅馬的美索不達米亞和卡帕多西亞行省,挑起了兩國爭端。不僅如此,當亞歷山大皇帝試圖以外交途徑解決上述爭議時,波斯國王居然派遣了一支挑釁意味十足的使團。
這些使者總計有400人,各個都是衣着華貴、穿金戴銀的魁梧大漢。他們騎着高頭大馬、背披精良弓箭組,並無禮地要求羅馬人退出從赫勒斯滂海峽直至波斯邊境之間、昔日阿契美尼德王朝曾佔據過的所有土地。毫無疑問,此舉徹底激化了兩大帝國之間的矛盾,讓原本以為能夠以理服人的亞歷山大不得不示之以武力。
分進合擊巴比倫 新亞歷山大與新阿塔薛西斯的較量

由薩珊軍事貴族組成的使團 對羅馬人措辭強硬
羅馬皇帝在公元231年抵達了敍利亞首府安條克,與之同行的還有太后瑪美亞和禁衞軍長官等一系列帝國軍政要員。按古典傳記著述《奧古斯塔史》之載,為了給予波斯人嚴厲的懲罰,亞歷山大至少徵集了東方6個軍團的兵力。這已經超過了當地所有軍團數量的一半。此外,他還從多瑙河邊境的軍團中抽調了部分戰力強悍的精英參戰,加上自己率領的禁衞軍大部,人數可達7萬之眾。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匹敵甚至超越那位同名的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皇帝還效仿古代的馬其頓軍隊,組建了自己的金盾兵和銀盾兵。仍覺得不過癮的他,甚至將那6個軍團的士兵改編為一個3萬人規模的巨型方陣。實際上這一所謂的方陣並非嚴格意義上的馬其頓方陣,僅僅是要求軍團士兵組成的密集戰陣。其武器訓練與一般軍團並無二致,僅僅提高了待遇而已。這就更加凸顯了馬其頓軍事體系的重要影響。畢竟在這個時期,羅馬軍團在裝備上已經同之前數世紀的先輩們,有了較大區別。圓盾開始逐步取得長盾,而長矛比例提高,逐漸替代了昂貴的重型標槍。
分進合擊巴比倫 新亞歷山大與新阿塔薛西斯的較量

亞歷山大.塞維魯的軍中也包括了部分cosplay古代馬其頓風格的士兵
與此同時,針對新興波斯的入侵計劃也已經被制訂出來,同時代的歷史學家赫洛狄安親歷了上述戰備形勢。在他的筆下,羅馬皇帝將所有軍隊分為三部:
第一支軍隊首先從卡帕多西亞省出發,經東方的亞美尼亞山區,入侵伊朗高原西北部的阿特洛帕特尼米底。
第二路部隊,隨後以敍利亞東部的希臘化城市--杜拉-歐羅波斯為基地,沿幼發拉底河南下,攻擊波斯人非常看重的兩河流域重地巴比倫尼亞。
亞歷山大自己則率領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主力部隊,一路抵達美索不達米亞中部的辛加拉。企圖利用從該城經哈特拉直抵泰西封的商貿要道,直接圍攻波斯人的首都。
如此一來,羅馬軍隊既可以利用三路大軍齊頭並進的優勢,讓波斯軍隊顧此失彼。又能夠避免主力雲集,所帶來的巨大後勤壓力。可謂是一箭雙鵰!如此完美的戰略規劃,似乎已完全能夠保證新亞歷山大重現5個半世紀前那位同名前輩的輝煌業績。
分進合擊巴比倫 新亞歷山大與新阿塔薛西斯的較量

羅馬人的進軍計劃與波斯人的迅速反應
戰爭爆發之初,羅馬人也確實取得了一系列小衝突的勝利。拜亞美尼亞人的援助所賜,先期入侵米底的第一路分遣軍,在公元 232年夏順利到達當地。他們隨即洗劫焚燬了周圍的眾多富裕村莊,迫使阿爾達希爾將軍隊主力悉數調來禦敵。
而就在波斯主力盡出、巴比倫尼亞防守空虛之際,第二路羅馬分遣軍按照事先的計劃,突然越過邊境。他們南下幼發拉底河,直取巴比倫尼亞腹地,讓完全沒有準備的波斯人措手不及。
分進合擊巴比倫 新亞歷山大與新阿塔薛西斯的較量

3世紀開始 羅馬軍團的裝備風格逐步有了變化
倘若亞歷山大在此時帶着中路的主力大軍,也順勢從辛加拉殺向對方首都,新崛起的薩珊王朝將不可避免地陷入腹背受敵的險惡局面之中。遺憾的是,這位與馬其頓征服者同名的羅馬皇帝,雖然時刻不忘模仿其前輩的行事作風,但一到關鍵時刻就暴露出自己與後者在膽識魄力上的真實差距。
分進合擊巴比倫 新亞歷山大與新阿塔薛西斯的較量

阿爾希達的行宮遺址
分進合擊巴比倫 新亞歷山大與新阿塔薛西斯的較量

亞歷山大.塞維魯發行的銀幣
諸多史家均提到,自從登基以來,亞歷山大皇帝就一直受到其外祖母和母親的影響。他在面臨重大抉擇時,往往不由自主地屈從於她們的想法,此次也不例外!
陪同亞歷山大一起東征的太后瑪美亞一經聽聞大軍出征的計劃後,便非常擔憂兒子的安危。在她看來,身為一國至尊的羅馬皇帝親自掛帥出征,並非多麼顯赫的榮耀之舉。相反,卻是以身犯險的愚蠢行為。因此不斷勸告兒子不要輕舉妄動,只有等兩路大軍佔盡優勢且敵人無力反擊的時候再盡遣主力,方能在不用歷經危險的情況下獲得戰功。
於是,在如此淺薄的婦人之見影響下,年輕的皇帝同意了母親的安排,導致錯過了戰爭制勝的最佳時機。
分進合擊巴比倫 新亞歷山大與新阿塔薛西斯的較量

早期的薩珊具裝重騎兵
與優柔寡斷的新亞歷山大不同,新波斯的那位國王阿爾達希爾卻絕非大流士三世這樣的貪生怕死之輩。自公元 212年正式起兵反叛原宗主國帕提亞之日起,他先吞併克爾曼和埃蘭,接着攻滅帕提亞,擊敗貴霜帝國。幾乎每戰必勇往直前、身先士卒,甚至在霍爾米茲達甘之役親自將帕提亞國王阿爾塔巴努斯四世射殺。因此,不僅在軍中牢牢地樹立起自己的威望,也獲得了久戰厲兵的寶貴經驗。
阿爾達希爾最初被進軍米底的羅馬人吸引了注意力,將主力部隊北調予以抵抗。但當他聽聞另一路更危險的羅馬分遣軍冒犯巴比倫腹地的戰報後,第一時間就將大部分軍隊重新調回西部。也正是這招兵貴神速的戰術調動,決定了整場戰爭的勝負。
分進合擊巴比倫 新亞歷山大與新阿塔薛西斯的較量

薩珊王朝從印度河流域帶回的戰象
阿爾達希爾麾下的波斯軍隊組成也與前波斯帝國的大流士時代差異明顯。亞歷山大戰後對元老院的報告稱,敵人擁有700頭戰象、1800輛卷鐮戰車、12萬騎兵,其中包括1萬名人馬披甲的具裝騎兵。毫無疑問,以上數據是極度誇張的結果。因為考慮到伊朗地區近20年的長期戰亂影響,阿爾達希爾的全軍數量最多也不會超過4萬。但其軍隊以騎兵為骨幹和主力的記載卻是真實可信的。
此時的薩珊騎兵和帕提亞時期一樣,由騎射手和具裝精鋭組成。他們很擅長在開闊領地發揮自己在機動穿插和衝鋒陷陣方面的嫺熟騎術,卻往往在地形崎嶇之處發揮欠佳。此前阿爾達希爾之所以無法驅逐侵入米底的羅馬分遣軍,就是受制於地形缺陷。當地的多山環境,也是羅馬重步兵最易發揮戰力的理想場所。
薩珊王朝的輕裝弓騎兵
但是在一望無際且地勢平坦的巴比倫尼亞農耕區,波斯騎兵正好能將自己的所有優勢展現得淋漓盡致,這一點恰恰又是羅馬軍團的軟肋。僅僅15年前的尼西比斯之戰,羅馬人還在人數劣勢的情況下,敗於帕提亞騎兵之手。如今,這支羅馬遠征軍面臨的形勢幾乎與15年前沒有二致。戰場平坦而又缺乏掩護的地形,自己因分兵而不佔優勢的數量。
甚至更糟的是,他們還缺乏必要的警惕。由於相信皇帝和他的主力大軍已經攻擊到了蠻族腹地,這支分遣部隊自大地認為自己的推進將會很進展順利,不會遇到絲毫危險。他們想當然的以為,蠻族的主力全都被抽調前往應付皇帝主力的威脅去了。因此,當全副武裝的波斯騎兵迅猛地出現在自己眼前時,巴比倫尼亞的入侵者完全沒有防備,幾乎立即就被敵人包圍。如同當年的尼西比斯之戰一樣,蠻族騎射手突然從四面八方向被圍者射出自己憤怒的羽箭。具裝精鋭則閃避在安全距離外養精蓄鋭,等待合適機會衝散敵陣。
分進合擊巴比倫 新亞歷山大與新阿塔薛西斯的較量

3世紀的羅馬軍團 依然保持着鬆散與密集兩種作戰隊形
羅馬士兵不得不一方面組織龜甲陣抵擋對手的箭矢火力,另一方面不斷退守至合適地帶。他們勉強用盾牌和夯土構築起一道簡易工事防禦,用己方的弓箭和標槍給予對手同樣的傷害。但終因實力相差懸殊而失敗。
儘管如此,羅馬人的反擊無疑是阿爾達希爾一生征戰以來遭遇的最難堪時刻。因為數量上佔據優勢的波斯軍隊,反過來受到這一小撮頑強抵抗的守軍的重創,相當多的騎士因此喪命。顯然,如同尼西比斯之戰的經歷一樣,若非這支羅馬遠征軍寡不敵眾、孤立無援,他們最後絕不會遭受全軍覆沒的結局。
分進合擊巴比倫 新亞歷山大與新阿塔薛西斯的較量

在平原地形上力扛波斯具裝重騎的羅馬士兵
分進合擊巴比倫 新亞歷山大與新阿塔薛西斯的較量

3世紀的羅馬軍官和他的私人護衞
一直到此時為止,那位導致以上災難的罪魁禍首,還未來得及從辛加拉踏出任何出征的步伐。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長期居留辛加拉亞歷山大皇帝在南路軍失敗的時,因無法適應美索不達米亞的乾熱氣候而染上疾病。
在聽聞南路軍失敗的消息後,這位皇帝更加意志消沉,以至於喪失了任何繼續征戰的慾望,並下令將仍在米底的北路軍全部撤回安條克。這個草率的決定也導致了更嚴重的軍事傷亡。赫洛狄安記載,由於時值冬季最冷的時節,回撤的北路軍隊遭受到難以忍受的疾病和時疫折磨,許多士兵都再未看到安條克的城門。
亞歷山大皇帝企圖重現馬其頓征服者業績的雄心壯志,最終就因其母淺薄的見識和自己的愛慕虛榮而半途而廢。不過,我們也不能説新亞歷山大在與新阿塔薛西斯的博弈中完全處於下風。由於南路軍士兵的英勇戰鬥,波斯軍隊同樣傷亡慘重。更不用説羅馬北路軍在米底的劫掠,也讓薩珊王朝經濟受到了較大影響,其戰爭潛力因此次慘勝而大幅削弱。以至於情報人員向亞歷山大彙報時稱,波斯人在4-5年內沒有再次發動挑戰的本錢。就這一形勢而言,羅馬皇帝的東征仍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他那半途而廢的攻勢所帶來的戰略優勢也就僅此而已。
分進合擊巴比倫 新亞歷山大與新阿塔薛西斯的較量

波斯人贏得了戰爭卻也損失不小
這次戰爭結束不久後的公元235年,亞歷山大就與其母一起,在日耳曼邊境被譁變士兵殺害。三年後,恢復元氣的阿爾達希爾又一次發動了對羅馬帝國的征戰。
歷時四個世紀之久的羅馬-波斯戰爭就此拉開了帷幕。愈發虛弱的羅馬人,一次次因各種令人咋舌的原因發作後,不斷將從東方行省收取的賦税又交到了波斯人手裏。嚐到甜頭的波斯人,也就在數百年裏,養成了定期去敍利亞打秋風的習慣。兩個古老的文明,就在這種互相傷害中,一同走向淪亡。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705 字。

轉載請註明: 分進合擊巴比倫 新亞歷山大與新阿塔薛西斯的較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