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若接受撤藩,安度晚年的概率有多少?答案是零
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康熙帝借平南王尚可喜所請“撤藩”,允諾三藩享有世襲爵位與百萬俸祿,平西王吳三桂為首挑起“三藩之亂”,八年戰亂席捲江南險推翻清朝統治,主謀吳三桂家族以謀反罪株連九族,世人皆言吳三桂若能接受康熙撤藩,家族與皇室聯姻漢臣之極榮寵不衰,但康熙帝真的會兑現承諾嗎?本文從政治與經濟兩個角度,為您剖析吳三桂能否善終。(創作者多臻貴,為今日頭條簽約作者,支持原創請勿搬運!)
少年康熙帝
吳三桂在康熙時期失去政治互信!
吳三桂被清朝三次卸權失去信任:
第一次,吳三桂掌握山海關兼麾下數萬關寧鐵騎,《清史稿》載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朝攝政王多爾袞許諾,“伯若率眾來歸,必封以故土,晉為藩王,國讎可報,身家可保,世世子孫,長享富貴”。
吳三桂順治元年四月歸降清朝,隨後招降明軍並剿殺農民起義,順治二年八月便詔令“出鎮錦州”,事實是部屬被清軍拆分後接管,吳三桂明升暗降僅剩數百親衞,清朝“裂土封王”承諾保質期僅有16個月。
第二次,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六月“剃髮令”頒佈,激起江南民眾拼死抵抗數省響應,情勢危急順治四年復授吳三桂兵權,同鑲藍旗漢軍固山額真李國翰守漢中,避免吳三桂接觸南明勢力而倒戈一擊。
吳三桂殘酷鎮壓甚至屠城威懾,轉戰萬里平陝甘至巴蜀抗清勢力,順治帝賞賜金銀及御用之物,更曾廷議以蜀地為吳三桂封地,但兵權再次被奪封地亦沒有下文,吳三桂賦閒漢中錦衣玉食卻百感交集。
吳三桂
第三次,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李定國率軍攻克桂林定南王孔有德自縊,並採用伏擊戰術衡州擊殺敬謹親王尼堪,清軍損失兩位親王數十萬精鋭千里疆域,命吳三桂領軍奪取成都與重慶等軍事重鎮。
順治十四年,西南五省經略洪承疇調集數十萬軍隊,順治帝授吳三桂為“平西大將軍”赴雲南支援,順治十六年雲南平定洪承疇受詔回京,清朝準吳三桂鎮守雲南,卻任命督撫掌握錢糧以遏制軍事異動。
清朝對吳三桂連續卸權,因其尚有價值駐守雲南,同時期更多降將沒能善終,更沒能庇廕後代:
明末薊遼督師洪承疇,清軍入關與平定江南的首功之臣,僅授三等輕車都尉(從三品)世襲四世,卻被乾隆帝列入《貳臣傳》;
明末海上霸主鄭芝龍,出降導致南明隆武政權分裂覆滅,清朝僅授一等子爵(正一品)卻流放寧古塔,1661年全族斬殺菜市口;
大西軍事將領孫可望,內訌並呈交駐防使清軍收復雲貴,清朝授“義王”卻因其弟與放貸被朝臣彈劾,康熙時爵位年俸屢被罰降;
乾隆年間《貳臣傳》授爵圖表
清廷財政難以支撐三藩鉅額耗費!
鄭芝龍與孫可望的過失,對吳三桂而言不值一提,吳三桂鎮守雲南所犯皆重罪,如私下與藏族土司貿易,用茶葉交換戰馬使朝廷茶税減少。
藏傳佛教是清朝控制蒙古諸部重要手段,順治帝賜五世達賴喇嘛阿旺羅桑嘉措金印,卻為吳三桂奏請“裂土罷兵”康熙帝脊背發涼,深感吳三桂經營雲貴已影響至西藏與巴蜀。
雲南每年消耗財政達900餘萬兩,史稱“天下財賦半耗於三藩”,但其中包括將士安置費、開墾耕牛補貼費、官吏薪俸及雜項等,實際雲南軍費約300萬兩。
吳三桂私授官職並截留軍餉,優先撥付效忠的武裝,糧餉軍需樹立軍事權威,再開設鹽場並鑄造貨幣,雲南擺脱對清朝財政與物資的依賴,成為西南地區經濟中心。
只待吳三桂撤藩失勢,清朝相當多漢臣“身在朝堂,心繫故明”,吳三桂放清軍入關、替清朝賣命、絞殺永曆帝朱由榔等罪行,積壓的憤怒只能通過奏章發泄。
清朝皇室會庇護吳三桂嗎?答案是否定的,哪怕此時吳三桂年過六旬仍是明朝降將領袖,從“三藩之亂”陝西王輔臣、廣西孫延齡、四川吳之茂等羣起響應,康熙帝與貴族絕不會放鬆警惕。
茶馬古道
吳三桂與清朝皇室聯姻要追溯到順治十年(公元1653),孝莊皇太后親自為吳應熊與和碩恪純長公主證婚,清朝用額駙身份將世子吳應熊留居京師,成為防止平西王吳三桂反叛的人質。
此後,吳三桂子女陸續成年,朝廷宗室再未許以婚約,吳三桂亦不願清室聯姻,康熙帝誅殺和碩恪純長公主與吳應熊諸子,再次驗證皇權博弈下親情只是廉價遮羞布。
更何況,康熙帝説撤藩“百萬俸祿亦無不可”,絕對是安撫、比喻及誇大之詞,前文提到義王孫可望歲俸5000兩,而云南戰時軍費300萬兩,山東相對穩定軍費110萬兩,三藩與其家族耗費等同山東軍費,康熙帝絕不會真正施行,或者説絕不可能長久執行。
清乾隆《大清會典則例》載:“親王歲銀一萬兩,歲米五千石”
康熙年間,抵禦台灣鄭氏與準噶爾部,防備李氏朝鮮與沙皇俄國,內部賑濟災民及修整河道,兵餉與財政艱難的情況下提出“永不加賦”,康熙帝削減皇宮用度停各地貢品,豈能允許三藩與其家族揮霍民脂民膏。
吳三桂在雲南奢侈享樂,以十四萬兩白銀為故交曾應遴兒子“接風”,耗費數十萬白銀重金購買百餘名“歌舞姬”,康熙許諾三十餘萬兩尚且捉襟見肘,若歲俸萬兩憋屈至極更覺顏面無存。
銀庫
綜述:政治與經濟難以協調,註定軍事解決“三藩之亂”!
攝政王多爾袞,到順治帝福臨,再到康熙帝玄燁,吳三桂屢次被清朝欺騙,亦看到降將的淒涼結局,康熙帝撤藩本就違背諾言,吳三桂只能相信軍事實力,撤藩失去兵權便任人宰割,以康熙帝逼王輔臣自盡而言,吳三桂接受撤藩結局未必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