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自立國之後,就一直和吐蕃存在着斷斷續續的戰爭,為爭奪隴右、河西、西域等地,雙方戰爭不斷,安史之亂後吐蕃一度掌握了戰略主動權,曾經攻入長安,而在安史之亂前,唐朝還是能夠在局勢上壓制吐蕃,但是不容否認的事實是,從高宗和武則天時期開始,吐蕃的擴張意願越發增強,雙方戰事也變得越發激烈,到了唐玄宗時期,吐蕃已經成為唐朝強大的外患之一。
在唐玄宗設立的十大節度使中,河西節度使,治涼州(今甘肅武威),隴右節度使,治鄯州(治今青海樂都),劍南節度使,治益州(今四川成都),三大節度使最只要的職責及時抵禦吐蕃,唐朝在和吐蕃相鄰的疆域保證了足夠的兵力,壓制吐蕃的擴張。
在唐玄宗時期和吐蕃的戰爭中,武階之戰,吐蕃10餘萬大軍入侵隴右之地,唐玄宗一度想要親征,不過卻被王晙率部兩次突襲,殺的陣腳大亂,最終被薛訥等人率部擊潰,本來要親征的唐玄宗大喜,取消了親征計劃,而此次吐蕃大軍東侵,折損3萬將士,軍械損失無數。
説到吐蕃在唐玄宗時期的侵犯,就要談一下九曲之地。
《舊唐書.吐蕃傳》時楊矩為鄯州都督,吐蕃遣使厚遺之,因請河西九曲之地以為金城公主湯沐之所,矩遂奏與之。吐蕃既得九曲,其地肥良,堪頓兵畜牧,又與唐境接近,自是復叛,始率兵入寇。
《資治通鑑》九曲者,去積石軍三百里,水甘草良,宜畜牧,蓋即漢大、小榆谷之地。
九曲之地大致範圍是今天的青海省的貴南縣、貴德縣、同仁縣一帶,這裏水草豐美,適合放牧,而吐蕃對於大唐的侵犯,九曲之地成為了最佳的戰略跳板,可以以此為根基,提供足夠的後勤保障,肆意攻打大唐的隴右之地,而佔據隴右又可以向西北攻略河西之地,向東可以進取關中。
那麼這麼重要的九曲之地,為何大唐會那麼幹脆的給了吐蕃呢?
歷史記載中楊矩作為鄯州(今青海樂都)都督起到了一部分作用,其統轄之地直接和吐蕃接觸,唐中宗景龍四年(710年),楊矩就曾護送金城公主入蕃和親,同年唐睿宗繼位,楊矩正式被任命為鄯州都督。
此後發生了一件事,那就是吐蕃以求取九曲之地作為金城公主湯沐之所,湯沐之所指的就是食邑,吐蕃表面上的台詞是,九曲之地是為了金城公主要的,同時吐蕃賄賂了楊矩,最終如願以償。
那麼楊矩是不是要背鍋,白白給吐蕃送去了一份大禮呢?我個人認為楊矩只是有部分責任,畢竟在唐玄宗開元二年(714年)吐蕃10餘萬大軍大舉侵犯的時候,楊矩就因此自殺了。
其實在將九曲之地給吐蕃的這件事情上,楊矩的確是一開始表示支持,但是最終拍板准許但是唐廷,不是楊矩啊,我不信唐王朝不答應給,楊矩還敢自己就給了?
我們去看一下當時的唐王朝處於什麼階段就知道了,金城公主入吐蕃的時候,唐中宗就快掛了,之後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后集團,扶立李旦,也就是唐睿宗復位,話説唐中宗和唐睿宗這對難兄難弟,都是兩度登上帝位,但是都沒有什麼發揮空間。
楊矩上奏支持將九曲之地給予吐蕃的時候,他已經是鄯州都督了,也就是唐睿宗時期,那時的唐朝是歷經了之前的神龍政變以及唐隆政變,武則天建立武周的後遺症還沒有完全消散,李唐還需要時間恢復。
所以總的來看,在那個時間節點上,李唐是剛剛從一個動亂的狀態進入到平穩發展階段,急需一個穩定的外部環境,用九曲之地換取李唐西北邊境的一段安定也不能説完全就是賠本買賣,算是唐朝的權宜之計吧。
當然正所謂出來混遲早要還的,吐蕃佔據九曲之地後,經過幾年的養精蓄鋭,最終還是在唐玄宗開元二年(714年)發動了對唐朝的戰爭。
《舊唐書.吐蕃傳》開元二年秋,吐蕃大將闉達焉、乞力徐等率眾十餘萬寇臨洮軍,又進寇蘭、渭等州,掠監牧羊馬而去。
吐蕃10餘萬大軍進犯臨洮(今甘肅臨洮縣),蘭州(今甘肅蘭州)和渭州(今甘肅渭源東北),吐蕃此次攻打隴右之地,主要的目的是掠奪戰馬牛羊能戰略物資,從吐蕃軍的這次軍事行動來看,就能知道, 其在掠奪大量牲畜後,並未繼續向東開進,而是屯兵於隴右之地,多少是帶着試探性進攻的意思,根據局勢的變化在做決策,不排除是想打下幾塊疆域,以此為根基,試圖去和李唐爭奪隴右歸屬權的。
當時唐玄宗接到軍報後,是打算率部親征的,不過在此之前,他派遣的第一波唐軍反擊軍團,就擊退了吐蕃,唐玄宗也就取消了親征的計劃。
《舊唐書.薛訥傳》詔訥白衣攝左羽林將軍,為隴右防禦使,與大僕少卿王晙等率兵邀擊之。
薛訥是薛仁貴的兒子,他當初被唐玄宗看重,是因為其治軍嚴謹,而面對吐蕃大軍來襲的時候,唐玄宗任命薛訥為主帥,率部禦敵是有風險的,因為薛訥在同年七月曾率部北上攻打契丹,在灤水谷之戰中,薛訥執意突進,主動進攻,但是屬下大多不支持,只是説唐玄宗即位之初,希望利用軍事威懾周邊,所以同意了薛訥,不巧的是,此戰唐軍因為冒進而大敗,薛訥僅率數十騎突圍,戰後他就被削官為民了。
而此次唐軍擊退吐蕃的作戰,也就是武階之戰,發生在當年的八月至十月,可以説薛訥並未被棄用很久,幾乎是剛被削為平民就立刻在披上盔甲,率部西進抵禦吐蕃了,這能看出唐玄宗對於薛訥的喜愛,而薛訥也是沒有辜負唐玄宗的期望,一舉擊潰了吐蕃軍。
當然薛訥的成功離不開一個人,也就是王晙,他當時是隴右羣牧使,監領隴右諸牧場,可以説他在薛訥率領的主力部隊進攻前就已經令吐蕃大軍陣腳大亂了。
《舊唐書.王晙傳》晙率所部二千人卷甲倍程,與臨洮兩軍合勢以拒之.....相去五里,置鼓角,令前者遇寇大呼,後者擊鼓以應之。賊眾大懼,疑有伏兵,自相殺傷,死者萬計。
王晙率部2000餘人遠程奔襲戰場,而薛訥和他在戰局上一正一奇,成為了唐軍的一支致勝騎兵,正因為唐軍主力在薛訥統領,穩步向吐蕃軍推進,吐蕃軍大部分注意力都被薛訥所吸引,對於王晙這支部隊的突襲,並沒有太多防備。
當時吐蕃一直主力部隊在大來谷,大概位置在今甘肅省臨洮縣東南,渭源縣西北,吐蕃也是一度向此地增兵,當王晙率部抵達臨洮之時,派遣七百精鋭,換上吐蕃將士的衣服,令這七百人趁着夜色先行靠近吐蕃營寨,其他唐軍緊隨其後,擊鼓進軍,那畫面我們也可以想象出來。
吐蕃軍在沒有防備的情況下,被突然出現的唐軍所驚亂,加上一些穿着吐蕃衣服的唐軍在營中各處製造混亂,很容易造成一個現象,也就是恐懼,恐懼在混亂之時是可以快速蔓延到,一個士兵的恐慌會影響到身邊的幾個人,很快就是全軍的大範圍混亂,唐軍在這種情況下奮力進攻,吐蕃所部發生了潰敗,歷史記載,這次戰鬥中,吐蕃軍被殺萬餘人。
《舊唐書.王晙傳》俄而攝右羽林將軍薛訥率眾邀擊吐蕃,至武階谷,去大來谷二十里,為賊所隔。晙率兵迎訥之軍,賊置兵於兩軍之間,連亙數十里。晙夜出壯士銜枚擊之,賊又大潰。
《舊唐書.玄宗本紀》薛訥破吐蕃於渭州西界武階驛,斬首一萬七十級,馬七萬七匹,牛羊四萬頭。
在王晙擊潰大來谷的吐蕃軍後,立即回師於薛訥的主力部隊匯合,當時薛訥率主力部隊推進到武階驛(今甘肅臨洮東),在大來谷和武階驛之間存在着其他吐蕃軍隊,王晙再次採用夜裏突襲的策略,接連擊潰吐蕃所部。
加上薛訥在正面戰場的強攻,在兩路唐軍夾擊之下,大來谷至武階驛之間的吐蕃軍隊同樣發生潰敗,唐軍斬首萬餘級,戰事至此,吐蕃此次東進計劃就已經失敗了。
顯然在兩次的軍事打擊中,此次吐蕃重點進攻的臨洮軍和渭州一帶,吐蕃的主力部已經被擊潰,而且所掠奪的牲畜尤其是戰馬大多被唐軍所獲,各路吐蕃軍只能倉促撤退了。
《舊唐書.薛訥傳》追奔至洮水,又戰於長城堡,豐安軍使王海賓先鋒力戰死之。將士乘勢進擊,又敗之,殺獲萬人,擒其將六指鄉彌洪,盡收其所掠羊馬,並獲其器械,不可勝數。
《舊唐書.王忠嗣傳》以海賓為先鋒。及賊於渭州西界武階驛,苦戰勝之,殺獲甚眾。諸將嫉其功,按兵不救,海賓以眾寡不敵,歿於陣。
而且當時薛訥在武階驛擊敗吐蕃主力部隊時,一路追殺到洮水(今甘肅臨潭西北),但是又戰於長城堡(在今甘肅臨洮境),可見長城堡一帶還存留一部分尚未來得及撤退的吐蕃軍隊,薛訥率部在擊退吐蕃主力後,回師圍殲了長城堡的吐蕃軍。
值得一提的是,後來掌管20萬唐軍,四鎮節度使的王忠嗣的父親王海賓在此戰中陣亡,諸將是嫉妒於他功勞太大,所以並未及時派兵救援,想一想也知道,長城堡附近的吐蕃軍想要撤回是不可能了,後路已被唐軍所阻斷,況且被唐軍圍困,吐蕃軍必然死戰,在這種情況下,王海賓率先鋒軍殺入敵陣,結果可想而知。
而歷經三戰,唐軍每次斬敵萬人以上,也就是説進攻隴右之地的吐蕃10餘萬,起碼折損了三成的兵力,薛訥取勝後,唐玄宗也是取消了親征的事宜。
總的來説,當初吐蕃用略帶威脅的手段從唐朝那裏索要了九曲之地,以此為根基,第一次大規模對唐發動征討戰爭,戰爭初期吐蕃是取得預想戰果的,可是在第二階段和唐軍主力對戰中,吐蕃軍作戰表現的相對呆滯,被奔襲而來的王晙接連擊敗,而隨着薛訥主力部隊的出擊,吐蕃在隴右建立的防禦陣線土崩瓦解,折損將士不説,糧草器械,所獲牲畜也幾乎都被唐軍所獲,就戰爭結果而言,這次出擊,吐蕃是做了賠本買賣的。
參考資料《舊唐書.玄宗本紀》《舊唐書.薛訥傳》《舊唐書.王晙傳》《舊唐書.王忠嗣傳》《舊唐書.吐蕃傳》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