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有絢麗多姿的語言文學,最有特點的就是靈活多變的閃語

在阿拉伯時代,特別是在哈里發帝國全盛時期,阿拉伯語成了阿拉伯民族相互交流和創造、傳播文化的主要載體,也成為阿拉伯文明發達的一個重要標誌。阿拉伯語的發展也經歷了一個不斷吸收外來文化,使自身不斷豐富的變化過程。在伊斯蘭教產生之前,阿拉伯人儘管生產方式落後,社會生活單調,但他們卻創造出了十分豐富的語言。例如關於駱駝,阿拉伯人仔細觀察了駱駝的各個品種、生長階段、駱駝的肉、高矮、肥瘦、聲音、毛色、反芻後,創造了許多專有詞彙來説明和形容,以致在阿拉伯的分類詞書《詞典類編》裏有關駱駝一類的詞語就達176頁之多。同時阿拉伯人還吸收了一些外來語,使阿拉伯語的詞彙量擴大。

阿拉伯有絢麗多姿的語言文學,最有特點的就是靈活多變的閃語

如猶太教和基督教的惡魔撒旦、地獄等詞彙就是在這一時期輸入阿拉伯語中的。阿拉伯文字在公元4、5世紀時由西亞的阿拉美亞文字演變而來,阿拉美亞文字則起源於古代雕尼基文字。阿拉美亞文字後來演變為兩個分支:一是古敍利亞文(以後它又演變成漢志文,再演變成庫法文),二是納斯赫文。這兩種文字就是伊斯蘭教產生前後阿拉伯人使用的文字,古敍利亞文變成的庫法文通常用來書寫伊斯蘭教經典,後來也被用來裝飾清真寺和貨幣;納斯赫文主要用於日常寫書信。

阿拉伯有絢麗多姿的語言文學,最有特點的就是靈活多變的閃語

伊斯蘭教產生之後,隨着阿拉伯人征服範圍的擴大和眼界的開閥,阿拉伯語也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首先表現在吸收了大量的外來語。如波斯語就是被吸收得最多的一種外來語。波斯被阿拉伯人征服後,絕大部分波斯人改學了阿拉伯語,同時又用自己傳統的語言影響着阿拉伯語。從另一角度看,阿拉伯人在征服了比自己文明程度高的波斯地區後,目睹了許多在遊牧地區從未接觸過的新事物,因而接受了許多新的詞語,使阿拉伯語包括了豐富的波斯詞彙。如以前阿拉伯人幾乎從未使用過的水壺、絲織品、綢緞、珊瑚、糖果、磨香、珠寶、爐灶、外衣、醫院、秤、賬薄、枴杖等詞語,都是直接使用的被斯語。

阿拉伯有絢麗多姿的語言文學,最有特點的就是靈活多變的閃語

這種情形到了阿拔斯朝更加突出,這時因為民族融合進一步加深,語言的隔閲更少,從而使更多的波斯詞彙摻進了阿拉伯語中,如西瓜、肉湯、鏟子、交叉路口、飲料、行政機關、年金局等。古代希臘和羅馬的語言也廣泛地融合進了阿拉伯語中。流行於伊斯蘭世界的阿拉伯語裏有不少是希臘、羅馬傳入的外來詞語,如鏡子、塵埃、解毒藥、關節炎、李子等。伊斯蘭時代的阿拉伯語也受到了印度語言的影響,吸收了不少來自印度的詞彙。在《古蘭經》裏就曾提到一些阿拉伯化的印度詞語,如姜、樟腦。後來阿拉伯語中又匯入了一些印度的動植物名詞,如賜鵡、胡椒、竹子等。

阿拉伯有絢麗多姿的語言文學,最有特點的就是靈活多變的閃語

同時,一些印度修辭學的觀點也由印度人帶進了阿拉伯社會。如阿拔斯朝流傳着一篇印度人關於修辭學的文章,其中談到了講演時的修辭規則:“修辭最重要的是掌握修辭手段。它要求講演人從容不迫,舉止穩重,不東張西望,要用詞得體……對詞句不要過分修飾,更不要咬文嚼字……“這段話後來被譯成了阿拉伯文,用“因時制宜,見機行事”的題目寫進了阿拉伯語修辭學著作中。由於阿拉伯人不斷大量地吸收外來語,使阿拉伯語詞彙數量大大增加,表達的意義更為廣泛。

阿拉伯有絢麗多姿的語言文學,最有特點的就是靈活多變的閃語

哈里發帝國形成後,阿拉伯語成了官方通用的語言,非阿拉伯居民或為了求得生存而被迫學習阿拉伯語,或為了信仰伊斯蘭教而主動學習阿拉伯語,使阿拉伯語在阿拉伯世界廣泛流行,被各族人民用來作為表達自己的宗教意識、社會觀點和立法概念的重要工具。其他各民族的語言有的在阿拉伯世界逐漸消亡,如敍利亞語、羅馬語、埃及的科普特語等;有的雖未消亡,但其使用的空間範圍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如波斯語便是如此。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阿拉伯研究問題、著書立説、跨詩作賦、歌唱辯論都是使用阿拉伯語言文字。

阿拉伯有絢麗多姿的語言文學,最有特點的就是靈活多變的閃語

語言學家們從各種來源蒐集語言,首先是蒐集《古蘭經》裏的詞彙,它們被學者認為是阿拉伯語的精髓,是最純正、最高尚的語言。其次從其他來源去搜集,如從伊斯蘭教產生前後的詩歌裏、從圖書和典籍裏、從沙漠遊牧民中搜集各種阿拉伯詞語。整個語言的蒐集整理工作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廣採博納,見詞就收,將各種來源的詞語全收到一起;第二階段是分類整理,把同一類問題或意義相近的詞語集中在一起,寫出一本專門的書,如《駱駝》、《羊》、《植物和樹》、《倆》、《奶》、《椰樹和葡萄》等;第三階段按照一定的體例,編纂一部所有阿拉伯語詞彙的大辭典,供人們查找詞義時參考。經過學者們的努力,阿拔斯朝時編成了第一部較完整的阿拉伯語大辭典,這就是赫利勒(786年卒)編輯的《阿因書》。

阿拉伯有絢麗多姿的語言文學,最有特點的就是靈活多變的閃語

阿拉伯語的語音學在倭馬亞朝時已有人研究,那時學者艾斯瓦德(688年卒)受伊拉克總督齊亞德委託,創造了點式音符,即在單詞的上下和前方用黑點和短線標出發音符號,為《古蘭經》經文的全部詞尾標了音。後來的阿拉伯語言學家納斯爾·阿賽姆等人,在艾斯瓦德的基礎上進一步創造出表示長元音和短元音的符號以及重疊音符號等。改進後的阿拉伯文共有28個字母,書寫和閲讀都比較方便。阿拉伯語法則是在阿拉伯語長期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艾斯瓦德為此做出了貢獻。後來由赫利勒在前人研究的成果上,總結出了一套比較系統的語法規律。他的學生西伯韋根據赫利勒的講述,並採納其他學者的研究長處,編撰了第一部阿拉伯語語法教科書《客塔布》(即(書))。這部學術著作不僅引起當時的語言學家的高度重視,而且歷代學者對阿拉伯語的研究,都始終是以這部書為主要依據的。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43 字。

轉載請註明: 阿拉伯有絢麗多姿的語言文學,最有特點的就是靈活多變的閃語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