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考研報名人數達到457萬人,比去年增長21%。自2014年起,教育部取消了考研的年齡限制,隨着考研熱的不斷升温,大齡研究生的數量也逐漸增多。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和教育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教育與學習早已不是年輕人的“專利”。“大齡學生”羣體的日益壯大,正説明人們早已不再侷限於多年以來“一考定終身”的狹隘認知,有了更多提升自我的意識。
不過,“大齡”也意味着更大的挑戰。家庭和學業的平衡、知識更新和學習習慣的保持、就業時遭遇“區別對待”或“准入限制”等“歧視性規定”,都使得大齡研究生羣體承受了更大的壓力和焦慮。不少人反映,一些單位招聘、企業校招普遍設置了“報考年齡不超過28歲”“面向35歲以下招聘”等條件,年齡門檻直接將大齡研究生拒之門外,限制了他們的就業選擇。
就業年齡限制的背後,縱然有各種各樣的理由,但説到底還是歧視與偏見,想當然地認為大齡研究生“含金量”不高。其實,與20歲出頭的年輕人相比,大齡研究生往往有着更豐富的人生閲歷和工作經歷,心智相對更加成熟,研究方向和人生目標更加篤定清晰,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讀研機會。“逆行”讀研的他們重返校園“回爐充電”後,可以對某個領域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再把求學的成果帶回職場,幫助社會行業實現良性發展。
“人能盡其才則百事興。”有些過於苛刻的招考年齡限制,不僅可能加劇就業“年齡歧視”,更是對人才資源的極大浪費。在我國人口紅利逐漸消退的背景下,相關部門有必要對就業年齡歧視做出禁止性規定,同時出台和完善促進就業工作的配套制度和措施,營造更加公平的就業環境。
從終身學習的角度來説,高校和全社會也應鼓勵和支持大齡讀研的有志者,為他們高質量完成學業創造更好的條件。只有當大齡研究生擁有更多、更好的價值實現的舞台,人們才會對終身學習葆有更高昂的熱情、更持久的動力。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