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悍卒——大秦鋭士

中國幾千年歷史,難以計數的戰爭中鑄就了一個個照亮歷史長河的名字,但是在這些名字的背後是累累白骨堆積而成的功勳,接下我們來細數一下那些在一場場戰爭中留下赫赫兇名的精兵強軍。

此係列文僅按時間先後順序排列,並不涉及戰力排名。

二、大秦鋭士

華夏悍卒——大秦鋭士

秦軍

前文講到吳起時代的魏武卒已經能與幾十年後的秦軍相比,隱藏的含義也就是筆者認為,秦軍強於吳起時代之後的魏武卒,但與吳起時代相比,應該是在伯仲之間。

關於這一點,並非是筆者認為魏武卒戰鬥力不行,真正的問題還是在於商鞅變法中制度上的優越性。

事實上,商鞅變法時期及之後的秦軍,根本沒有與真正的魏武卒較量過,魏武卒不同於秦軍之處,在於它的軍魂乃是吳起,而非一個完善的制度。隨着吳起的離去,魏武卒的統帥與士兵之間被一個無影的階層隔離開,這便影響到了一個軍隊的凝聚力,他們的信念不再如吳起時代那樣的明確,陰晉之戰的三十年後,魏國依舊處於霸主地位,而秦國卻在商鞅的帶領下奪回了河西故地,這就是很明顯的信號,而到了馬陵之戰,魏軍大敗,輸掉的並不止魏國的霸業,更是讓魏武卒徹底淪為平庸。

商鞅變法之後秦軍也一樣遭受過大敗,但是其優越的制度,依舊能夠迅速地讓秦軍形成新的戰鬥力,尤其是在白起時代經過對外戰爭不斷勝利所錘鍊之後的秦軍,更是成為了一支在心理上無法被擊潰的軍隊,他們可以死,但是,生命不息,戰鬥不止。

公元前389年,秦軍大敗,如果不是魏國的綜合實力不足以吞下秦國這塊蛋糕,怕是歷史將改寫了。

但禍福總相依,這一戰雖然打掉了秦人的勇氣,但是也打醒了這頭昔日的西垂雄獅,秦國看見了魏國在變法之後發生的變化,於是也開始思索改革。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這位雄才大略的國君致力於恢復秦國在秦穆公時代的霸業,於是廣攬人才,下令求賢,而在此之前,秦孝公的父親秦獻公便已經開始了對變法的嘗試,並取得了不錯的成果,這也為商鞅變法這種觸及根本的變法減少了一定的阻力。

這些入秦的人才中,有一個叫做衞鞅的年輕人,他是衞國的貴族,他向秦孝公提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觀點,得到了秦孝公的認可,一段時間深入交流後,他取得了秦孝公的信任,被任命為左庶長,掌握軍政大權,開始着手改革。

華夏悍卒——大秦鋭士

商鞅變法

橫跨五十年之後,衞國再次走出了一位天縱之才,開始着手締造另一個霸主,衞鞅、吳起均為衞國人,而一個世紀之內,衞國同時養育出了兩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天縱之才,自己卻一個都沒用,只能説是自己作死。

衞鞅是在以後被封到商地後,才被稱為商鞅的,這裏為了方便,就直接以商鞅稱呼。

商鞅變法中,很大程度上借鑑了李悝和吳起變法的內容,但是在對於軍制的改革上,更為大膽徹底,在中國的歷史上,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首先,廢除舊世卿世祿制。這一條中對於軍制改革最大的好處就是,任何人因公獲爵,都只能傳三代,三代以後,如果沒有功勳,也徹底罷黜爵位。這保證了在國家能夠擁有足夠的土地來封賞有功之士,也逼迫着貴族子弟能夠上進而不是成為紈絝子弟。

其次是制訂了完善的二十等軍功爵位,只要有足夠的軍功,最高可封列候,列候是什麼概念呢,西漢名將李廣一生追求的目標就是封侯,這個候,就是列候。這樣的刺激不可為不大,在那個奴隸制尚且還未完全崩塌的時代,這二十等軍功爵,是是讓底層人改變自己階層的唯一通道,以前拿刀拼命功勞是別人的,而此時卻是在為了自己,為了子孫後代在奮鬥,底層士卒的雙眼已泛起野獸兇光。

而商鞅打造的內政方面的改革,則完全是為戰爭服務的,一切的就是圍繞對外擴張來制定,所謂耕戰國策,就是為戰爭的勝利保駕護航。

自公元前362年第三次河西之戰結束到公元前354年的第四次河西之戰,短短的八年時間。秦軍在戰場上從第三次的面臨龐涓回援直接大敗,到第四次的僵持,整個變法的效果,有了實際的體現,但是魏國畢竟是改革成功了幾十年,秦國才剛開始,這個時期的魏國,綜合實力依舊足以碾壓秦國。

而在公元前341年開始的第五次河西之戰中,由於龐涓帶領的10萬大軍在馬陵之戰被齊軍全殲,而給了秦國機會,秦國大勝,10年之後,在秦惠文王時代,第五次河西之戰徹底結束,秦國徹底收復河西故地。

這一時期的秦軍也逐漸露出了獠牙,開始成為山東六國的噩夢。

確切地來説,秦軍的成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自商鞅變法至秦昭王時代的到來,第二個階段是秦昭王時代,第三個階段則是滅六國的那支大秦虎賁。

華夏悍卒——大秦鋭士

白起

第一個階段,由於改革的果實尚未成熟,我們可以看見,在孝公時代,秦國依舊無法在東面戰場取得明顯的優勢,到了秦惠文王時期,則依舊通過張儀的大忽悠術來尋求戰機,逐步蠶食。

第二個階段的,尤其是在白起橫空出世後,秦國經過了孝公和惠文王兩代,綜合國力已經成超級大國,這個時期的秦國,一改以往作風,不講策略只用拳頭説話,在白起的率領下,據不完全統計,在正面戰場直接幹掉了東方各國合計一百六十萬人,趙魏韓楚更是直接被打殘。

其中最慘的莫過於楚國和趙國,一個都城都被打沒了,還丟了江漢平原和長株瀏盆地這個大糧倉,另一個一場戰役直接死掉了四十萬軍隊,國內人口鋭減不説,國內經濟也被打崩潰了。

之所以將昭王時期列為秦軍的第二個階段,則是因為在這個時期,秦軍在白起的帶領下,開始橫掃天下,為整個軍隊的意志,帶來了質的改變,就如同吳起之於魏武卒一般,只要白起出現在戰場上,士兵就一直處於狂熱狀態,並始終堅信自己的軍隊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白起和秦昭王的時代謝幕後,秦軍進入了第三個階段,這個階段的秦軍,經過了前兩個時代的錘鍊,已經對自己為何而戰,如何去戰,相當明確。而昭王時期那高頻率的大戰更是鍛煉出了大量的優秀獎領,王陵、王齕、麃公、王翦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而入秦的蒙驁也開始嶄露頭角,他們雖然沒有吳起和白起那般的軍事才能,但是此時的秦軍,已經相當成熟,不再過分依賴於將領的軍事才華。

在昭王之後到秦滅六國這個階段,我們可以看見,秦軍和東方六國的戰爭,依舊是高頻率的爆發,打的則是有輸有贏,但是始終未出現過崩盤,在後期面對趙國的李牧,秦國在正面戰場上始終落於下風,哪怕是同為戰國四大名將的王翦統兵,一樣無法突破李牧的防線,秦軍依舊有着高昂的鬥志,並未出現厭戰的情緒,這就很能説明問題了。

華夏悍卒——大秦鋭士

秦始皇

這樣的一支軍隊,是有別於中國歷史上的任何一支軍隊的,似乎他們就是為了戰爭而生。從商鞅變法到秦朝滅亡,秦軍就沒停止過戰爭,他們的足跡往北殺入草原,往西進入河西走廊,往東到達遼東半島,往南到達了中南半島。

所謂的的國雖大,好戰必亡,這條定律在秦國的身上似乎根本就不起作用,若非秦始皇死後秦國自身出了問題,即便是六國舊勢力掀起了叛亂,秦軍也無非是再滅他們一次罷了,在絕對的綜合實力面前,哪怕天才如項羽般,也無法掀起浪花。

秦軍的衰敗,在於李斯趙高,蒙恬和扶蘇的死,直接的後果是讓長城軍團的軍心出現了動盪,而王離率領長城軍團南下之後,與章邯合作在鉅鹿之戰中根本無法銜接,因為一個是兩人互不統屬,而且王離的聲望根本無法達到蒙恬的高度,壓服不了章邯,最終鉅鹿大敗,葬送了最後的秦軍,也葬送了秦國的國運。

秦軍之強,強在其優越的制度上,所謂的大秦鋭士,並不是如同其他的精鋭部隊般是整個國家部隊中的一支,秦軍的強大是整個的秦國軍隊的強大。

如魏武卒之強,強在吳起的軍事才能及人格魅力;如唐朝的玄甲騎兵是強在甲騎具裝的工藝和士兵的良好身體素質。秦軍的強大,則是強在其的軍心意志,每個人都很明確地知道自己為何而戰,為誰效力。在擁有明確目標的前提下,再以秦國的強大國力為後盾,以秦軍領先整個時代的制式武器為戈矛,自然所向披靡,戰無不勝。

然而成為制度,敗也制度,在李斯死後,趙高掌權,秦國的制度開始崩塌,整個軍隊的軍心也嚴重受到了影響,加之沒有一個最高統帥的帶領,面對席捲半個天下的叛亂,那隻兇名赫赫的秦軍徹底成為歷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190 字。

轉載請註明: 華夏悍卒——大秦鋭士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