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於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八月即位,到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三月去世,共在位二十三年。在位期間,他奉行大治天下的治國方針,勵精圖治,鋭意進取,使唐王朝迅速地達到了天下大治的局面。他開創了被譽為“貞觀之治”的中國封建社會中的太平盛世,唐太宗也因此成為中國封建帝王中最為傑出的代表人物。但是,在他的十四個几子裏,卻選不出一個像他一樣有雄才大略、智勇過人的太子來,而且在廢立太子的風波中,還漾出了股血腥味,最後繼承他皇位的九子李治,他也並不稱心,這不能不説是這位英明蓋世的偉人的遺憾。
試看有望繼承李世民皇位的三個兒子,他們分別有着令人感嘆的不同經歷。李世民的十四個兒子中,只有長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是長孫皇后所生,有資格成為太子的人選。根據嫡長子繼承製,李世民在登基的當年就把長子李承乾立為太子。為了加強對李承乾的教育,他接連不斷地選派了許多有學問的人做太子的老師,如中書侍郎杜正倫、光祿大夫張玄素、散騎常侍于志寧等,都是一些德高才茂的人。可是,這個太子頗不爭氣,頑劣成性,嬉戲無度,不僅不聽從教誨,反而處處設計陷害老師,根本不配做李世民的繼承人。
兒時的李承乾就膽大妄為,常常帶領一幫人去偷百姓的牲畜,殺死後大家煮肉吃。還扮成突厥人模樣,成羣結隊地劫掠牛羊,然後殺了煮吃。肆意胡鬧,樂此不疲。年齡稍長,李承乾又搞上了“同性戀”,此時東宮太子府中有個十多歲的樂童,長得十分漂亮,能歌善舞,李承乾對他十分寵愛,給他起了個綽號叫“稱心”,並日夜廝混在一起。李世民知道這件事後非常生氣,一怒之下殺了稱心,並將與稱心有牽連的人也都處死。李承乾不但不知悔改,卻在東宮庭院中蓋起一間房子,裏面擺上稱心的畫像,又陳列了許多泥人泥馬,命宮人每天早晚祭奠,他自己也常來徘徊哭泣。李承乾還把稱心埋在宮中,立墳頭,樹石碑,並且從此長時間不上朝參拜太宗。
更為嚴重的是,他還親自領着一隊兵馬,與七叔漢王元昌在宮中玩佈陣的“遊戲”,誰不真殺就被他綁在樹上吊死。直到見了傷亡,血濺戰炮,他才算玩得盡興。他甚至狂妄地説,如果我做了皇帝,就在皇宮中設“萬人營”,那時做觀交戰才叫痛快,誰敢勸諫就殺了誰!後來,他真的派人暗殺勸諫他的大臣。眼見這樣不成材的兒子,李世民便打算廢了他。於是,李承乾漸漸失去了寵愛。
正在此時,李承乾的弟弟老四李泰想取而代之,李承乾頓起殺心。他先派人冒充李泰府中的人到父皇面前誣告李泰有種種不法行為,被太宗識破;後來便派人去暗殺李泰也沒成功。於是,李承乾狗急跳牆,密謀殺入皇宮以武裝政變奪取皇位。不料陰謀敗露,太宗把承乾廢為庶人,這也算“惡有惡報”吧。
李泰是李承乾的親弟弟,排行老四。他年幼時非常聰明,特別喜歡詩文。長大後,對經籍、地理之學尤有興趣,李世民對他格外寵愛。只因哥哥是長子,才成為太子,他心裏很不是滋味。後來見太子胡作非為,漸漸失寵,他就忍不住想盡快擠掉太子而代之。於是他勾結朝臣組成死黨,形成一股顛覆太子的勢力。待到李承乾被廢,太子之位似乎非他莫屬了。可是,朝中的大臣們卻為此形成了兩派:一派主張立李泰,另一派主張立李治,而擁立李治的都是元老大臣。這下使太宗為難了:真若是李泰坐皇帝了,那麼李治和幾位重臣早晚得受害,朝廷很可能會出現一場悲劇。後來,太宗又發現李泰暗中脅迫軟弱的李治退出太子之位的爭奪戰,再聯想到李泰排擠李承乾的舉動,於是暗中決定不立李泰。待決定立李治為太子後,李世民為防止李泰鬧事,派人把他囚禁起來。李泰聰明反被聰明誤,也沒得到好下場。
貞觀十七年(643),十五歲的李治被立為太子。若不是他大哥李承乾和四哥李泰鷸蚌相爭,太子的頭銜怎麼也落不到他的頭上。太宗雖然確立了李治的太子地位,但他內心深處對這個性情温和、天賦不高的九子並不甚滿意。只因此時太宗已別無選擇,只好為李治日後能勝任皇帝這一角色花費大量心血。太宗先是清洗了李承乾與李泰的同黨,為李治消除了隱患,又讓重臣們兼東宮官職,即讓他們教育太子,讓他們有親近未來皇帝的機會。太宗還下令全國兵馬都要服從太子調遣,樹立李洽的威信。他又讓李治陪同自己朝見羣臣,觀摩政務,培養太子的治國能力。尤其是太宗親著《帝範》十二篇,專門論述治國之道,讓李治研讀。可謂用心良苦。
雖然太宗費盡心思想努力培養李治,但他始終認為李治天性寬厚,辦事循規蹈矩,只能算一個好兒子,而不可能做一個精明的帝王,對此太宗始終放心不下。直到病重,太宗還為李治做了兩件事:一件事是把才智過人的丞相李世績故意貶到外地,讓李治當上皇帝后再召回重用,使李世績對李治感恩戴德,為新皇效力。第二件事是臨終之前,把朝中重臣長孫無忌、諸遂良叫到病榻前,賦以重託,希望他們努力輔佐李治。李治就這樣被扶上馬,即位時才二十二歲。李治在輔政期間,既沒有驚天動地的功績,也沒有表現出特殊的治國才能。由於他基本繼承了唐太宗的治國路線,本人也比較謹慎,政局基本穩定。太宗在九泉之下,也可以瞑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