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的風景,歷來為文人墨客們所稱道。明朝年間,為了更好的欣賞西湖的景色,所以在西湖修建了一座湖心亭。相傳乾隆下江南期間,夜遊西湖,在湖心亭被西湖的景色所迷,於是寫下了“蟲二”兩字。後人將這兩字刻成碑文,永遠地放在那裏。
無獨有偶,在泰山也有一塊“蟲二”石,是光緒年間的才子劉廷桂題鐫的。相傳是劉廷桂在與西湖友人遊覽泰山之時,正好聊到了西湖湖心亭的“蟲二”石,所以也在那裏寫下了“蟲二”兩字。
關於這兩處“蟲二”究竟誰先誰後,人們一直爭論不休。因為上面所述的兩個故事都是當地的民眾所説,有的人認為其實是先由泰山的“蟲二”,後來才有西湖的“蟲二”,乾隆與劉廷桂的故事是後加上去的。因為劉廷桂的故事又有另一個版本:
劉廷桂在登泰山時,聽説了泰山斗母宮的尼姑私生活不檢點,而且又不給劉廷桂水喝。於是他一怒之下,寫下了“蟲二”兩字。
那麼“蟲二”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很多人都對此感到不解,甚至日本的學者來到泰山也被這個問題給難住了。1961年,郭沫若登泰山時,不解的眾人也向他請教了這個問題。郭沫若作為一個大才子,用手在“蟲二”兩字周圍筆畫了兩筆,“蟲二”兩字就變成了“風月”。
原來在古人用的繁體字中風月寫作“風月”,正是“蟲二”兩個字加個邊框。風月沒有邊框,正是“風月無邊”的意思,一般用來形容風景美好,給人一種無邊無際的舒適感。
其實“蟲二”兩字出現在泰山或者西湖上並不是第一次,在古書之中多有記載,但是誰是第一個用的就不得而知了。乾隆和劉廷桂在見到西湖與泰山的美麗景色,突然想起了“蟲二”的典故,即興而寫,所以才有泰山與西湖兩塊“蟲二”石。
“蟲二”兩次本毫不相關,但是經過文人墨客們的加工,竟然變得如此優雅、內涵,不得不讚嘆古人智慧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