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是如何誅殺異姓諸王的背後的原因果然不簡單!
劉邦,一介平民出身,卻一步一步的發展壯大起來,項羽滅親後,分封諸王,他被封在蜀地,被封為漢王,然而他卻思念故土,通過任用韓信為大將,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一路降服諸侯,然後又在諸侯的幫助下擊敗項羽,成就帝業,然而為什麼卻又在稱帝之後就消滅攻殺了各路諸王,甚至還在白馬之盟中立下,非劉氏而王者,若無功,上所不置而候者,天下共誅之這樣的誓言。有人説是帝王無情,殘殺功臣,有人説是諸王反叛,被逼滅之,有人説是劉邦疑心太重而諸王太冤,那麼今天,大患就帶大家一起回到漢初,一起探尋劉邦剿滅諸王的真正原因。
秦亡之後,項羽分封各路抗秦將領,被封者共有十七家,加上項羽本人自封西楚霸王之後,共計十八家,但是,早在抗秦初期,由於需要用到原有六國的舊貴族勢力,加上自動出現的各國貴族,其實早在抗秦初期各國都已經有了一位國王,但是項羽卻粗枝大條的把立下了功勞的各路將領與原有的六國貴族分封在同一塊區域內,本來六國的地方,被項羽分為了十七份,就容易形成分功不均,這就造成新諸王與舊諸王之間的矛盾,齊王田榮殺了膠東王和齊王還有濟北王,而新燕王臧荼則殺掉了舊燕王韓廣,其他各路新諸王手握重兵紛紛有樣學樣的依靠自己的實力重新劃分了地盤,陳餘趕走了劉邦的好朋友張耳贏回了趙王歇,趙王歇任命陳餘為代王,就這樣,剛剛被劃分過的區域又瞬間發生了一系列的反叛,而劉邦也對自己被封為漢王不滿,於是起兵攻伐,劉邦先滅三秦,然後降服周邊諸王,並且命令韓信攻伐齊國,項羽兩面受敵,於是派遣龍且去齊國援助,結果也被韓信滅掉。從而最終一步一步被劉邦率領的諸侯王圍剿而兵敗自殺。
劉邦當時實力弱下,雖然能夠依靠韓信降服諸王讓諸王臣服,但是卻並不能隨意的使用諸王,而韓信在攻滅趙國的時候,竟然也越位向劉邦要求立張耳為趙王,劉邦被逼無奈只有同意,然後假裝使者到韓信軍中奪了印信才重新掌握韓信手中的兵權,然而當他再次使用韓信攻滅齊國的時候,韓信竟然再次見死不救要求要當齊王,劉邦又被逼無奈同意,但是這中間劉邦因為韓信的兩次要求而失去了兩個最親信的人,分別是劉邦被圍彭城的時候,假裝劉邦吸引項羽最終被燒死的紀信,和被劉邦派去齊國説降齊國,然而因為韓信擅自用兵被齊人烹殺的酈食其,所以韓信雖然居功至偉,但是最終難逃被清算的結局。除了韓信我們上章説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頭像閲讀上一期),今天我們着重來説一下,剩下的在劉邦稱帝后被剿滅的幾位諸王。
首當其衝的是臧荼,臧荼這個人和劉邦沒有什麼情分,他本來是項羽的部下,跟隨項羽一起抗秦,後來被項羽封他做燕王,他也很滿意,甚至還攻殺了原來的燕王韓廣,兼併了韓廣的遼東地區,地盤擴大了很多,韓信從趙國出發,一路滅趙和代,臧荼迫於無奈才被迫願意臣服劉邦,但是在劉邦被項羽打敗的時候也沒有施以援手,所以在劉邦打敗了項羽之後就惶惶不可終日,特別是劉邦下令在全國範圍內剿殺項羽的舊部,臧荼就更加害怕了,於是就決定先下手為強,公元二零二年,第一個起來反對劉邦,劉邦於是親征,僅僅用了三個月就平叛了臧荼,此處有個知識點,就是臧荼,是項羽的舊部,所以在楚漢爭霸的時候,雖然沒有給項羽幫忙,但是也沒有給劉邦幫忙,特別是後來起先反叛,所以劉邦剿滅他也無可厚非。
第二個就是利幾,利幾這個人在史記中只有隻言片語,簡單的翻譯一下就是他本來也是項羽的手下,是陳縣的縣令,項羽兵敗自殺之後,他就投降了劉邦,劉邦封他做了潁川侯,後來劉邦巡視天下的時候召見諸侯,他害怕劉邦是想借機除掉他,加上先前有臧荼這個例子在,所以也先進行了反抗,結果也被劉邦立刻剿滅,此處知識點,也是一個項羽舊部被封為侯,僅僅因為被召見就害怕而先動手,被滅也就是理所應當了。
接下來我們來説陳豨,陳豨本來是韓信的手下,韓信因為兩次在劉邦危急時刻都沒有對劉邦進行援助,已經招致劉邦的懷疑,而陳豨作為韓信的部下自然也得不到充足的信任,他被劉邦封為趙國的相國,本來是十分好的安排,因為並不是諸侯王如果沒有其它問題並不會被殺,但是他這人太好朋友,重感情,在去進見劉邦的時候他見了自己原來的上司韓信,韓信本來就被劉邦懷疑,所以陳豨也自然就被格外關注,因為他好朋友,所以在一次舉行宴會的時候就來了很多客人,這讓劉邦就起了疑心,因為他在外多年,所以就派人對他進行了申斥,這一下可怕陳豨嚇得夠嗆,立刻逃回了封地,公元前一九七年,劉邦的父親去世了,就命人叫陳豨回去,陳豨害怕自己也像韓信一樣被抓起來甚至還不如韓信會被殺掉,所以就自名為代王進行了反叛,劉邦親征,用了兩年時間將其剿滅,這中間發生了一件事,就是韓信也被呂后誘殺在宮中。此處有知識點,陳豨與韓信同為一黨,所以被殺也在情理之中,也是先動手反叛的。
第四個是韓王信,韓王信與韓信同名,但是為了區分兩人,所以就稱其為韓王信,韓王信本來是韓國最後一代君王的孫子,屬於舊貴族,他的相國是張良,後來劉邦入關,他就聽從了張良的建議一同跟隨劉邦,項羽殺死了他的哥哥韓王成,所以後來他就跟隨劉邦重新奪回了韓國,被劉邦封為韓王,這也就是他的名字韓王信的由來。韓王信從抗秦之初就跟隨劉邦,他的才能劉邦是清楚的,所以後來為了防止韓王信反叛,就把韓王信放在了太原郡,韓王信心裏也清楚,劉邦肯定是懷疑他才這樣,所以就請求把自己調往馬邑,馬邑在西邊,是邊境,可能韓王信本來的想法是到了邊境以後就不會在讓劉邦多加懷疑,但是他可能忘記了旁邊就是當時比較強大的匈奴,後來匈奴果然攻擊他,他抵擋不住,就向劉邦求助,但劉邦懷疑他與匈奴串通所以就沒有幫他,韓王信被逼無奈,只有投降匈奴,劉邦這才親征韓王信,最終在五年之後將其剿滅,這中間可能存在着誤會,一就是韓王信起初並不想反,但是劉邦不救,只能投降,結果一投降就真的成了反叛,所以劉邦才親征,韓王信是最不應該被辜負的,可惜,俱往矣。
然後就是趙王張騖,張鶩本來是劉邦的女婿,父親是劉邦的陳年故交張耳,主要是繼承了其父的位置,張耳病亡之後,張鶩繼位,本來兩者之間就差一輩,所以劉邦就對他不是太看重,在劉邦路過趙國的時候,張鶩以子侄的禮節恭迎劉邦,但是劉邦卻不予理會,所以這就導致了趙國的忠臣,時任相國的貫高的不滿,貫高認為張耳之前比劉邦的出身好,所以劉邦不應如此高高在上,就預謀自立,結果被劉邦事先知道,就抓住了張鶩,結果後來查明,張鶩確實不知道這件事情,就被劉邦廢為宣平侯,但是卻並沒有被殺。
再者就是彭越,彭越這個人可不簡單,他是個陳勝吳廣同時起兵抗秦的,起初在劉邦起步前期也對劉邦進行了幫助,後來項羽分封諸王,唯獨沒有封彭越,彭越所以就在諸王之外不受任何人監管,後來在劉邦與項羽爭鬥的時候,彭越夥同魏豹佔領了魏國封地,彭越這個人不僅僅是身份不簡單,他的戰術戰法也是不簡單,他開創了中國游擊戰的先河,在每次項羽與劉邦爭鬥的時候都在後方偷襲項羽,所以對劉邦來説也算是一種幫助,後來劉邦委任彭越當梁國的相國,要求彭越出兵攻擊項羽,但是彭越認為自己的地盤還沒有坐住,所以就拒絕了劉邦,這就讓劉邦很生氣,劉邦聽從張良的建議給彭越劃分了更多的土地,彭越礙於情面只有出兵幫助,但是劉邦可不這麼認為,劉邦認為彭越趁機揩油,加上彭越得到分地又一次增強,所以劉邦就心懷怨恨,後來彭越的手下想要反叛事發,彭越被劉邦連續兩次責難,之後被逮捕,説明彭越確實沒有反叛之心,但是呂后卻認為彭越危險,就勸劉邦殺害了彭越,連帶三族,可以説,只是因為的罪過劉邦,沒有在他最危險的時候幫助他,彭越就被殺,實在是冤枉。
接下來是英布,英布又名也叫黥布,英布本來也是項梁的部下,曾經擊敗章邯坑殺二十萬秦國降兵,所以後來被項羽分為九江王,後來項羽殺楚王,英布對項羽失望,所以在劉邦襲擊項羽都城彭城的時候坐視不理,項羽惱怒派龍且擊敗了英布,而項伯也佔了九江還將他的妻兒殺害,於是英布徹底投降劉邦,後來在和項羽的決戰中英布身先士卒,戰後被劉邦封為淮南國國王,本來英布也曾為項羽的部下,是後來叛投到劉邦手下,後來英布看到之前的項羽手下接連被殺,所以惶恐不安,所以一直厲兵秣馬準備自保,適時英布手下有一中大夫不滿英布,就跑到劉邦那裏告英布謀反,於是英布被逼無奈只得反叛,劉邦抱病親征,在陣前問英布為何反叛,結果英布回答也想當皇帝,劉邦大敗英布,英布被長沙王誘入國中殺害。連同英布一塊被劉邦順路滅掉的還有荊王和楚王,英布其實是應該被剿滅的,他能聯合三國對抗劉邦,可以説是其勢已大,不滅是不行的。但是也是被逼反叛,初衷也是因為得罪身邊小人,也因為自己曾是楚國出身,不被信任。
盧綰應該是最可悲的,他本來和劉邦是同年同月同體生的發小,因為臧荼被滅之後被劉邦封為燕王,盧綰看到其他的異姓諸侯紛紛被滅心中很是不安,於是就派自己的手下張勝去秘密聯繫陳豨,結果事發被劉邦知道,劉邦就命人叫盧綰回去,盧綰害怕不敢回去,但是我想劉邦應該不會是想直接殺他,要不然也不用那麼麻煩,但是盧綰卻稱病不去,過了一個月,劉邦就派樊噲去攻打他,盧綰沒有辦法,本來還想去找劉邦解釋,結果劉邦去世,盧綰也只能逃入匈奴去了。
從上可以看出,劉邦殺了這麼多跟隨自己的諸侯,主要原因一是多數人都並非自己的嫡系,心中本來就不踏實,所以疑心稍微重一些,其次,這些諸侯王確實也是先行進行反叛之後才被劉邦剿滅的,當然史記寫的也未必都是真的,但是也並非空穴來風,自古帝王都是心思縝密,對待自己的江山嚴防死守,所以在面臨有人可能對自己不利的時候自然就要防備,有句俗話叫做,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之後劉邦在白馬為了天下太平和江山永固,與眾臣最終做出了非劉氏為王者,天下共擊之的白馬之盟。
本文為大大大患原創歷史點評文章,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擅自搬運偽造,保留追究權利。也歡迎愛好歷史,愛好學習的朋友關注大大大患與大患一起共鑑國史,品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