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9)班 方思童
我是2020屆的初三畢業生。我中考的年份十分特殊,時隔一年再度回憶,説不上記憶猶新,但也能談一點一家之言。
中考是人生面臨的第一次較大轉折,雖然不同的人面對它有不同的心態,但幾乎無一例外地會產生較大的心態上的波動。我自己在連續幾輪複習中,就感覺到日復一日的複習非常枯燥,學習深度到達瓶頸,很難再進步。有的同學甚至覺得中考複習意義甚微,這是不正確的,至少是不確切的。無論對於什麼人,中考複習期都是難得的休整期。對於落後者,經過努力有很大可能提高到中上水準,相當一部分曾經的所謂“差生”在七八月份填報志願時都會為當初努力的自己感到不可思議;對於中等生,在鉅細無靡的複習中,非常可能縮小與優生的分差,所以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在最終的考試中優秀人數都有或多或少的上溢;對於成績優秀者,雖然與別人的差距必然會被時間縮小,但考取目標高中的可能性卻並不發生改變,甚至應當意識到這是一段不可多得的飛躍期,很大程度上決定着高中的起點如何。
在中考複習階段的任何練習,都不應因為熟悉而操作簡易,而是要以三年以來的最高標準要求自己。去年一輪複習中期,我意識到這是我很難得的“踏步”時間。終於可以暫時停止飛速地學習新的知識,轉而去發現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到底可以做到什麼。舉例來説,對語文的閲讀是否真的能夠達到三分以內的失分,對物理是否可以不斷使自己的分數向滿分逼近——如果逼近那麼滿分的概率又有多大……對於文科類或理科類學科的興趣是真是假?是否是本學科的學科素養使我發生興趣,併成為我的最大優勢?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問題要問自己,看到的風景不同,但樂趣殊途同歸。
我偏愛“臨時起意”性的規劃。意思是每週開始前只預設大方向,比如數學和語文要有所發展,而不規定具體內容。上課和作業中靈感常常得到突然激發,於是就取一張白紙記下,當天晚上就實施。比如計劃要做兩本教輔上的相同題型並對比總結。如此,預期和收益都是短期的,靈活可調,收穫可感。最後一點尤為重要,定期回顧自己的收穫,心理上得到滿足,客觀上也使對知識的記憶更持久。當然,如有善於規劃條理清楚的同學,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行事。另一個技巧側重應試:比對歷年中考和質檢的答案,逐句找到自己的錯漏,通過詢問老師不斷進行調整,力求做到高度相似。對試卷,知其形只是基礎,見其骨才是根本,“形”即我們常常感到的“這張卷子很友好”或“這卷子很怪很生澀”,“骨”即試卷的區分度、目的、主線。常常站在改卷老師甚至命題者的角度思考問題,才能做到降維打擊。
狀態的問題總歸要談到。狀態是決勝的最後一道區分度。“狀態”似乎很玄乎,但它是可以把握的。狀態本質上就是自己對自己的掌控程度。假如一段時間以來,自己對待學習儘量嚴謹,總是類似於我上文提到的那樣度過每一天,那麼考試的時候心理上順風順水幾乎是必然的;不然者反是。在枯燥的複習中察覺到自己被消磨了,於是掌控自己的心態,給自己尋找如上所述的種種動力源;在考場中突然對於結果產生無法磨滅的恐懼,於是掌控自己的心態,暫時忘卻恐懼。一切的“今天狀態不好”都非偶然,狀態一種個人素質,是本階段成績的可靠預測。如果接連因為“狀態不好”失利,極有可能產生“我很聰明只是不適合考試”的厭考心理,我以為這或許就是漫長的中考複習設置的目的——讓中考的考生不會畏考,不會厭考,也不會輕考。由此,應當有意識地把“狀態”當成和電學平幾化學方程式一樣的知識和技能予以培育,否則便不得要領。
學習佔據初三生活的大部分時間,但並不盡然佔據初三生活的大部分。我曾被我的學長告知初中的諸多可貴之處,現今自己也體驗到。你們擁有相處至少三年的同學,很多也不止三年。彼此足夠信任熟悉,在此刻成為同行者。回憶起來,當初的我基本上每一天都在和我的同學互相激發。可能是文興所至的一段作文突然觸動了所有的人,可能是一種最簡明的幾何證明突然驚豔了所有的人。一切都有可能發生,現在你身邊的許多人九月份仍然可能與你同行。因此現在的生活是很值得吝惜每一秒鐘的。
我中考前的另一個動力當然是高中生活。現在回顧,高中生活滿足甚至超越了我所有的期待。走在雙十標誌性的白色連廊上,我常常會想到“象牙塔”三個字。這裏確乎是象牙塔,到處都有閃閃發光的人們,以他們各自的方式。每一天都有人在月光傾瀉下來的地方激情地討論問題,每一天都有人分享出色的思辨和筆墨,每一天都有人寫得出最完備的策劃案、最打動人的文案——每一天每個人都在做自己的事,然後使這所學校比前一天更好——還有比這更動人心絃的事嗎?
面前仍有一段不長不短的路,且行且珍惜,且行且期待。
最後祝每一位同學中考順利!九月雙十見!
撰稿:高一(9)班 方思童
審核:趙向波 林碧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