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留學生減少,除了讓部分西方高校“倒閉”外,連名校排名可能也保不住了
文|誠言呈語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轉發分享。
前陣子,有讀者在後台私信,説是想“幫朋友”問兩個關於留學的問題。
一個問題是:聽説去年出國留學的人數大幅下降,到底是真是假。
另一個問題是:國內高校的世界排名低於國外,是否説明高等教育存在很大的差距。
説實話,這倆問題稍微有點超出我的能力範圍了。
不過本着“懂不懂都得整兩句”的原則,我還是去認真查了查數據。
另外我想問下…
咱先説留學生數量減少的問題。
這幾天我找了挺久,但都沒能查到去年留學生留洋的權威確切數據。
不過轉念一想,具體數據似乎也沒那麼重要了。
因為只要看看西方高校的“生存現狀”,似乎就能説明問題了。
説是英國高校有可能因為特殊時期,而失去12.1萬名留學生。
而過於依賴留學生學費的英國高校,也將因此而出現大約25億英鎊的財務缺口。
也就是説,大約91所英國高校(接近高校總數的四分之三),將會面臨破產的風險。
這不是臆測。
因為包括《衞報》在內的權威媒體,也在統計數據中對此表達了類似的擔憂。
而英國高校在行動上,也印證了這一説法。
這倒不是對中國留學生特殊照顧,而是因為來自中國的留學生(主要財源之一),實在是太多了。
大約12萬人的中國留學生,多年來一直高居英國高校留學生的榜首。
幾乎相當於整個歐盟留學生的總數。
而留學生的學費,又普遍是本土學生的兩倍以上。
僅僅是中國留學生所繳納的費用,就佔據了一些熱門大學超過五分之一的總收入。
據英國高等教育政策研究院院長博克雷蒂尼亞説,英國的大學,已經因為嚴重依賴留學生所繳付的高額費用,而變得非常脆弱。
這話沒錯。
因為在留學生人數大幅下降的背景下,大約有13所英國的大學合計損失高達190億英鎊,正面臨着破產。
那些連年被削減教育經費的美國高校,才是實打實的在“倒閉”。
其實早在去年下半年,就有多達33所高校宣佈將因為財務困難而永久關閉。
而K12教育中的學校,永久關閉的更是多達106所。
收入的減少,就意味着開支的縮減。
包括麥克姆瑞學院終身教授傑米·博爾克教授、俄亥俄州立大學著名核物理學家馬克·盧卡斯教授在內的不少知名教授,都被列上了裁員名單。
而那些能頻繁收到高額“捐贈”的常春藤名校,日子也好過不到哪去。
這幾個月,包括哈佛、哥倫比亞大學、耶魯大學等名校的校長,也在各種渠道上紛紛發聲:
我們需要留學生!
西方高校的窘境,直觀地説明了留學生減少的事實。
至於西方名校的光環,我想這事也未必就是“排名説明一切”。
因為大學的排名,本身就不單純是學術能力的問題,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科研成果。
這看起來似乎是一回事,因為能力決定成果。
但是別忘了,決定着科研水平和成果最直觀的問題,依然還是他們現在最繞不開的那個問題:錢。
實驗室要建,科研設備要買。
做過課題的人應該都知道,你似乎永遠都不知道下一筆額外的支出,會發生在哪方面。
所以缺了錢的名校,真的還能保住排名嗎?
以澳大利亞的高校為例。
前段時間,《每日郵報》就發表評論到:
中國留學生的減少,讓澳大利亞高校的科研資金受到了重創。
而所帶來的直接影響,則是有可能讓7所名校的排名,跌出全球前100。
或許,與其説爭奪世界大學的排名,是單純的學術水平碰撞,倒不如説更像是一場資本競賽吧。
貴為“四大權威”的QS、泰晤士、U.S.News、ARWU,雖説都是非營利性機構,但每一家的背後,也都有着教育諮詢公司和媒體機構的影子。
所以包括他們的調查方法、論證過程、主觀偏好,這些年來都飽受詬病。
這並不是無端的質疑。
因為你只要翻開各機構的排行榜就能看出來,英國的QS偏向英國的大學,美國的U.S.News偏向美國的大學。
而所有的排行榜,也都或多或少地擠兑着非西方的大學。
但這也是順風順水的日子過久了之後,積累下來的家底。
而國內的高校起步晚,但穩步上升的勢頭也不容小覷。
所以,去西方名校讀書並沒有錯。
但如果一提到名校就忽略了國內高校的話,這可能才是給自己留下遺憾的另一個錯誤。
從和讀者的交流來看,以西方教育為準繩的例子並不少見。
這無可厚非。
因為一方面,雖然我們正在迎頭趕上,但在目前來説,還確實因為起步晚、底子薄而存在短板。
另一方面,近20年來留學中介的搖旗吶喊,也因為過度營銷而過分美化了西方教育,扭曲了不少人的認知。
是否非要出國留學,這只是求學生涯中的一站。
但如果真要出國留學的話,請記得選擇自然科學類學科。
並且在學成後,把知識帶回國內吧。
趣談教育新鮮事,大型表情包工廠。
在這裏,有故事、有觀點,有邏輯、有深度。
歡迎關注,公號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