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商人陳振龍,不顧危險將番薯藤帶回中國,解決數億人温飽
亭中洋洋灑灑,用刻刀鐫刻了一篇文章,上面詳細講述了陳振龍為百姓做的大實事,尤其是其在中年經商時的那段明智之舉,徹底解決了無數老百姓的温飽問題,使得百姓安然度過大旱帶來的饑荒。文章讀來尤讓人心生欽佩之情……
明嘉靖二十二年間,福建福州一個陳姓書香世家迎來了一個男孩,父親將他取名為陳振龍。
彼時的福州,還都只是由一些小漁村組成,靠海吃海,經濟狀況不算太富裕。
陳家在這邊算得上是名門望族了,祖祖輩輩都是有學問的學者,祖上還有幾位當官的先人。作為陳家的後代,陳振龍也被寄予了厚望,從小便飽讀詩書,博學多才,未滿20歲便在鄉試中一舉考中了秀才!這在當時還成為了一段佳話。
然而鄉試過後,陳振龍彷彿走了黴運一般,屢試不第,儘管日夜苦讀,卻毫無結果。
眼看自己的同窗一個個都已考中科舉走入仕途,陳振龍真是又急又惱,恨自己無能。越是這般浮躁,越是讓他覺得彷徨厭倦,學不進去。
一天,陳振龍厭學情緒爆發,他將自己的所有書籍一把火燒了個精光,人的出路不僅僅只有讀書這條,他決定改變自己,另闢蹊徑!
所謂士農工商,為人之定位也,士大夫陳振龍是當不成了,可他肩不能抗,手不能提,農民和工人之於他也是遙不可及,剩下唯一可選擇的,便是成為在當時看來最底層的商人。
在古時,門第階層觀念深入心髓,《逸周書·程典》記載:“士大夫不雜於工商。”
可見商人的地位是如此卑微!
從一個受人敬仰的大學士跑去經商,搞得一身銅臭味,陳振龍的家人都進行了強烈的反對。
然而陳振龍的脾性也非常大,一旦他打定主意認定的事,便是十頭牛也拉不回來!
就這樣,他懷揣着夢想重新出發,想不到這一步棋還真走對了!陳振龍腦瓜非常靈活,很會變通,他做過很多行當,當過走街竄巷的小販,租過店面開過店,後來還承包了幾艘漁船下過海,積累了一定的財富。
陳振龍的生意竟越做越大,到後來,他已不滿足於只在國內經商了。
當時受鄭和下西洋的影響,明朝很多商賈都與外國有一些生意往來,陳振龍也一樣,他決定將自己的業務擴大到海外去!因福州靠海,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各國之間往來的客船經常經過這邊。
呂宋國就這樣進入了他的眼簾,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他決定先去呂宋探探路再稍作打算。
當時的呂宋,其實就是我們現在所説的菲律賓,一踏上這片土地,陳振龍感到非常新奇有趣,為了能更好融入當地,他還僱傭了一個翻譯。
走在大街上,陳振龍忽然被一陣香味吸引,他定睛一看,街邊小商販攤位上擺放了一個個表皮紅色的東西,個頭不大,整體修長,這香味正是由此物散發出來!
他連忙問翻譯這是什麼,翻譯直説這是朱薯,可以吃的!陳振龍一聽兩眼發光,慌忙買了一個,一口咬下去,又香又糯的口感立即將他征服了!
三下五除二,不一會,陳振龍就將一整個大朱薯吃得一乾二淨!意猶未盡的他,又連續吃了幾個,就這樣,他在呂宋的這段時期,陳振龍幾乎每天都會去吃幾個這樣的朱薯,他還研究出了不同的吃法,生吃熟吃竟都可以,還非常抗餓!
時間一久,陳振龍就發現這朱薯特別好養活,基本一根藤蔓便可以栽種出一大片,而它非常耐旱,對於水分、土壤的要求都不高,適應性非常強!
陳振龍聯想起自己的家鄉,常常因為天災顆粒無收,如果能將這朱薯帶回家鄉,百姓以此果腹充飢,那該多好!
之後,他便在呂宋國一户農民家裏呆了4個月,將種植之法學了個透徹。
正當陳振龍躊躇滿志,準備帶着種植朱薯的技術回國時卻犯了難,原來當時的呂宋國非常嚴苛,朱薯從不外傳,一旦發現違規之人,格殺勿論!
這可怎麼辦?陳振龍急的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一天,他正在碼頭邊徘徊,看到遊船上的吸水繩時靈機一動:如果將朱薯的藤蔓絞入其中,從外表上也看不出來呀,這樣就能神不知鬼不覺地將它帶回國內了!
陳振龍買通船上的船員,偷摸着實行了這個計劃,當客船通過呂宋口岸時,陳振龍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萬幸的是,呂宋口岸的官員並未察覺有異,正常放行。
陳振龍又驚又喜,明萬曆二十一年5月,陳振龍乘坐的客船在海上漂浮了一個星期,終於回到了故土!客船悄悄靠近福州碼頭後,陳振龍將乾枯的藤蔓迅速取出放進包中,奔回了自己的住所。
此時的朱薯藤蔓已經枯萎,陳振龍連忙舀了一勺水,將藤蔓小心翼翼地放了進去。
想不到這藤蔓竟如此好養活,等第二天陳振龍睡醒後發現,藤蔓的葉子已經從枯黃變成了綠色,重新煥發了生機。之後陳振龍將這株藤蔓移植到自家後花園裏,小心呵護,澆水施肥。
看到他如此重視這株藤蔓,家裏人全都不解,一旦問他,陳振龍就神秘笑笑:“再過幾個月你就知道了!”
慢慢地,藤蔓開始發芽,長出嫩綠的苗來,不久便迅速發展,僅過了一個月就將這後花園全都佔領了,陳振龍更是歡喜之極,魔怔了一般,只要有時間,就呆在後花園擺弄這玩意。
過了4個月,陳振龍見時機成熟,便動手將藤蔓挖了出來,家人一看,這藤蔓下面結滿了拳頭大小的果實,表皮呈紅色,果實上還有幾根鬚子!
陳振龍將這果實進行了蒸煮,不一會兒,一股香甜的味道充斥了整個廚房,令人一聞就直流口水。陳振龍將這果實分給家人嘗試,那味道簡直絕了!
所有人都讚不絕口,陳振龍這才與家人説起這朱薯的來歷,眾人聽後連連稱奇。
陳振龍將一部分的朱薯分給眾人,一部分的留下當做種子,在自己的後花園進行了種植!
1593年,福州大旱,五穀歉收,餓殍滿地,福州官員全都束手無策,陳振龍看在眼裏急在心裏,他讓兒子陳經綸上書福建巡撫金學曾,申報自己家中的朱薯可以救荒。金學曾連忙派人試種,非常成功。等朱薯上市之時,福州缺糧的難題迎刃而解。
第二年,朱薯在整個福州實行了推廣!後來又傳種到了浙江、山東、台灣等地,成為了中國糧食中一個重要的品種。
因為朱薯來自於“番國”,後來又被人稱為番薯,陳振龍的善舉,改善了我國農作物的結構,甘薯也成為了老百姓度荒解飢的重要食物之一。
清乾隆年間,番薯的種植已推廣到全國各地,年產量竟達三千萬噸,佔世界番薯總量的80%。據古籍記載:災荒時,鄉民活於薯者十之七八。
也正是因為如此,清朝人口足足多了3億!
陳振龍也被記載了史冊上,名垂千古,受到了萬人尊敬。
為了紀念他,福州人何則賢在他的家鄉烏石山上建造了“先薯亭”,現在,這座先薯亭已成為了當地的旅遊觀光地之一,很多人慕名前來悼念這位偉大的先人。
商之大者,為國為民,陳振龍的壯舉,也為後世的商人塑造了一個全新的榜樣。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