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明朝因何而亡?張居正在嘉靖二十八年,便已經指出

由 泉亮霞 發佈於 經典

1644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攻破北京城,崇禎帝自縊身亡,至此大明結束。而自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建立大明王朝,至1644年崇禎帝自縊,大明王朝享國祚276年。就如中國歷史上眾多封建王朝一般,大明王朝亦是沒能夠超過300年國祚關口,而關於明亡的原因則是莫衷一是,各執己見。

作為明朝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的張居正,歷嘉靖帝、萬曆帝兩朝。而在嘉靖帝去世之後,他也成為萬曆朝的內閣首輔,並在輔政的十年間開始了張居正變法,試圖改變大明王朝的積弊。而一條鞭法、考成法等措施的實施也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矛盾,鞏固了明朝政權,但是就在他死後,變法措施也因為反對改革的人士以及萬曆帝本人而淪為空談,連他的親故家人都因此牽連,抄沒流放。最終也有了史學家們如黃仁宇先生等人的看法:明之亡,始亡於萬曆。
事實上,這個始亡於更是像是一個悖論。當王朝建立,而在私有制、家天下的傳承之下,社會生產資料的一步步集中,矛盾更像是質變到量變一般,是在不斷積累的。而大明王朝自然也是概莫能外,而對於這種矛盾,作為當事人,作為改革家張居正早在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時,向嘉靖帝上奏的一封奏章中便已經指出了這種矛盾以及會導致的可怕後果(明朝滅亡)。

張居正,出身並不高貴,父親張文明也只是一個秀才。而也正是這樣的身份,能夠讓他了解到民間疾苦,而作為出仕的必要條件,他本人亦是天資聰穎,即便是在偌大的中國封建史上也是屈指可數。7歲便能通曉六經,而在12歲時這個少年便已經考取秀才,而在與老師徐階的言語中一句“王謝子弟,或雜在庸流,而韋布閻巷之士,化為望族”也成為了他希冀實現從“寒門”到“望族”轉變的自信的體現。
但就在13歲,他參加鄉試時鋒芒畢露的他卻落榜了。而原因是湖廣巡撫顧璘的阻撓,顧璘認為張居正年齡太小,若是現在高中會影響他日後的發展。在此後幾經波折,1547年(嘉靖二十六年)23歲的張居正高中進士。依據明朝傳統,在被授予翰林院編修之後,雖為閒職,但張居正並未懈怠而是鑽研朝章國故。

但當時的朝堂之上內閣之間爭鬥激烈,夏言、嚴嵩之間更是為了內閣首輔之位,互相攻訐,大有你方唱罷我放登台的意思。而經過幾年的鑽研國事與切身體驗,就在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張居正拿出了《論時政疏》。
在《論時政疏》中,他系統的闡述了大明王朝存在的弊端。其中既有“觀國朝之所待宗室者,禮親甚隆”這樣直叱明朝對待皇室宗室封賞太甚;又有“庶官疾曠、吏治因循”這樣對官僚太多、吏治因循守舊之過失的指責;而在邊疆地區,大明王朝亦是“邊備未修”有俺答汗、韃靼、日本倭寇襲擾;財政上的也是“財用大虧”,入不敷出。

事實上,這樣一份奏疏已經完美的為我們概括了明朝之所以滅亡的原因。當然作為明臣張居正想到的自然是如何化解危機。但就是這樣一份奏疏的上陳,卻並未引起嘉靖帝的重視,反而讓張居正處境尷尬,因為這些措施的提出指向了皇室、朝臣,最終張居正只得以病為由回到故鄉,而在家之時,他亦是積極發現問題,並暗中積蓄,而在回朝後,他終於學會了老師徐階的內抱不羣,伺機而動。
而在成為朱載垕的侍讀之後,等待他的自然就是飛黃騰達。先是在高拱下台後,張居正掌翰林院事,而後又進入內閣,最終在朱載垕上位後,他成為內閣首輔,而掌握了大權之後,主上萬歷帝又年幼,這些才能夠保證他變法的實施。

但就是這樣一場成效卓著的變法,卻在他死後,萬曆帝親政後被廢止。而也就在張居正提出明朝積弊的 不足百年間,就在他去世的62年後,大明王朝這座危樓轟然倒塌。
從感情上而言,人們對於崇禎帝這位明朝末帝多有憐憫之意,他一生勤勉,而對於天子守國門的傳統又是相當恪守。但對於歷史週期律中的封建社會而言,當社會土地兼併,生產資料高度集中,而伴隨着明皇室多達百萬的族羣數量、高昂的財政支出;官吏之間又有東林黨這樣自詡清流,卻成為固化的代表 地主利益的團體;邊疆地區,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滿清的一步步崛起;財政上在消滅了魏忠賢為首的閹黨之後,再也聚斂不起有效的財政收入,再加之以小冰河時期,乾旱、災害等極端天氣的出現,明朝之亡恰如其分的都被張居正概括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