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勢”是太極拳成熟時的演練形式,內勁如行雲流水,不停地催動拳架連續變化,或快或慢,但永不停歇,永無停滯、間斷之處,只有錄像、視頻的形式才可以記錄下來。所以最早的《太極拳譜》記錄“十三勢”只有文字與拳譜名稱,沒有圖像,須要“入門引路須口授”。
“十三式”是一張一張的圖片的性質,固定不變的姿勢、架勢,是圖書時代形成的教科書、教材的形式,只能表現太極拳的表面架式和靜態。
只有“十三式”還原到“十三勢”,才是太極拳的真實形態。
太極拳又名“十三勢”,而不是“十三式”,這是太極拳行功走架的最根本的觀念,“勢”與“式”一字之差,就是拳形上的真假之別、理論上的開竅與迷昧之隔。
可惜可嘆的是,至今仍有大把的人執迷不悟,把“十三勢”誤解成“十三式”。
勢與式,一為動態的視頻,一為靜態定式圖片
“勢”可以理解成液態、氣態的物質性質,始終處於流動、變動之中,或開或合,如籠中鳥、水中魚,所以一套“十三勢”拳練下來,稱為“流水架”。
“式”則是一張張的圖畫、相片,是固體的性質,如木石、樓閣的靜定,所以一套“十三式”練下來,如看相冊、影集,每一個架式都是闆闆正正,菱角分明,扎架亮相。
從外表上看,“勢”是連貫一氣的過程,“式”是一個個的特寫鏡頭,如道路與站牌的關係
如在高速公路上開車,看到路邊的站牌路標,心中明瞭清楚,但知而不停,視若無睹,絕塵而去,直奔目的地,此即是“十三勢”之“勢”,如大河奔流入海,滔滔不絕,練太極拳亦當如此。
而“十三式”之“式”則是每到了一個站點,必要停一停,打個卡,再奔向下一個站點;再一停,再啓動,如此循環下去。這就是有些人練太極拳每一式必要做一個定式、停頓一下的道理,這是大智呢,還是自迷自誤?
“勢”重點是內在的勢力、內勁,“式”則是表面的架勢,故練式講究調架子、正架子。練勢則不求形骸似,但求神意足
太極拳以內勁為真諦,由着熟而漸悟懂勁,以外練內,唯求懂勁,不求形骸似,但求神意足。
練“十三式”之“式”,則是注重外表的架勢,追求美觀、整齊、標準、一絲不苟,所以強調反覆地調架子、正架子,把精力都拋灑、耗費到無用之地了。
拳譜、真傳、原創,都是明言十三勢,被不明真義之徒傳播成“十三式”
《太極拳譜》的原創明言“十三勢”,原創真傳“十三勢架”有拳譜名稱而無圖示、圖像,實在是因為圖像是固定不動的,不能表達出“十三勢”如流水般的行拳走架真義,故《拳譜》諄諄教誨曰“入門引路須口授,功用無息法自修”,初學入門必須口傳身授,當面演示,一看即明。
自從民國開始,太極拳圖書公開面世,由於圖書上的演示圖象都是一個個固定的靜態“招式”,又加上不明真義之徒的大肆傳播,流動圓活的“十三勢”被表面化,降格成形式化的“十三式”,講究定式、格式化。
如今看來,凡是以圖片留世,展示與人的所謂大師、宗師,都是要打上引號的,都違背、偏離了太極拳理論、拳法的精義,把“十三勢”引向了“十三式”的狹隘歪路。
得“勢”之心法,則打拳勻和柔活,圓潤流暢,滔滔不絕;以“式”行拳則唯外是鶩,端着架式打拳
太極拳與書法,真的是一個道理、一個心法。書法講究形與勢,就是太極拳裏的式與勢。
書法上説“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後齊平,此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的印刷體字,就是隻有形,沒有勢,沒有流動、沒有變化、沒有生氣,穩如泰山,千篇一律,沒有神意與靈魂。
而書法的“勢”的變化,則是要抒發、表達心中的激情與靈感,得之於心而應之於手也,故寫為行書、草書,流動而有氣勢,一氣連綿,而為“一筆書”也。
中華書法流傳幾千年,無數的聰明精華、才俊之士參演書法之妙諦,其論書法之妙理,足以啓發太極拳理法。
太極拳的練“式”,就是拉架式,把人當成了物,物化了,講求造型標準,按圖索驥,端着架式打拳,一式一個亮相一個停頓,沒有生龍活虎的動能、後浪推前浪的勢能,殊乏流變的氣勢,正是書法上的”狀如算子,但得其點畫耳“。
得到了“勢”的心法,打拳自有云水之態,圓潤柔和,連綿不絕,進而心中的情緒、喜怒哀樂,皆可由“十三勢”耍拳而發揮出來,則“神拳”出矣!
拳術之道,至此盡矣!情感於物,意自心發,拳隨意出,夫復還有精義可求乎?
此篇太極拳精義盡吐無遺,見之者可收而藏之,緘之秘之,不可輕易示人。月黑風高之夜,深掩重門,秘自演習,獨善其身可也!哈哈。
時在辛丑牛年 正月 十一日 公曆2021/02/22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