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隊伍建設是幼兒園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學習的生活化、遊戲化特點和“前學科”知識經驗的建構規律,使得教師也必須全面發展。然而事實上,每個幼兒園教師都有自己的特質,且不可替代。新課程改革以來,我們對幼兒的教育發生了質變,從補短教育轉變為揚長教育。那麼,對於新時代青年教師的培養也應順勢而為。筆者以本地區一所幼兒園為基地,開展教師個性化成長實踐研究,提出“夯基—揚長—超越”的個性化培養策略,讓每個教師在自己擅長的領域自信成長。
規範標準——夯實個性化成長根基
教師只有具備紮實的專業基礎才能形成專業特色。因此,幼兒園教師要掌握基本專業技能,從而為幼兒發展服務。新課改以來,我們進行了大量的夯基工作。
首先,緊扣教育新精神,熟知先進理念。課改之下,幼兒園引導教師深入解讀《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等,這對教師的支持是顯性的。我們還通過外聘專家、內選骨幹、讀書沙龍、微格案例等形式,從不同視野、不同領域對教師進行分層分類指導,在理論和實操之間搭建“過渡”橋樑,讓教師做到學習與發展目標清晰、教育建議明確。
其次,緊扣觀察技巧、強調讀懂兒童。觀察是教師實施教育的前提。幼兒園可通過撰寫學習故事、觀察記錄沙龍等多重手段,提升教師的觀察記錄能力。“我來推薦”活動就是園長和行政人員將平時發現的教師好的觀察記錄、觀察白描進行推薦,並闡述推薦理由。
例如,某位教師觀察時不僅記錄了幼兒的語言,還細緻描繪了幼兒面部表情、肢體動作,清晰還原了教育現場,這對於後期評價很有價值。在此基礎上,我們提倡精於支持,即教師在熟絡的觀察與分析基礎上機智地支持,並要求教師的支持策略有理論支撐,不主觀;找到“幼兒長遠發展和當下需求”之間的連接點;促進幼兒深度自主學習。
總之,熟悉理念、熟練觀察、熟稔支持便是幼兒園教師的專業底色。
民主表達——提高個性化成長自信
幼兒園的課程就是幼兒的生活,這也賦予了教師非常大的自主權。但在教育領域常出現“唯上”“唯權威”現象,基層教師缺乏話語權,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主人翁意識和決策力。為此,該園改變課程管理辦法,實施班本課程主持制度,教師獨立提案,教師及幼兒對課程具有決策權。幼兒園和年級組可通過班本審議制度支持教師的實踐,但採納權依舊在課程實施班級。同時,豐富民主教研形式,鼓勵教師表達。幼兒園每週除了集體業務交流時間,還會有沙龍時光。沙龍內容不固定,但都要從問題出發。
例如,“如果我是孩子、如果是我的孩子”換位思考交流師幼關係、親子關係;“此刻要不要介入指導、如何介入”情境研討等,成員輪流表達,各抒己見。教師在討論中意見獲得採納,優秀做法得到推廣,自信心也得到極大提升。
幼兒園還建立了“管理層服務於教師”的理念。管理層放低身份,把自己定位成教師的服務者,充分傾聽教師的需要,與教師協商解決問題。
許多教師,特別是剛入職的青年教師都説:“我們的領導不像領導,像知心姐姐,我們工作得很開心也很安心。”
找準契機——搭建個性化成長舞台
術業有專攻,然而很長一段時間裏,我們都在做“補短”工作,學習他人的優勢,挑戰自己的不可能,這樣教師自己感覺很吃力,效果也甚微。教師隊伍建設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激發教師內在潛能,讓他們認清自己,找準方向。對此,幼兒園和教師雙向合作,建設“教師設目標,園所搭平台”的培養模式,以促進教師個性化成長。
第一步,尋找目標,鎖定方向。幼兒園通過“我才我秀”“我的教育夢”等活動,啓發教師發現並呈現自身亮點,制定個人成長規劃。同時,深挖教師個性化成長的路徑和具體策略,具體到事件和數據。例如,有教師希望能上一節好的音樂遊戲課,自身的準備是“收集10份比較滿意的音樂遊戲資源”……希望幼兒園支持的是“給我一次縣級展示的機會”……
第二步,搭建平台,展示自信。幼兒園把重心放在搭建教師個性化成長舞台上,以“成長營”的形式鼓勵教師成立自己的小團隊。成長營根據幼兒一日生活內容建立,強調保教並重,注重教研實踐。例如家庭教育成長營、環創成長營、遊戲成長營、微課程成長營等。所有成長營獨立活動,成員自主招聘。成長營以“13666”模式運作,即明確“1”個發展目標,制定“3”年發展規劃,進行微課題、微閲讀、微課程等“6”項微細研究;培養傾聽、表達、寫作等“6”個好習慣;爭創明日之星、特色骨幹等“6”種稱號。
職業理想與規劃的清晰,幼兒園的人財物保障,讓教師步伐更明確、方向更清晰了。
思辨創新——提升個性化成長質量
教師在個性化成長道路上,會出現“瓶頸期”。其中,“做得好,提煉不好”是很多教師的困惑。實際上,這些矛盾衝突一方面是因為教師批判、創造等思維能力沒有及時跟上;另一方面,課改之下,教師常常被幼兒生髮的問題問住,特別是科學領域、運動領域的問題。這是因為教育是充滿複雜性的工程,需要教師具備多種能力與知識。
於是,我們要求教師增強通識性知識學習,特別是哲學和心理學相關常識的學習。定期推薦教師共讀《中小學教師如何用哲學》《心理營養》等書籍,提升教師思維的嚴謹性、科學性,鼓勵教師將哲學理論轉化為自身觀點,有意識地將思考融入哲學分析,教師看問題更加辯證,分析問題能力也逐步增強了。同時,提高教師獨立思考與表達能力。經常組織話題討論、讀書會、辯論活動,鼓勵教師勇於表達。此外,還鼓勵團隊以“思維導圖”、審議制度等形式加強教師間的合作。“我想我能我會”之系列活動、“落地式”家長學校等活動,都是集體的智慧。活動在全園幼兒及家長乃至社會中都產生了較大影響,無數家長為之點贊。
(作者單位:江蘇省丹陽市教師發展中心)
《中國教育報》2020年11月08日第2版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