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客户端 | 評論員 晁星
一手拿着PPT翻頁筆,一手撐着講台,枴杖則被放在了一旁……即便已經89歲高齡,鍾萬勰院士還是堅持站在講台上給學生們上課。據悉,鍾萬勰院士此前因病離開了講台一段時間,身體剛一恢復就主動要求回來上課。不少同學表示,“這是開學第一天最大的驚喜”。
説起來,大學校園中,如鍾老師這樣堅持在教學一線的院士還有不少。入門專業課《測繪學概論》,武漢大學六位院士輪流出馬給大一新生講授;頗為“普通”的《普通化學》,趙東元院士在復旦已經開了十多年;一門《高等天氣學》,丁一匯院士在國科大一講就是40餘載……三尺講台,萬千桃李。知識淵博、精神抖擻的大家,與青春激揚、求知若渴的學子深入互動、教學相長,的確是大學裏讓人欣羨的風景。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可以看到,不少院士開授的都是基礎課,面向的是剛進校園的新生。院士們見解深邃、思路敏捷,講起課來貫通古今,收放自如,能引領學生走向更開闊的方向,激發大家深入學習研究的熱情。對尚處於知識懵懂期的學生們來説,“一進校門就遇大師”,堪稱最好的“開學第一課”。
不過,也有人認為,大院士上講台,講並不深奧的基礎課,是不是有點“殺雞用牛刀”?恰恰相反,這正是“好鋼用在了刀刃上”。萬丈高樓平地起,如果將專業習得視為一座大金字塔,基礎課便是學生們夯基壘台的重要基石。國內外諸多大科學家,都有講授基礎課的喜好,例如諾貝爾獎獲得者費曼、楊振寧,就分別在加州理工、清華給本科生講過課。大咖們幽默風趣、大開大闔的風格,備受學生推崇。
當然,“院士講基礎課”之所以被視為“奢侈”,一定程度也反映出不少大師大家們離講台有點遠了。比如,一些大教授已不屑於上講台,許多課程草草上完了之,甚至讓自己的博士生、研究生代課。這背後,有教師個人認識選擇的因素,亦有很多高校仍存的“重科研輕教學”考評傾向的影響。當決定教師晉升的,不是一堂堂課,而是一堆堆論文、表格、項目,給學生上基礎課成為雞肋,也就不稀奇了。針對這一趨向,按照“最好的教師要到一線搞教學工作”的原則,相關部門也出台了具體舉措,明確提出“高教大計,本科為本”、大力倡導“教授給本科生上課”、嚴格執行教授為本科生授課制度,正向效果已經顯現。
大學以育人為本。“此生摯愛是講台”,國際知名拓撲學家姜伯駒,奔走於燕園大小課堂半個世紀,始終銘記着一名教師的本職。一名院士就是一面旗幟,期待更多有學識、有想法的大家深耕講台,通過言傳身教引導學生們走好漫漫求學路。
圖片來源:@大連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