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的高考語文試卷,無論閲讀理解還是作文,都越來越“冷門”了,對孩子傳統文化的理解要求很高。
2020年的高考作文題,就是齊桓公、管仲與鮑叔牙的故事。
單從這簡短的材料中孩子能看出什麼信息呢?如果不是平時有充分的國學基礎,這篇作文想拿及格分估計都很難。
再來看看浙江省高考前10名的成績單,發現最大的差距在哪了嗎?沒錯,就是語文!第一到第10整整差了18分,全科總分也就差19分而已。
可以説,“得語文者得天下這句話”確實不是誇張。
不知大家還記得去年考入清華大學的才女武亦姝嗎?她不僅是學霸,還是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的總冠軍。
12歲小女孩,被稱為下一個“武亦姝”出生於2008年的李尚容,5歲就認識4000多個漢字,熟背700多首古詩詞,7歲獲得“詩詞達人”稱號,10歲就能在節目中侃侃而談,可謂是諸多家長理想中孩子的模樣了。
可能很多家長覺得,我家孩子會彈鋼琴、畫畫、跳舞,學國學有什麼用?難道就是搖頭晃腦背幾首詩嗎?
當然不是,如果你仔細瞭解過李尚容,你就會發現她不僅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
她小時候也不理解為什麼要學國學,媽媽告訴她課本教的是知識,但人一生中會遇到很多選擇,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更重要。
也正因如此,李尚容越接觸國學,越對其傾心。
有時背書背不下去,她就自我勉勵:“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她談自己的名字來自於論語的“其恕乎”,原本想的是李尚恕,但後來一想與“上樹”諧音,便換成了李尚容,恕即為寬容。
年紀輕輕的她,還能準確描述出主持人名字裏“鵬”字的出處。
相比於報興趣班,這些接觸國學的孩子,才是悄悄贏在了起跑線上,畢竟真正的競爭力永遠是思想。
這就是為什麼有人説“從小學國學的孩子不會變壞”的緣故,因為他們更能明辨這個世界。
這些大師都是國學的受益者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雖是科學領域巨匠,影響他更多的卻是傳統文化。
他從小就讀唐詩宋詞,父母的要求是一天背一首,三萬八千字的《孟子》,直到如今他還倒背如流。
楊振寧曾表示,從《孟子》中學到的思維方式,對他後來的研究思路意義重大,遠比微積分有用。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也是國學的堅定支持者,他還從《曾國藩家書》中,悟出了一套管理企業的哲學。
馬雲對國學文化的欣賞和嚮往,更體現在他為人處事的智慧上。
是的,學國學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得到薰陶,提升境界,注重修養的孩子,還會執着於吃穿的攀比嗎?
學國學也要抓住敏感期兒童的智力與性格在0~3歲會完成60%,3~6歲為80%,這是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孩子對事物的認知和吸收能力極高。
因此,抓住這個時期給孩子灌輸國學的理念,會事半功倍。
但國學經典的確存在部分不能與時俱進的內容,必須要讓孩子有選擇性地吸收。再者,想真正讓孩子理解其中的思想境界,更需要藉助特定的場景,方能感同身受。
很顯然,並不是所有家長都具備教孩子國學的能力,求助於專業人士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