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看了英國頂級貴族名校,我再也不敢提“素質”了

由 嶽洪秀 發佈於 經典

文 | 米粒媽

因為疫情,今年北京中小學的寒假提前了。

往年沒有疫情時,米粒媽身邊的媽媽們,早就開始報名各種遊學冬令營了。

這幾年,名校的遊學營可真太火了。

之前,倫敦、劍橋、牛津等名校就都被中國孩子的“遊學軍團”佔領了

借力這些頂級名校,英國也是火得不行了。

身邊去過的媽媽們都紛紛表示(凡爾賽):太喜歡英國的氛圍、文化、精英着裝、禮儀禮節、口音、素質教育。

讓米粒媽好奇的是,這麼迷人的英國,這麼迷人素質教育到底説了啥?作為紀錄片小能手,今天,米粒媽先給大家介紹兩部超好看、節奏超快的紀錄片,他們都聚焦在英國頂尖貴族學校上。

看完後,相信你會跟我一樣驚呼:英國頂尖人才玩起來的“素質教育”,真叫一個歎為觀止!太6了。

第一部:《我的生活:伊頓公學》

頂尖公學素質教育的基礎:

成績、成績、成績!

體育中考、美育中考被提上日程後,米粒媽看到很多人喜歡把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拿來對比,拉一踩一。

其實真沒必要。

米粒媽記得英國頂尖校(地位等於海淀“六小強”)伊頓公學前校長Tony Little説過:

“偉大教育的核心,是基於考試區分出真正優秀的學生!”

所以,米粒媽請大家別再誤會了,英國公學學生的成績真的非常能打。

伊頓的學生參加A-level考試(英國高考),成績幾乎都是優秀的。

其他公學也是一樣,比如凱特王妃待過的莫爾堡公學,一半以上的學生都有A或A+的成績。

米粒媽推薦給大家的第一部紀錄片《我的生活:伊頓公學》,就跟拍了三個來自一般家庭的孩子,在頂級校伊頓公學一學期的生活。

這三個孩子恰好擁有三種不同的膚色:

黑人法拉,目標明確,媽媽從出生時就希望他進入伊頓(也是虎媽代表)。

做了很多準備,小學時雖然讀的是公立學校,但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拿到獎學金。

華裔詹姆斯,家裏開一家中餐館,10歲多就取得了英國中學畢業會考數學A的成績。

小傢伙對公立學校學的東西不滿足,就申請了伊頓,順利拿到獎學金。

白人西奧,與前兩位相比,更像是咱們説的特長生,他連續三年拿下了全郡游泳冠軍,也靠獎學金進了伊頓公學。

讓米粒媽振奮的是,三個牛娃信心滿滿,準備大幹一場!

但沒多久,他們就感受到了這裏與眾不同的氛圍:每個學生都想得到全A。

因為伊頓有項特別的制度:分級制。

學校會按照每個學科的成績,把學生分為不同等級。

學期末還有考試,學校會根據考試成績的好壞對學生進行調動。

誰都不想在低等級徘徊不前,即便是靠獎學金進來的學生,也要特別努力才行。

米粒媽看到這,覺得伊頓跟新加坡教育有異曲同工之處,能瞬間把孩子的節奏調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我有個閨蜜剛從新加坡歸來,接下來準備818新加坡更加慘烈的教育制度)。

所以,在紀錄片裏,米粒媽能明顯感覺到,每個孩子為了成績,都開足了馬力全速前進。

牛娃的世界想要拔尖,就是得付出200%的精力。

法拉成績本來就不錯,但他依然時刻繃緊弦,害怕因自己粗心大意,失去1分,隨時被其他人頂替排名;

詹姆斯也是,瘋狂到放假後,從不敢休息,週末8點起牀趕論文、做作業;

“特長生”西奧,為了追平成績更拼,每天6點多起來就開始看書、預習。

很快12周過去了,3個孩子一共經歷了420節課、50多個小時的家庭作業。

期末考試要來了,米粒媽發現,本來已經習慣鏡頭的孩子們,看起來還是有點緊張了。

所幸,考試結果下來,三個人的成績都不錯。

但,讓米粒媽意外的是,孩子們在拿到成績單後,還會自我提醒:下學期得要更加努力才行,保持住成績。

這樣,他們才會變成一個真正的“伊頓人”。

其實,不僅是英國的頂級公學,美國的私立中學也是一樣,美國加州最好的高中惠特尼高中,這裏有一組魔鬼數字:4。

4個小時睡眠,喝4杯咖啡,才能拿最高的GPA 4.0成績。

為了成績,英國、美國的好學生也得“頭懸樑,錐刺股”。

看到這些孩子拼成這樣,米粒媽一直在説:很多人真的誤解了素質教育了。

以為讓孩子快樂長大,多上幾個興趣班就算素質教育了,成績並不重要。

真不是這樣!

米粒媽記得,教育家第多斯惠説過:

教育的本質是點燃、是激勵、是喚醒和鼓舞。

米粒媽認為,好的教育就是去點燃孩子對夢想的渴望、對成功的慾望、對知識的興趣。

考試雖粗暴簡單,但卻是點燃孩子慾望的最好方式之一;成績則永遠是放之世界都通用的“護照”。

《哈羅公學:一所真正的英國學校》

公學的精髓:全人教育

素質教育在成績的基礎上,還有一個詞,就是“全人教育”。

米粒媽通俗點講就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那英國公學是怎麼做的呢?

體育是第一要義。

順便提一下,當年凱特王妃來到莫爾堡公學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曲棍球,後來她還成了曲棍球隊隊長。

J.K.羅琳的小説《哈利·波特》中,哈利受歡迎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他是魁地奇比賽中的英雄。

這部小説裏的霍格沃茲魔法學院原型也是英國的公學。

米粒媽推薦的第二部紀錄片《哈羅公學:一所真正的英國學校》中,就可以看到體育在公學教育中佔有多大比重。

畫面中的這個孩子叫弗雷迪,在哈羅,他生活的宿舍叫西阿可裏。

原本,西阿可裏宿舍最大特色是音樂,每次都能奪得學校音樂類比賽的第一名,但體育方面卻比較弱。

為了彌補這個短板,不服氣的小夥子弗雷迪決定和宿舍的小夥伴參加人少、但難度係數高的橄欖球比賽。

比賽當天,不能上場的同學也都來了,在旁邊當起了拉拉隊,為自己的宿舍打Call。

方式也非常的“西阿可裏”宿舍風,用樂團來應援。

每個人都只有一個想法:努力去試試。

沒想到,試一試的結果很理想:西阿可裏隊一路跌跌撞撞,殺進到了半決賽。

只是,這次的對手就不簡單了,哈羅公學體育實力最強的宿舍。

米粒媽隔着屏幕,也能感覺上孩子們在場上的激烈對抗。

可惜,奇蹟沒有發生,西阿可裏隊還是輸了。

這時,鏡頭也轉向了主角弗雷迪,在比賽中,他鎖骨不小心被撞斷了,在去醫院前,躺在草坪上的少年,依然一直和隊友唸叨着比賽。

米粒媽突然好像看到少年漫畫的情節一樣,太熱血了!

除了各種體育比賽外,哈羅公學還很喜歡户外越野訓練,感覺像軍訓徒步。

過程中,也少不了團隊合作。

還有長度堪比半馬拉松的長跑比賽,等等。

這麼熱鬧,除了鍛鍊孩子的身體外。

還有一件同等重要的能力,也就是記錄片子裏一位舍監所説的:

孩子們有好勝心是好的,但有時候他們也要學會接受比你更強的人。

妥妥的身體和心理雙重鍛鍊。

米粒媽插播一下,其實,重視體育的不僅是哈羅公學,伊頓公學也是一樣。

伊頓的學生,每隔一天就有一節體育課不説,每天還要走6公里以上的路程,去趕赴各個教室上課。

看到這,米粒媽突然想起打破拿破崙的惠靈頓公爵説過一句話:

“滑鐵盧戰役是在伊頓公學的操場上打贏的。”

此外,除了體育,讓米粒媽眼饞的是,英國公學直接將興趣班“開”在學校。

像文學、藝術、戲劇這樣的課程,並不是正式教學的一部分,但是就像體育一樣,會一直貫穿孩子的學習生涯。

頂級名校相信,通過戲劇、文學可以讓孩子感知自己,接觸新領域,可以打破舒適區,成長得更快。

▲卷福就曾在哈羅公學讀書

米粒媽在瞭解英國頂級公學時,一個朋友的娃在讀哈羅,他説了一件事,我又被深深觸動到:

哈羅這些學校會時常請到各領域的名人來做學校演講,但這些活動都是學生自己組織的,學校從不直接參與。

學生們不僅僅需要通過各種方式(認識的人、電話、郵件等等)邀請到名人,還要安排好交通、晚餐、招募觀眾等等。

一系列流程下來,米粒媽只能説,這絕對是一場不動聲色的領導力培養。

米粒媽還記得,有人問過威斯敏斯特公學的校長一個問題:你認為英國最重要的理念是什麼?

校長回答:

“我們關注的 不僅僅是課程、教學和測試,還鼓勵年輕人全面參與社會……教孩子獨立、批判的思考方式。”

所以,在英國6年級學生的“解決問題”課上,老師經常給出經典的“電車難題”:

“火車剎車突然失靈,前面鐵軌上有4名工人,如果右轉的話,有1名工人,作為司機的你,怎麼選擇呢?

如果只有1名工人的鐵軌已經暫停使用了,你又該怎麼選擇?

如果不是工人,是4個小朋友,你還會怎麼選擇?

如果……”

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看起來大而無用,但會提醒孩子不斷質疑、辨析、思考。

別小看這種思考方式,孩子們得通過系統分析、處理已有信息、形成論據,從而得出結論。

具備這些能力的孩子,更容易清楚自己的目標,以及瞭解自己需要怎麼做才能達到目標。

這對於未來的領導者來説是非常重要的。

看到這兒,米粒媽不禁拍手:不愧是培養精英的公學啊,這堂課真精彩!

米粒媽越來越感覺到:

真正的素質教育,不是讓孩子上幾個興趣班玩玩、不是表面上的歲月靜好、更不是學點貴族孩子的派頭。

它是用學校、家庭的力量去培養孩子的好奇心,賦予他突破自我、不斷精進的勇氣和社會責任感。

正如《我的生活:伊頓公學》中華裔男孩詹姆斯説的:“在伊頓了解得越多,就發現自己要擔心得越多。”

米粒媽認為,當一個孩子,在經歷了刻苦、自律的磨練後,面對舒適圈和誘惑。

他依然願意為理想、為熱愛,不斷努力、不斷突破自己、不斷承擔更多責任時,這才是真正的、接受過“素質教育“的模樣吧。

雖然,這個世界上,有錢、有資源、能上名校的永遠只是那一小撮人,但我們依然可以從名校中看到普世的真相:

努力才有好成績、體育競技時想贏就是要去拼、什麼事得自己去嘗試才知道方向。

其實,星辰大海都在孩子的眼裏!

以上,與所有父母共勉!

個人簡介:@米粒媽頻道(歡迎關注),美國海歸、原500強高管麻麻一枚,專注於5-12歲孩子的教育和升學,英文、數學、科學啓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薦,歡迎關注!(0~5歲寶媽請關注:@米粒媽愛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