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漢初三傑”之一,中國古代最傑出的軍事家,一個人創造了三十多個成語的男人。生前有着“兵仙”、“國士無雙”的美譽,死後墓前刻着“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的淒涼。
2次被奪兵權而不悔,3番拒絕聯合項羽,只因報答蕭何那晚月下的追逐。“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韓信終究為友情所羈絆,身死在長樂宮中。
韓信沒有背叛漢朝,但“無雙國士”的死,卻讓劉邦長長鬆了口氣。而本期我們就將解析,韓信與劉邦之間的恩怨情仇:
一、斜陽瘦馬,知己難尋
少年韓信的道路並不平坦。
《史記.淮陰侯列傳》開篇,用了這麼一句話描述韓信的潦倒:
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
出身貧寒之家,又沒有遠播的美名,做官沒人舉薦,經商不能果腹。只能靠在南昌亭長家裏蹭飯,才能勉強活命。
為了趕走韓信,亭長之妻早早做好飯菜,等到韓信來時只剩下殘羹剩飯。飢寒交迫的韓信,只好無奈離開亭長之家,於河邊垂釣以求生機。
漂母見韓信可憐,一連數日,每每將洗衣換來的食物送給韓信。心懷感激的韓信,對漂母説道:“他日韓信若能富貴,必當以千金相報一飯之恩”!
漂母愣住了,大怒説道:“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我老婆子是看你可憐才給你口吃的,又怎麼會奢求你的報答呢”?
漂母的慈愛與憤怒,刺痛了潦倒的韓信。從那天起,淮陰再沒有了韓信的身影。他帶着身上最珍貴的寶劍,先是跟隨項梁戰章邯,後是做了項羽的執戟郎中,最後又投奔了漢王劉邦。
可是數年奔波,幾番歷經生死,韓信依舊一無所成。但就在韓信逃離劉邦陣營之際,月下追逐的蕭何,成了韓信命運的轉折點。
二、登台拜將,國士無雙
何曰:“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
“諸將皆易得。但如韓信這般人才,自是無雙之國士。王上如果只是想長留漢中,那韓信沒有用;但王上若想逐鹿中原、爭奪天下,那非用韓信不可”!
劉邦要拜韓信為將軍,蕭何説還不夠,於是劉邦就拜韓信為大將。一日之間,韓信由漢軍逃兵,成了登台拜將的漢大將軍。
此後,韓信先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亡章邯於廢丘。而後滅魏、取代、破趙、降燕、攻齊。圍項羽於垓下,年不及三十而稱齊王。
昔日的執戟郎中,今日的“兵仙”韓信,軍事才華顯露無疑後,又成了項羽的拉攏目標。
楚已亡龍且,項王恐,使盱眙人武涉往説齊王信。
當時,劉邦已經兩次奪走過韓信兵權:第一次韓信背水一戰,擊敗陳餘20萬趙軍;第二次劉邦兵敗成皋,搶走韓信大軍重振聲威;韓信臨時招募、訓練新兵,才於齊地擊敗龍且20萬楚軍。
但面對項羽使者武涉的遊説,和自己謀士蒯通兩次勸説,韓信還是選擇了拒絕項羽、忠於劉邦。韓信的理由也很簡單:
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
從前我在項羽手下,不過是個小小的執戟郎中。是劉邦授我上將軍印,統帥數萬漢軍,與我同甘共苦、言聽計從。這才有了今天的韓信,所以韓信寧死,永不背叛漢王!
在韓信的十面埋伏下,項羽垓下之圍、四面楚歌,終至烏江自刎。
三、鳥盡弓藏,韓信之死
可是,韓信的永不叛漢,換來的不過是短短半年的楚王之位。當了漢高祖的劉邦,先是更換齊王韓信為楚王,奪走韓信所有嫡系軍馬。
而後短短半年,劉邦以遊雲夢澤之名,又將楚王韓信押回長安,貶為淮陰侯。至此,縱橫楚漢戰場,所向無敵、多多益善的“兵仙”韓信,徹底成了籠中困獸。
相國紿信曰:“雖疾,彊入賀。”信入,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鍾室。
最後,劉邦遠征陳豨之際,知己蕭何一封書信,將韓信騙入長樂宮中。早已埋伏下金甲武士的呂雉,成了“兵仙”韓信的終結者。
讓韓信功成名就的是蕭何,害死韓信的還是蕭何;漂母一飯之恩救活了韓信,呂雉在長樂宮中又害死了韓信。這就是韓信墓前,那副“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對聯的由來。
在外征戰的劉邦,得知韓信死因後態度很微妙,《史記》記載道:
見信死,且喜且憐之。
劉邦對於韓信的死,既不憤怒也不意外,只是在高興之餘有些可惜罷了!
而這一切,早已在垓下之圍時,韓信索要齊王之位埋下了伏筆。在韓信看來,我打下了天下大半,我就該當一個無拘無束的王。但在劉邦看來,天下只能有一箇中心,太子劉盈也不能掌控一個35歲的“兵仙”。
歸根結底,“國士無雙”的韓信,骨子裏依舊是士為知己者死的士;可惜這劉邦的天下,已經容不下了自由自在的士!
他要的只是追逐敵人的柴犬,而韓信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