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學的排中律:兩個互相矛盾的命題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亞里士多德明確表述了排中律:“在對立的陳述之間不允許有任何居間者,而對於同一事物必須要麼肯定要麼否定其某一方面。這對於定義什麼是真和假的人來説是十分清楚的。”《墨經》中則説:“彼,不兩可兩不可也”(《經上》)。“謂辯無勝必不當。説在辯”(《經下》)。“所謂非同也,則異也。同則或謂之狗,或謂之犬。異則或謂之牛,其或謂之馬也。
俱無勝,是不辯也。辯也者,或謂之是,或謂之非,當者勝也”(《經説下》)。排中律的內容是:兩個互相矛盾的命題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其邏輯要求是:對兩個互相矛盾的命題不能都否定,必須肯定其中一個,否則會犯“兩不可”的錯誤(不過,這裏要注意,對兩個互相反對的命題,雖然不能同時都肯定,卻可以同時都否定)。排中律的作用在於保證思維的明確性。
在經典邏輯系統中,出現矛盾是一個很可怕的事,它會擴大到整個系統,導致這個系統崩潰。這是由於經典系統都承認“矛盾推出一切”這條定理。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矛盾卻不會推出一切,即使人們説話、做事中有着矛盾,太陽依舊升起,人們依舊生活。因此,如果在邏輯系統中出現了矛盾,我們是否可以把這矛盾限制在一定的範圍而不讓它擴散,是否可以暫時隔離以待日後解決?“弗協調邏輯”就是一種容許矛盾式存在的邏輯系統,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查閲。
把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內容合起來表述:任一命題必定或者為真或者為假,非真即假,非假即真。這就是所謂的“二值原則”,如亞里士多德所言:“關於現在和過去所發生事情的判斷,無論是肯定還是否定,必然或者是真實的,或者是虛假的。”一般使用的邏輯都是建立在真假二值原則之上的,因此叫做“二值邏輯”。例6 一天,小方、小林做完數學題後發現答案不一樣。
小方説:“如果我的不對,那你的就對了。”小林説:“我看你的不對,我的也不對。”旁邊的小剛看了看他們倆人的答案後説:“小林的答案錯了。”這時數學老師剛好走過來,聽到了他們的談話,並查看了他們的運算結果後説:“剛才你們三個人所説的話中只有一句是真的。” 請問下述説法中哪一個是正確的?
A.小方説的是真話,小林的答案對了。 B.小剛説的是真話,小林的答案錯了。C.小林説對了,小方和小林的答案都不對。D.小林説錯了,小方的答案是對的。E.小剛説對了,小林和小方的答案都不對。解析 題幹中小方和小林的話是相互矛盾的,因此根據排中律,其中必有一句是真的。既然老師説三句話中只有一句是真的,則小剛的話就是假的,由此可知小林的答案沒有錯,於是又可以知道小林的話是假的,而小方的話是真的,因此,正確答案是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