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浚是抗金名將,他和岳飛、韓世忠、劉光世合稱"中興四將"。張浚抗金很積極,但戰果很糟糕。三命用將,三次大敗。特別是富平之戰大敗,導致陝西五路全部淪陷,也讓南宋再無收復中原之期。
陝西五路的重要性
北宋仁宗年間,在秦隴地區(今陝西、甘肅境內),設立了四個“軍區”,當時號稱“四路”。這四路是鄜延路、邠寧路、環慶路、秦鳳路,後來又增置了熙河路,分設永興 路,宋朝史書上稱為“五路”或“六路”。
起初設置五路的目的主要是防禦西夏的進攻。北宋淪亡,高宗南渡後,秦隴地區成為宋金必爭之地,特別是對南宋王朝來説其戰略意義更為重要。
從軍事上看,當時南宋全國的地理形狀特別符合《孫子兵法》所講的“常山蛇勢”,既“秦蜀為首,東南為尾,中原為脊”,“關中者,天下之上游,而江左則下游也,上下之勢,猶之首尾,其中氣脈必相接續”。
金兵要想攻取四川,順流而下,對南宋形成包圍之勢,必須首先攻佔陝西,奪取五路。
在人力上,陝西為南宋提供了大量的軍官和軍人,是南宋軍人的主要來源地。自古以來,關陝地區人民崇尚武功,這一尚武精神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名將。南宋政府“取財於東南,募兵於西北”。南宋初年,名將大多是陝西人。韓世忠、張浚、曲端、李彥仙、吳玠吳麟兄弟等,這些抗金名將都來自陝西。
陝西還是重要的糧食產區,秦隴地區為南宋提供了大量的軍用馬匹。秦地的馬匹“強壯闊大,可備戰陣”,稱為“戰馬”。
在南宋抗戰派看來“歷代中興之主,多起自西北”,“秦地形勝,精卒良馬之所出,實為軍國之根本”,川陝地區是南宋收復的唯一戰略基地。
金國將領對川陝的戰略意義看得更深遠。宗翰曾指出:“河北不足慮,宜先事陝西。略定五路,既戡西夏,然後大宋”。
宋金雙方都認識到和重視川陝地區的戰略意義,那麼一場爭奪陝西的大戰就不可避免發生了。
張浚督陝
金兵接二連三對陝西進攻,而宋軍將領彼此不相歸屬,各自為戰,往往被金兵各個擊破。趙構深感到需要派一人去陝西總督軍民事務。
一貫主張“中興當自關陝始”的張浚自告奮勇請求去川陝督辦軍務。趙構當即答應,任命他為“川陝宣撫處置使”。
趙構將陝西六路,蜀中四路全權交給張浚處理。張浚控制的軍隊、地理面積都超過了趙構直接控制的東南地區,他可以任命罷黜武將經略使這樣的高官,張浚的個人權力達到巔峯。
張浚開始了實施“前控六路之師,後據兩川之粟,左通荊襄之財,右出秦隴之馬”的戰略。在軍事上,他規定各路帥臣,各專一職,撤換文人帥臣用武將代替。
在經濟上他用趙開處理財政,趙開是個理財高手,他的種種措施,雖加重了百姓負擔,但是解決了川陝數十萬大軍軍需儲備問題。
應該説張浚到川陝的治理是初有成效的,也得到了高宗和大臣的交口稱讚。但他在軍事上是平庸之輩,“暗於知兵”,“忠有餘而智不足”。可悲的是,對於這一點,高宗沒有知人之明,張浚沒有自知之明,後來導致富平之戰慘敗。
富平之戰
公元1130年(天會八年)七月,金國因四太子完顏宗弼(金兀朮)渡江攻宋受挫,暫時放棄了渡江消滅南宋的打算。而是把進攻方向轉向陝西,企圖先攻陝西,爾後入川東下,迂迴滅宋 。
而張浚錯誤判斷了金兵的意圖,認為也和以前一樣,要進攻江南。為了減輕東南的軍事壓力,他決定組織一次大反攻,把金兀朮的主力引到陝西來。
讓張浚意外的是,他的主張竟遭到了手下大多將領的反對。八字軍首領王彥提出:“陝西兵將上下皆未相通,若少不利,則五路俱失”。威武大將軍曲端、統制官吳玠、秦鳳路提點刑獄郭浩看法相近,都主張按兵據險,先行防禦。
對於這些反對意見,張浚一意孤行。他預借川陝地區五年民賦,集中了大量的軍用物資。會合陝西五路兵馬,合計兵40萬(一作20萬),馬7萬(一作11萬),畢其功於一役,準備和金國大幹一場。
公元1130年八月,張浚發佈攻金檄文,命權永興軍路經略使吳玠收復長安;環慶路經略使趙哲收復麟州、延州,初戰告捷,讓張浚飄飄然,更加輕視金軍。
金朝聞宋軍反攻,急命金兀朮率精騎2萬由洛陽馳援陝西;命完顏婁室率軍數萬由河東進至綏德軍(今陝西綏德),阻遏宋軍東進。
南宋五路大軍在富平地區集結,宋軍以一片蘆葦叢生的沼澤作為屏障,紮營列陣,諸路運送輜重的鄉民,在宋營外圍設寨。
宋軍部署完畢後,諸將建議應乘完顏婁室軍尚未趕到,金軍未能合兵之機,各個擊破,先行攻擊金兀朮軍。張浚自恃兵眾勢雄,穩操勝券,執意致書金軍約日會戰。
金軍接到戰書後,故意示弱驕敵,不作答覆,以拖延時間。金軍兩師會合後,完顏婁室親自登山觀察宋軍陣勢,發現宋軍雖在兵力上佔有優勢,但卻壁壘不固,破綻很多,極易攻破。
到了九月十四會戰這一天,金軍仍舊示弱不出 。張浚以為金兵膽怯了,驕傲地認為“吾破虜必矣”。
到了中午,金兵看到宋軍因驕而怠,喪失鬥志 ,開始發動進攻。金軍先派3000騎兵,用土囊在葦澤中墊出一條通路,突襲宋軍外圍鄉民小寨。鄉民潮水般衝向宋軍營寨躲避,宋軍陣腳大亂。
緊跟着,婁室為左翼,金兀朮為右翼,分兩路向宋軍猛攻。
右翼的金兀朮軍受到劉錡率領涇原路宋軍頑強抵抗。金將韓常被流矢射傷一眼,和金兀朮奮力苦戰,才脱出重圍,被迫退卻。
左翼的婁室進攻的是環慶路趙哲軍,當趙哲軍受到金軍猛攻十萬,其他各路宋軍都環寨自保,沒有支援的。在孤軍受敵的情況下,主將趙哲臨陣脱逃,部下也跟着一鬨而散。環慶軍一路潰散,牽動全局,四十萬大軍全部潰逃。主帥張浚也“乘騏急奔”。宋兵一直逃到邡州,看到金兵沒有追擊,才停了下來。
動員了數十萬軍隊和全陝西物力參加的大會戰,僅用了半天就見分曉——宋軍慘敗!
富平大敗張浚應負主要責任
富平之戰,宋軍在兵力和物力上都佔有很大優勢的情況下,卻遭遇一場大敗,作為統帥的張浚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但他為了推卸責任,貶了劉錫,殺了趙哲,自己卻沒承擔主要責任,這使得軍中將士很不服氣。為了壓制不服軍官,他進一步迫害環慶路的將士,導致許多軍官叛宋投敵。後來他又製造冤獄,殘酷殺害了反對他冒險出兵的曲端,使得“陝西軍士皆流涕悵恨,多叛去”。戰後張浚的這些做法進一步削弱了陝西宋軍的抗金力量。
張浚在富平之戰中的錯誤之處:
一、錯誤估計了金軍進攻意圖,沒有認清陝西戰場的戰略形勢。當時南宋處於戰略守勢的地位,按照軍事常規,處於守勢的一方應該避免不利的決戰。而張浚違背戰爭規律,鋭意進取。
二、張浚暗于軍事,剛愎自用,不能聽取將領的正確意見。造成將帥離心,將領缺乏必勝的信心,不能在戰爭中發揮主觀能動性。
三、選擇了錯誤的時間和錯誤的地點來和金兵決戰。金秋九月正是金軍弓勁馬肥,戰鬥力最強的季節。宋軍雖先到達富平,卻不能佔據有利地形,企圖靠着水澤蘆葦,抵擋金軍鐵騎,真是痴心妄想。
四、驕傲輕敵,錯失良機。張浚和手下將官自恃“數倍於敵”的優勢兵力,不把金兵放在眼裏。當金兀朮軍和婁室軍還沒回合時,本是各個擊破的良機。張浚卻驕傲的認為五路合力可以一舉攻取幽燕,不聽從諸將建議,定要“約日再戰”。張浚這種驕傲輕敵的情緒很快影響全軍,使得全軍因驕而怠,軍心鬆懈。
由此可見,宋軍無論是戰略、戰術上的失誤,還是宋軍內部矛盾,都和暗於知兵、寡謀輕斷的張浚有關,富平之戰的失敗張浚應負主要責任,他難辭其咎。
富平之戰的影響
富平之戰的失敗,使陝西五路的地盤幾乎全部喪失。陝西五路的喪失,讓南宋失去了一個重要糧食產地,也失去了一個出精兵良馬的基地。更深一層的是,喪失了南宋恢復中原統治的戰略基地,對南宋抗戰派和抗金斗爭是一次沉重打擊,南宋小朝廷的投降派因此活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