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發生後,隨着每天發佈新冠肺炎疫情情況通報,“確診病例行程軌跡”“密切接觸者”等詞彙開始進入了公眾視野。很多人每天最關心的一件事,就是從手機上的各種媒體平台查詢最新的政策和提醒。孰不知,在這些政策和提醒的背後,是很多不為人知的艱苦付出和真情奉獻。
第一時間分發彙總數據,第一時間精準落實防控。在東城區的抗疫戰場上,有這樣一羣人,他們24小時待命,爭分奪秒處理數據信息。“我們處理的快一分鐘,防控就能早一分鐘,風險就能少一分”,作為北新橋街道疫情防控大數據專班的幹部,王文娟就是其中一位。
與病毒競速的數據“尖兵”
“截止時間還有20分鐘,我要把這批數據彙總完趕緊報上去。”“這批人可能到訪過風險點位,趕緊發給社區排查反饋,第一時間落實管控!”凌晨2:40才結束了前一天工作的王文娟,一大早又坐在了電腦前,厚重的眼鏡片下,疲憊但堅定的眼睛緊盯着屏幕上的數據,不敢挪開。
“基礎數據全摸清、動態情況全掌握”是築牢社區防控的關鍵。北新橋街道疫情防控大數據專班自2020年成立以來,從一開始的3個人發展為現在的14人小隊,一直承擔着轄區大數據上傳下達的重要任務。“信息數據+人工排查環環相扣,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就容易出現防疫漏洞。科技讓數據 ‘多’起來、社區讓數據‘實’起來、我們就是讓數據精準 ‘跑’ 起來,上下合力為疫情防控做好兜底工作。”王文娟説。
由於這輪疫情涉及風險點位較多,王文娟從早晨7點開始,到深夜2點一直在接收數據信息。時間緊、任務重,14人的大數據專班被分成兩個小組,輪班倒,大家按照社區範圍劃分,將需要排查的數據精準分發到對應社區,並在規定時間內彙總、核查,將準確的信息上報到區有關部門,最後再將區有關部門反饋的信息下發到社區,完成街道數據排查工作的閉環。
作為大數據專班經驗豐富的“前輩”,王文娟主要負責數據的核查、審定。“快字當頭,但不能有誤”,是王文娟對自己的要求。經手的每一批數據上報前,王文娟都要根據社區記錄的居民情況説明,逐條核對報送信息的準確性。看似簡單的工作,卻需要極大的耐心和細心。對王文娟而言,每天的最後一批數據上報完成,她才能鬆口氣。“精神高度緊張,就怕耽誤和出錯。一條出錯,可能就讓社區白費功夫,也影響落位管控的精準性。”長時間盯電腦、高強度的工作狀態下,王文娟的扁桃體發炎了,嗓音有些沙啞,但仍不敢放鬆,“這是責任!”
“如果説流調溯源專班是疫情防控戰場上的精鋭‘先遣隊’,那我們就齊心協力爭做與病毒競速的數據‘尖兵’,盡最大可能做好兜底工作,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紮實。社工在一線現場排查很辛苦,所以自己和同事儘量讓數據高效精準,這樣大家少跑‘冤枉路’。即使大數據發揮作用,也希望居民們主動配合防疫政策,才能有效避免病毒擴散風險”王文娟説。
服務居民是全方位的
“工作起來沒白天沒黑夜,特別是她孩子還很小。”提起王文娟這位工作搭檔,同事劉海巖豎起了大拇指。
由於女兒北北只有3歲,王文娟每天晚上會趁着兩波數據的間隙跑回家,然後繼續工作。“挺對不起她的。”王文娟提到女兒的時候有些哽咽,“現在大點兒好一些了,之前每次不管我幾點回去,她都搬着小板凳坐在門口等着我,我幾點到家,她幾點睡覺。”女兒北北2018年底出生,王文娟坦言,因為疫情,對家人陪伴的時間太少了。2020年疫情開始的那年,王文娟的父親生病,擔心影響女兒工作,讓老伴兒留下照顧外孫女,自己一個人偷偷地住院治療,直到去世前才告知女兒,這也成為了王文娟心中最深的遺憾。
“不好意思,剛才辦事大廳有人在諮詢計生方面的問題。”趁着兩波數據的間隙,剛和記者聊了幾分鐘的王文娟又被叫走了。對於街道的工作人員來説,肩挑多頭已經是常態,防控工作要做好,本職工作也不能落下。王文娟原本在北新橋街道民生保障辦專門負責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線上審核、政策答疑、發放獎勵等日常工作也很繁重,現在只能趁着數據派發的間隙來處理日常工作,一天下來幾乎沒有空閒的時間。“其實不光是我,單位的每一位同事都一樣,服務居民是全方位的。”
“希望得到大家的理解與支持,盼望疫情早日結束。”這是王文娟,也是千千萬萬戰鬥在抗疫前線的基層工作人員心中最樸實、真摯的願望。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蔣若靜 通訊員 黃美倩
編輯/崔毅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