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的西域張騫出使西域後萬國來朝,漢朝對西域的統計和管制
序言:一般的説法是:新疆古稱西域。這不完全對,漢朝的西域和今日的新疆絕大多數地區是重合的,但也還有一些出入。在漢朝,西域的定義包含民間和官方二種含意。民間的西域定義從司馬遷的《史記》就開始提出來了,他用西域來做為玉門關、陽關往西的統稱。那時只是瞭解陽關、玉門關往西也有人活動、生產和田玉罷了,但實際一些什麼樣的人,一些什麼國家,則並並不是十分了然。中華和西域的往來絕大部分是民間的,官方基本上沒有什麼聯絡。張騫出使西域在漢武帝時期,由於戰事的緣故,張騫出使西域,看到了一片他從未涉足過的世界。這大約是西漢政府部門和西域的第一次官方接觸,但是主要接觸目標是大月氏。在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情況下,官方目地就更為明確了,他帶來十多個副使,到達烏孫以後,他的副使就各自來到其他國家,傳遞西漢政府部門和世界各國間的聯絡。這些副使返回長安後,許多都帶回了所去國的大使,這樣,漢朝和西域各國正式建立了關係。張騫2次出使西域,搞清楚了西域的局勢,知道在西漢往西的地區也有許多不明的國家和人種,包含身毒、大夏這些地區都不屬於漢朝的所管範疇。這一發覺,再加以前的並不歸屬於漢朝的匈奴人等國的爭奪,擺脱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定義,在一個更大的眼界內認識自己。出使西域的影響但是,出使西域的不良影響之一是西域各國競相外派大使前去朝聖,第一次出現了“萬國來朝”的狀況,以致於中國在很長時間都覺得老子天下第一,別的都非蠻即夷,不捨得放下架子向他人學習。張騫出使西域,造成了西域政局的巨大變化。西域自身是由匈奴人執政的,匈奴人在西域區域內設定了僮僕都尉,漢朝為了擊敗匈奴人,和匈奴人進行了角逐西域列國的抗爭,最後漢朝獲勝,於公元六十年設定了西域都護府。此後,官方第一次把這片地區變成西域,實際含意是中西部的疆域。漢朝對西域國家數量的瞭解這裏有個問題,西域三十六國到底是誰統計出來的?官方第一個進到西域的是張騫。張騫在匈奴人衣食住行十年,由於以前匈奴人就在西域設定了僮僕都尉,執政着西域,因此對西域較為了解,張騫在這十年中根據匈奴人掌握到許多有關西域的狀況。此刻,他對西域大多有哪些國家,應該是心裏有數,之後再親自踏過一次,對已知的國家就擁有精準的統計分析。這好像是這個問題最有效的回答。張騫統計分析出來的就是西域國家的精準數量,也就是漢朝人對西域國家數量的最開始掌握,是“本三十六國”的來源。但情況並不是這樣。《後漢書·西域傳》載:“武帝時,西域內屬,有三十六國。漢設置大使校尉領護之,宣帝改曰都護。元帝又置戊己校尉,屯田於車師前王廷。哀平間,自相切分為五十餘國。”上邊這句話告知人們,到漢宣帝設定西域都護府的情況下,也就是公元前六十年,西域也有三十六國,切分成五十來個國家是漢哀帝、漢平帝情況下。公元前23年到公年前六年的事兒。張騫公元前129年抵達西域,以後過69年創建西域都護府,這當中西域列國總數有木有轉變,歷史時間沒有記述,但毫無疑問的是,西域三十六國是僅對於都護府所管下的國家來講。因此,西域三十六國是官方統計數據,而不是某一人統計分析的數字。“都護”的含意,還可以理解為“把三十六國都保護起來”。西域的範圍有一種傳統的不正確説法,西域範圍比新疆範圍更大。實際上,漢朝情況下官方的西域這一行政區範疇關鍵集中在今天的南疆地域。而且專指崑崙往北、帕米爾高原地區以東、陽關往西,邊境線基礎沒有超過今天新疆的範圍。因此,行政區域劃分實際意義上的西域比今天新疆範圍小。而廣義的西域,包含今日印度、中亞南亞乃至歐洲非洲的眾多地域,但那僅僅是民間意義上的,不具備官方意義。所有有關西域三十六國的推斷全是以有關歷史時間記述為依據進行的,在歷史上並沒有出現過三十六國的詳細名冊。後世推斷的人根據自身的喜好對名冊進行增減,因此產生了許多不一樣版本。例如許多人把大宛、烏孫列入三十六國,由於它是2個強國;許多人把山北六國列入三十六國名冊,由於這更可以反映新疆從古至今的大一統局勢。但歷史終究是歷史,尊重歷史才能讓歷史的意義代代傳承。需要説明的是,古往今來政府部門從來沒有公佈過有關西域三十六國的官方名冊,這實際上也是一種負責任的體現。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21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