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社會日新月異,人們對於人際社交能力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對於幼兒人際社交能力的培養也顯得更加看重。幼兒期是個人成長的關鍵期,在幼兒期培養良好的社交能力,是幼兒階段必須要完成的教育任務之一。
1. 幼兒良好的社交能力,有助於個人良好的人格的建立。
人格是一個人生活成敗、喜怒哀樂的根源。人格決定了一個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決定了
一個人的命運。而在幼兒期建立良好的社交能力,更易於讓自己被周圍的人所接納,人的生存、發展離不開社羣,被自己社羣高度認可的幼兒,更利於建立安全感,安全感是自信心的來源。在面對今後人生的挫折和失敗時,才更能勇於面對。
2. 促進幼兒各種能力的發展
幼兒各方面的能力往往是在羣體中更能快速的吸收和發展,不管是語言能力的培養,還是邏輯能力的形成,在羣體中他們互相模仿和學習。而這種羣體行為,就需要幼兒具備一定的人際社交能力,通過社交能力的培養,可以大大促進幼兒多元智能的提高。
1. 幼兒的生理因素
影響幼兒社交能力,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遺傳的性格造成。有些幼兒本身的性格是外向型,更容易和外面的事物打交道,天生對不同的人和事會產生好奇;而有些幼兒是內向型,他們更多的關注自己的內心,對外部環境更為敏感,不擅於與人交往。
2. 幼兒生活的環境因素
幼兒生活的環境因素包括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會環境。
在幼兒上幼兒園之前,家庭環境對於幼兒社交能力的影響最大。在2-3歲之前,幼兒所接觸到的人主要是撫養自己的家人,而撫養者的性格、撫養者的社交能力、撫養者與幼兒建立的關係、家庭的和睦對於幼兒初期社交能力的培養起着十分關鍵的作用。
當父母親與幼兒建立的是安全型的依戀關係,幼兒在陌生的環境中更能進行積極的探索和操作。
撫養者的性格和社交能力,對於孩子社交能力的培養也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他們最初的榜樣就是從對撫養者的言行中觀察習得。
當孩子進入幼兒園,幼兒園中老師的教育、幼兒同伴之間的互動,對於幼兒人際社交能力的發展來説是起到了很重的作用。
社會環境對於幼兒社交能力也起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比如鄰里之間的關係、小區環境及小區的居民素質等。
1. 改善家庭氛圍,培養幼兒社交習慣
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社交環境是幼兒社交能力培養的基礎。一是父母親或撫養者要提高社交能力,學習社交知識,以身作則,讓幼兒在身邊潛移默化的觀察和學習,讓我們撫養者成為一個好的社交榜樣。二是要創造各種社交機會和氛圍,多帶孩子出去接觸不同的人羣,或者邀請其他幼兒到家中做客,給幼兒打造羣體活動的機會,觀察幼兒在羣體活動中的社交行為,在幼兒不適的時候給出引導。
2. 幫助孩子思考問題,加強孩子社會教育
孩子在人際社交中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我們不能什麼都出面替他們解決,而是要教會他們如何去思考問題,引導他們自己來解決問題。在解決社交問題上,美國的默娜博士提出了ICPS的方法,也就是“我能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套方法包括四個部分來幫助孩子:
大女兒小魚兒經常會跟隔壁姐姐一起玩,我觀察了幾次她們一起玩的過程,發現姐姐的性格非常強勢,女兒在跟姐姐的相處中通常是比較被動的。有一次,小魚兒和姐姐因為搶一個玩具發生了爭吵,我使用了ICPS的方法,讓她們認識到自己和對方的感受,同時叫兩人都提出幾個解決辦法,然後在提出的解決辦法中讓孩子們選出自己認為最好的辦法。當經歷過幾次這樣的事情後,我發現孩子們再遇上這種類似的問題時,她們開始自己會主動的協商提出辦法來解決。
有時候我也會和女兒進行角色扮演的遊戲,比如我扮演她,她扮演姐姐,或者我扮演小魚兒,她扮演老師或者同學,來進行角色互動,引導她學會説出自己的感受,引導她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
父母親在孩子們交朋友的時候,很容易參與進來幫孩子去挑選朋友,我個人認為不要過多幹預和干涉孩子玩耍的夥伴,孩子長大進入社會肯定會遇到各式各樣的人,過於保護她們的社交圈子,反而會讓孩子們喪失了鍛鍊自己社交能力的機會,與其保護起來,還不如在孩子小時候,家長可觀察的狀態下,引導會孩子如何與不同性格的人相處。
孩子良好的社交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家庭、幼兒園、社會的共同努力,為幼兒提供良好的社交活動的環境和條件,可以促進幼兒社交能力不斷提高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