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實錄》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的?現在保存下來的《實錄》都有哪些呢

由 湯生 發佈於 經典

從南朝梁開始,各朝各代都有《實錄》的,但有些要在前面加上“曾經”二字。

須知,《實錄》,就是“如實記錄”(儘管真實操作並不能達到這一境界,但意思就是這個意思)。

每一朝的皇帝、朝臣做了什麼事,皇帝身邊會有史官如實記錄,非常詳細,詳細每一天所發生的事情都記下來。

不單單記皇帝説了什麼、做了什麼,也要記朝臣説了什麼、做了什麼,還要記全國發生的所有事情,只要朝廷知道的,統統要記下來。

因此,作為《實錄》,其信息量是非常龐大的,而且也繁瑣、蕪雜。

所以,就會出現“正史成,實錄亡”的現象。

正史,通常是由後一個朝代來修前一個朝代,如元人修《宋史》,明人修《元史》,清人修《明史》;而實錄,則是同一個朝代的後一個皇帝修前一個皇帝的實錄,如明太宗(後靖嘉帝改之為成祖)修《明太祖實錄》,明宣宗修《明太宗實錄》等等。

正史是在《實錄》的基礎上,去蕪存精,精心編修出來的。

在古人的眼裏,正史已經修好,《實錄》就相當於已經被吸盡了精華的殘渣,而且數量龐大,難於保管,就往往不加以保護,甚至直接付之一炬了。

我看到,此前有答友拿明太祖朱元璋銷燬《元實錄》説事,説朱元璋居心叵測。那,分明是戴着有色眼鏡看人了。

編輯

從梁朝的《梁皇帝實錄》、《太清實錄》到唐朝的《高祖實錄》、《太宗實錄》、《貞觀實錄》、《皇帝實錄》、《高宗後修實錄》、《高宗實錄》、《則天實錄》、《中宗實錄》、《睿宗實錄》、《玄宗實錄》、《肅宗實錄》、《代宗實錄》……,到五代的《梁太祖實錄》、《唐懿祖紀年錄》、《唐獻祖紀年錄》……,還有遼國的《皇朝實錄》、金國的《祖宗實錄》、《太祖實錄》、《太宗實錄》等等,被毀的多了去了,難道也怪朱元璋頭上了?

還有,也別以為清朝人沒有銷燬《明實錄》,清朝皇帝毀起書來,那是六親不認的。

當初,明朝對本朝每一位皇帝的實錄都會妥善保管,尤其是明神宗以後,實錄與寶訓修完,就要求謄寫四份,正本藏皇史宬,副本藏內閣,大本藏乾清宮,另有小型本以供御覽。即每部實錄有正副大小四種本子同時並存。

清朝編寫《明史》時,將原本分存在四處明朝官方的《明實錄》全部搬入明史館,但四處《明實錄》經明末戰亂,均殘缺不全。明史館為了順利編寫明史,又重新抄寫了一套《明實錄》。《明史》完成之後,乾隆帝即命人將明朝流傳的正、副、大、小四種官方本子,以及《皇明寶訓》,全部共4757本,全部付之一炬,眼睛眨都不眨。

自梁朝到清朝,一共出現過110部實錄,由於裏面的內容涉及時政機密,修成之後均藏於宮禁或有司,從不刊印流佈,時人幾乎沒有什麼機會可以讀到,明朝卻是例外。

編輯

著名的“懶漢皇帝”明萬曆皇帝為了閲讀方便,命大學士申時行“自太祖起,累朝《訓》、《錄》都謄寫裝潢進覽,有幾部就進幾部”。翰林院謄錄官員和校對官員於是趁此機會,轉相抄錄。由此,很多明實錄傳出了民間。而晚明文風極為鬆弛,並不禁止。所以,各種《明實錄》傳抄本得以流傳至今。當然,明史館的傳鈔本也同樣保留下來了。

清朝文網森嚴,文字獄酷烈,《清實錄》之所以得以保留下來,第一個原因是它繼承了明朝珍愛實錄的傳統,清代每朝實錄繕抄了五部:有以黃綾為封面呈進皇帝的小黃綾本;有以滿、蒙、漢三種文字繕抄的小紅綾本各二部;有尊藏本和御覽本。第二個原因,《清史》並未修成,現在通行的還是一個“草稿”——《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