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蘇季)高考結束並不意味着心理壓力自然消失了,為了讓考生們擺脱消極情緒困擾,以積極心態面對未來生活,7月9日,新京報教育頻道邀請中國科學院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肖斌,對高考過後如何進行心理調節給出建議。
建議考生制定計劃循序漸進放鬆
通常情況下,高考結束後有些考生認為就可以盡情“撒歡”了。
對於考後想立刻放鬆的考生,肖斌表示,其身體機能仍處於一種亢奮狀態,在這種狀況下,考生身體並未得到真正的休息。他建議考生制定一個計劃,在計劃指導下循序漸進放鬆。
另外,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是,高考發揮不好怎麼辦?此前,有考生會因此產生過激行動,甚至做出極端行為。
肖斌説,重大事件之後對每個人的影響存在個體性差異,比如發生比較遺憾的結果——自殺。這種行為發生在高考之後,看似有時間上的關聯性,但自殺的因素往往是多元的,不是僅僅因為高考導致了自殺,“時間上有前後,但不見得是因果上的關係。”
肖斌指出,高考之後部分考生會出現沮喪低落的狀態,有的考生在這種狀態下產生自責心理。對於本身對自己約束性比較強的考生,自責是對內的自我攻擊,自殺是最極端的結束生命的對自我的攻擊,這是一個連續行為,一個逐漸積累發酵產生的行為。
“家裏的理解是對孩子最大的支持。”肖斌説,家長不能只看到孩子失利的部分,更應該幫助孩子看到優勢的一面。此外,高考後家長可以給孩子制定一些計劃,多去接觸社會,告訴孩子人生不是由一次考試決定的。
理性選擇復讀
另一方面,通常情況下,發揮失常或未能考上心儀學校的考生可以選擇復讀。
肖斌表示,復讀考生大體上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分數較高的考生,自己有很高期望,有明晰目標,此次高考與心儀的大學或專業失之交臂,再復讀一次。
第二類是分數較低的考生。此類考生又可細分為主動復讀和被動復讀兩種情形。主動復讀的考生因為各種原因,也許是一次偶然的失利,或者對自己有更高的期待。
“主動復讀,這是沒有問題的。”肖斌説,相對於前兩種考生,分數低又被動復讀的考生心理狀態比較複雜、是更需要關注的,被動復讀考生可能會採取不同形式進行反抗,因此,建議家長和孩子仔細溝通,理性根據孩子自身情況作出選擇。
另外,在當天的直播中,對於正在考試的考生如果遇到不可抗的突發情況,肖斌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肖斌説,當遇到突發情況,如暴雨,考生心理難免會緊張,是很正常的反應。此時需要社會力量調配外界資源,家庭也需要保持穩定,父母持積極心態。具體到個體層面,考生可以採用心理暗示方法,比如不是我一個人,而是有夥伴們並肩面對,孤獨感就會降低。這樣,從社會層面、家庭層面到個體層面形成良性循環,將影響降到最低。
新京報記者 蘇季 校對 薛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