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從微觀到宏觀來説,就像要了解一個人最終是如何取得成功的,先要了解他的出生背景、成長經歷以及整個奮鬥歷程一樣,要想探究秦國從無到有,從弱小到強大的原因,我們有必要先了解一下秦國以前的歷史。
周朝建立以後,實行的是分封制,是天下共主的性質——和現代意義上的聯邦性質類似。諸侯的土地理論上在其死後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襲。
當時周王朝分封的對象是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異姓功臣貴族、同姓王室貴族、先代帝王后代和遠氏族部落首領)分封到各地去做諸侯,建立諸侯國。
被封諸侯的義務是:要服從國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貢獻財物,要派兵隨從周王作戰;周王先後分封的重要諸侯國有:魯、齊、燕、衞、宋、晉等;分封的作用是:鞏固了西周的統治,拓展了疆域。
從以上圖表可以看出,當初的分封並沒有秦國,那時候秦國還沒有產生。那麼,何時才有了秦國呢?
二
嬴姓的始祖是大禹的治水助手伯益(《史記·秦本紀》司馬遷),伯益被舜賜姓為嬴,這是秦國的始祖。
秦的第一代國君是非子。他住在犬丘(陝西興平縣),替周孝王養馬,秦非子因為養馬有功,周孝王把秦谷(甘肅省天水市西南面)一帶分封於他,這就是“秦”的起源。這個封地有多大呢?五十里。沒錯, 就是五十里!
時間定格在公元前888年——這是一個多麼吉利的數字。
非子的爵位,只是一個子爵,那時雖只有屁大一點的封地,但還沒有建國。
直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攻殺,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而得到周平王的賞識。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又被賜封歧山以西之地。自此,秦國正式成為一個諸侯國。
秦襄公之後秦文公繼位,又經過數代國君的努力,他們始終在謀求自己的發展空間。在討伐西戎之戰中節節勝利,先後滅蕩社戎,擊敗邽、冀兩戎部,徵彭戲戎,兵臨華山,收復杜、鄭之地,滅小虢,版圖一直推進至關中東端。
公元前677年秦遷都城至雍。至此,秦人經東周初年近百年的艱辛創業,已佔有關中平原大部分領土,實現崛起,成為西方新興強國。秦國在雍(今寶雞鳳翔)建都近300年。
這時的秦國,雖然在西戎這一代當老大,但依然只是個一般意義上的諸侯。當時他們的國力還很弱,一點也不強大,只能左衝右突的在關中以西的小圈圈裏撲騰,無力染指中原地區,直到秦穆公的出現。
三
公元前659年,秦穆公繼位後,招賢納士重用了兩個最關鍵人物:由余和百里奚。在這兩人的建議下,秦穆公對國體、機構都進行了有效的改革,待國力有了好轉之後,“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疆域面積擴大了好幾倍。國家有了實力以後,和鄰近的晉國發生了征戰,經過許多回合以後最終擊敗晉國,然後緊接着消滅了梁國、芮國、滑國等小諸侯國,取得西部地區的絕對話語權。
在此之前,由於周室衰微,無力管理各諸侯國,諸侯開始混戰,最後分裂成一百七十幾個大大小小的國家,但是頭等強國只有晉、楚、齊三個。在秦穆公時代,也成了頭等強國。它是第四個頭等強國。這時的天下大局是頭等強國四個,二等強國四個。剩下的就是魚腩小國了。
這時候,秦穆公被稱為“春秋五霸”之一,已經具有了大國地位的話語權。
到此時,我們有必要停頓一下,把這些國君的繼承關係、稱謂都仔細捋一下,好再進行下一步的闡述。
秦非子→秦侯→秦公伯→秦仲→秦莊公→秦襄公(立為諸侯)→秦文公→秦憲公(秦寧公)→秦出子→秦武公→秦德公→秦宣公→秦成公→秦穆公(秦繆公)
以上這十四位國君,有的稱侯,有的稱伯,有的稱仲,有的稱公。
史書上對他們的稱謂有些亂,一會伯,一會候,一會公的,讓大家看了如雲裏霧裏的,理不清楚。
其實秦國在建國之前,所有的君王都是“子爵”爵位。秦襄公的爵位是“伯爵”,而不是“公爵”。所謂的“秦莊公、秦襄公、秦穆公”都是尊稱,並不是實際的爵位。
四
秦穆公雖然奠定了春秋時期秦國的基本版圖。但隨後就開始沉寂了。君王更替,內亂外患不斷,這樣一直折騰了200年時間。因為當時天下大亂,諸侯紛爭。秦國雖然並不很強大,但由於地域原因,也沒受到強國的侵擾,遭受滅國的危險。直到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繼位後,秦國又開始一個突飛猛進的飛躍發展。?
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的變法,是中國歷史上最徹底的變法。商鞅變法鼓勵人口增殖、重農抑商、廢除世卿世祿制度、獎勵軍功、編制户口、實行連坐之法。當時秦國地廣人希,三晉人多地少,民眾田地缺乏。因此商鞅建議秦孝公對外來移民採取優惠政策,將那裏的民眾招來以便開墾荒地。
公元前350年,商鞅為了深化其改革,擺脱舊貴族勢力的干擾,提議都城由雍城(今寶雞鳳翔)遷至新建成的咸陽城,得到秦孝公支持。
衞鞅徹底廢除舊的世卿世祿制、建立新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推行郡縣制以加強中央集權,改變兵役制度,鼓勵建功封爵,以為國家立下戰功為榮,國家戰鬥力不斷增強。後來所向無敵的“秦鋭士”就是這個時期出現的,屢敗魏軍。
富國強兵的秦國,成為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國家,傲視於西方。史記記載:“孝公十九年,天子致伯。”周顯王冊封秦君為方伯,正式承認其霸主地位。
五
再往後數,為秦國的崛起做出重大貢獻的,就數秦昭襄王了。他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位,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
秦昭襄王在位時,秦國繼續擴張。最著名的、決定秦趙兩國命運的長平之戰,就是在秦昭王在位晚期發生的。
秦昭襄王在位初期,由其母宣太后當權 ,外戚魏冉為宰相,史稱“王少,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為政,威震秦國”。魏冉推薦白起為將軍,先後戰勝三晉、齊、楚等國,取得魏國的河東和南陽、楚國的黔中和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
公元前266年,秦昭襄王聽從魏國人范雎的話,奪了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權,拜范雎為宰相,改為施行遠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長平(山西高平西北)大勝趙軍。
手下文有范雎,武有白起等能臣良將,秦昭襄王如虎添翼。這時候,他們要向中原地區展示肌肉了!
公元前256年,秦軍攻陷東周王都洛邑,滅亡了周朝和西周國,俘虜周赧王,遷九鼎於咸陽,拉開了秦問鼎中原,統一全國的戰爭序幕。?
六
公元前246年,最後的終結者來了,他就是嬴政,也就是後來俗稱的秦始皇。
等到了秦始皇時代,他繼承前代君主的衣缽,在此的基礎上繼續發揚光大,最終完成了統一全國、建立起前無古人的千秋偉業。
秦始皇雖然取得這麼大的業績,就像牛頓所説的,是站在巨人肩上取得的。
這就像建造一艘航天器一樣,秦襄公選好了地址,秦穆公建造好主體,秦昭襄王充填了燃料,就等秦始皇來點火了。秦始皇果然沒有叫他的先輩們失望,他計算好時間,看準時機,順利的點火成功。
秦始皇是幸運的,他的幸運主要有以下幾點:
秦國從建國開始到秦始皇共經歷39位君主,500餘年的時間跨度。歷代君王,除了極個別的特例外,基本上都是奮發圖強,使得秦國日趨強大,沒有出現像別的國家那樣的災難性後果。這樣一直延續了五百年的時間,這很難得。
第二個幸運是秦始皇手頭有人才。無論是文臣李斯、呂不韋還是武將王翦、蒙恬,都是曠世奇才。
第三個幸運是,他出生的時代,給了他更大的活動舞台,他才得以創造出這種千古的偉業。
就像美國總統尼克松在《領袖們》書中評價一個政治領袖的那樣:“有時,一個人假如早生或晚生幾年,他也許會成為傑出的領導人。。。。。。 還有一些領袖人物,如果處於別的環境下,他們可能早已揚名史冊。但由於他們是在平靜的時期擔負領導職責,或者領導着不太強大的國家,所以,他們的名字至今鮮為人知。”?
無論是秦國的先輩非子也好,秦襄公也好,秦穆公也好,還是秦孝公、秦昭襄王,都是因為當時的國力,其活動的空間受到限制,他們的舞台太小,沒有施展的空間,最終成全了秦始皇。
但是他們的歷史功績不容磨滅。這裏有一個有趣的網絡調查表,展示如下:
這個調查表就是由大家進行投票,對於秦國做出貢獻最大的是誰?
由這個調查表可以看出,總體排在前三位的是商鞅、秦孝公、秦穆公;君王裏頭排在前三位的是秦孝公、秦穆公、秦始皇。這麼看來,英雄所見略同。大家的認同感是驚人的一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掃八荒吞六合,結束了春秋戰國500多年的戰亂 ,完成了華夏的大一統。在政權建立後,他在中央創建皇帝制度,實行三公九卿的體制來管理國家;地方上以郡縣制代替了分封制,由中央垂直管理。這是一個制度方面的頂層設計,由此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
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制定這種標準的措施,如今看起來怎麼評價都不為過。總括來講,代表人類文明程度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倫理等要素,在秦始皇時代才算真正得到統一。除了理清內政,對外則北擊匈奴,南征百越,成為一箇中國曆史上空前規模的大帝國。
我們完全可以這麼説,秦始皇的貢獻,不僅僅侷限於秦國。他對當時那個時代政治、文明進程的推進,是屬於整個中華民族的,甚至可以説是屬於全人類的!所以,他是真正的無與倫比的歷史開創者。
參考資料:
《史記》漢·司馬遷
《黎東方講史之續:細説秦漢》黎東方著? 陳文豪 整理 /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12月
《中國古代王朝和政權名號探源》徐俊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 2000年11月
《大秦帝國》孫皓暉著 ?中信出版集團 2016年10月
老衲侃春秋嚴正聲明:原創作品,禁止非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