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交錢才能看成績,教育APP別成掘金工具

近日,部分家長反映,一些中小學和商業企業合作,向學生及家長推廣企業開發的教育APP。家長交錢才可以看孩子考試成績排名或考試試卷錯題信息等,不交錢就看不到。記者調查發現,一些企業以各自開發的教育APP“攻城略地”,通過合作形式進入中小學校,家長既質疑其運營過程中的收費行為,又擔心學生、家長的信息安全問題。

有關教育類APP在校園中的推廣亂象,不管是其內容安全,如此前部分APP就被曝光夾帶遊戲廣告,還是具體使用上的程序問題,如強制使用,此前相關部門都明確出台過規範意見,也祭出了治理行動。在這樣的背景下,居然還有教育APP收費查成績,真是讓人大跌眼鏡。

2019年初出台的《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嚴禁有害APP進入中小學校園的通知》明確要求,各地要建立學習類APP進校園備案審查制度,按照“凡進必審”“誰選用誰負責”“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建立“雙審查”責任制。然而,調查顯示,僅在湖南長沙一地,各類中小學校合作的APP就動輒要求家長繳費使用一些基本功能。那麼,要追問的是,這些APP都按要求經過合規審查嗎?又向相關部門備案了嗎?

要知道,對教育類APP進校園建立明確的規範程序,不僅是要保障APP本身的質量,也是要杜絕可能存在的“灰色空間”。因為一旦缺乏有效規制,APP進校園就將完全淪為學校與APP開發者之間的“生意”,不但可能偏離教育本義,也將加劇家長負擔。一些APP表面上看是服務於學校與家長之間的溝通,但從名目繁多的收費來看,不客氣地説,已成為部分人的掘金工具。

此外,相關規定早就明確,不得以默認、捆綁、停止安裝使用等手段變相強迫用户授權,不得收集與其提供服務無關的個人信息,不得泄露、非法出售或非法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但近年來,過度索取權限、超範圍收集個人信息等現象,在教育類APP中並不鮮見。

此次媒體調查就發現,一些被曝光過違規索取用户信息的APP目前仍在一些中小學運營,由此帶來的個人信息泄露風險不容小覷。一如有家長所指出的,一些企業和學校合作之後,通過一個APP的運營,“不但知道大批學生的姓名、家長聯繫方式,還知道這個學生各科成績狀況如何,甚至還擁有所有學生的人臉識別信息”,這樣的場景想想都讓人後怕。

教育APP進校園的確有其必然性,但是,無論是之於當前為家長、學生減負的社會期待,還是APP在運行中所暴露出來的問題而言,在落實好相應規範政策的同時,還有必要為“無APP不教育”的現象降温,告別對教育APP的過度依賴和崇拜。

要知道,部分教育APP雖然能帶來更多元化的教育服務,也有助於提升教師與家長的溝通效率,但它也確實有諸多問題。比如,教育部門明確規定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不能公佈學生成績和排名,但一些學校把學生成績和排名異化為APP中的收費項目,這不僅違背政策初衷,也有亂收費之嫌。而一些本可以更直接的方式進行溝通的事宜,也訴諸APP來進行,這其實反倒是降低了溝通效率,為家長和孩子增加了不少的額外負擔。另外,家庭作業被叫停後,又有部分通過APP作業“借屍還魂”。諸如此類的問題,都是在看到教育APP帶來的便利的同時,需要看到的“弊端”。

在當前這樣一個教育焦慮和教育負擔亟需疏解的大環境下,任何教育工具的使用,都該有做減法的思維,而不是進一步把簡單問題複雜化。

在一定程度上説,教育類APP向校園的過度蔓延,有違當前教育改革的方向。雖然説,有需要的家長完全可以自主選擇,但至少學校不應推波助瀾。無論從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還是從其與當前教育改革的“違和”感來看,相關部門和學校是否還有必要主動推廣教育APP,值得三思。

(作者 朱昌俊,摘自“光明網”)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43 字。

轉載請註明: 家長交錢才能看成績,教育APP別成掘金工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