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戰國地圖,我們會發現,魏國幾乎是七大戰國之中面積最小的戰國,然而,魏國卻為何能躋身七大戰國之列,還成為實力最強的第一大戰國呢?
在現在,衡量一個國家的國力和軍力有很多方面,科技水平、工農業效率、軍工發展,但在戰國時期,要衡量一個國家的國力和軍力很簡單,就三個方面為主:可耕地面積、人口數量、行政效率。
先説可耕地面積。
魏國地處中原,以絳邑為中心的西部地區、以大梁為中心的東部地區兩大塊組成,土地肥沃,人口眾多。
戰國時代,中原各國基本已進入了農耕時代,耕種是主要的生存物資和財富來源,對於家庭而言是如此,對於國家而言也是如此。但人口有限,開發的土地也十分有限,諸如今天的河北、山西、陝西北部、西南和東南方向,都屬於未開發或半開放地區,可耕地面積很小。
戰國時期,一塊沖積平原就足夠養活一個諸侯國。楚國雖然地廣,核心地區也不過就是江漢平原;齊國獨得山東平原;秦國的基本盤是關中平原,三國憑此就可成為大國。其餘諸國更是沒有一塊像樣的平原作為依靠,所以是否強大全看利用率。
而戰國初期的魏國,佔據了整個河西高原和伊洛盆地大部,境內還大多是可耕種的平原地區。
後來的齊國想要完全佔據淮泗地區的宋國就被五國討伐,而秦國獨佔關中和巴蜀兩大平原就可以傲視諸雄。
現在你還覺得魏國沒有資格躋身於七大戰國之列嗎?不僅如此,魏國還有兩大加成優勢。
魏國的第一個加成優勢是晉國幫助魏國攢下的巨大的人口紅利。
據統計,魏文侯時期,魏國的人口大約有500萬,而同時期的齊國不過300萬、趙國350萬、秦國300萬。那麼,魏國為何能有這麼大的人口數量呢?
剛剛提到,魏國的西部地區是以絳邑為中心的,而絳邑是晉國的都城所在。
晉國長期佔據着春秋第一大諸侯國的地位,舉整個整個晉國之力發展的絳邑,自然是人口眾多,富庶繁榮。而魏斯作為晉國的最後一任執政和魏國的第一任國君,自然要傾晉國之力,打自己的小九九。為了得到最繁華的地區,魏斯不惜讓魏國的領地成為互不相連的兩塊飛地,就是為了拿下西部這塊晉國的老根據地。
晉國雖然滅亡了,但晉國的人口和財富還在,那麼他們去哪了呢?大部分都被魏斯囊入了麾下。
魏斯建國後,在距離晉都不遠的安邑建立了自己的都城,又滅了晉嗣,將晉國最富饒、人口最多的河西地區納入自己的治下,基本上可以説,魏國繼承了晉國基本盤中最大的一份蛋糕。
所以,看似面積雖小,魏國卻是戰國第一人口大國。
魏國的第二個優勢是,李悝變法,開戰國之先聲,率先完成了封建集權制和官僚制度的轉變。
戰國上半段,最流行的一件事就是變法。可能很多人不解,為何各國都忙着變法呢?
答案很簡單,更高的行政效率,對土地和人口更高的利用率。
變法的條條款款很多,但從本質上來説,就一點,將原來貴族掌握的人口和土地,儘可能多的變成國家直接掌控的土地和人口。
春秋時期,國家將土地和人口分給世襲的貴族,再由貴族來管理他們,給國家上繳賦税、派遣軍隊參戰。由於貴族是世襲的,在這片土地上的威權很高,連國君都未必能奈他何,因此這片土地上的人也都聽貴族的多過於聽國君的,而貴族權勢大了之後,交多少税、出多少軍隊,都是貴族説了算,國君也難以直接置喙。
而戰國變法的核心就是,收回這個權力,由國家派遣官吏進行管理,他們不世襲在敵方的根就沒那麼深。他們由國君指派,因此他們必須聽國君的,收了多少税、有多少丁口必須如實上繳國庫、徵發軍隊。
而國家也就實現了對土地和人口更大可能的掌控,有更多的財力提升工業能力、徵發更多的軍隊用於戰爭和擴大疆域。
這就是李悝變法給魏國帶來的改變,當其他諸侯還在實行原來春秋制度時,魏國已經實現了行政制度的升級,有了更多的收入和更加充盈的兵員。
而財力充足了,魏國得以發展工業,更多地用鐵器而不是青銅器,裝備魏國的軍隊;有了充足的軍餉和衣食,魏國的軍隊也有了更高的戰鬥力,更堅定的戰鬥意志。
更高的行政效率,是魏國比其它諸侯國強大最大的資本。
魏國和其他戰國的實力對比,就好像是,新疆面積大,但是GDP卻沒有一個巴掌大的上海高。魏國雖然面積不大,可是人家GDP高,所以魏國不僅能躋身七強之列,還能率先成為戰國初期的第一大戰國,戰國七雄之首。
文/子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