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張幼儀的一生,分為“去德國前”和“去德國後”,患難真能見人品

由 聞人海瑤 發佈於 經典

大家好,我們的搞笑飛哥採風另一種意境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她回答到:“我這輩子從沒跟什麼人説過‘我愛你’。如果照顧徐志摩和他家人叫作愛的話,那我大概愛他吧。在他一生中遇到的幾個女人裏面,説不定我最愛他。”
張幼儀的一生,可以分為“去德國前”和“去德國後”。
去德國前,她卑微到塵埃裏,依舊得不到徐志摩半點的憐惜;去德國後,她如夢初醒,為自己而活,也收穫了徐志摩的尊重。
一、去德國前:卑微的付出
張幼儀的包辦婚姻,註定是不幸的,因為她的丈夫,是浪漫的詩人徐志摩。
她接受過新式教育,是標準的名門閨秀,可在徐志摩的眼裏,包辦婚姻的妻子,依舊是裹腳的鄉下土包子。
事實上,張幼儀並沒有裹腳,也不是土包子。
一切的根源,不過是徐志摩不愛她。
因為不愛,所以她的存在就是錯誤。
張幼儀的嫁妝,豐厚得令人咋舌,兩人的婚禮風光而又隆重。
然而繁華過後,卻徒留一地的蒼涼。
婚禮過後,徐志摩出門求學,留下新婚的張幼儀獨守空閨,落寞而又悲涼。
曾經的千金小姐,獨自承擔起照顧公婆和養育孩子的重任,艱辛勞累卻從無怨言。
可惜,任勞任怨的付出,換不來愛情。
徐志摩依舊冷漠得如一塊堅冰。
説到底,張幼儀不過是徐志摩對抗封建舊社會的靶子。
她再怎麼好,丈夫也看不到。
後來,她被公婆推去英國,卻眼看着丈夫明目張膽帶女友回家,對自己卻如陌生人一般。
二、去德國後:自信的迴歸
張幼儀將自己的一生分為“去德國前”和“去德國後”。
去德國前,張幼儀從未為自己而活過,哪怕去英國找徐志摩,也是公婆和哥哥的意思。
當懷孕六甲,言語不通的她,被徐志摩殘忍仍在異國他鄉;當千辛萬苦生下孩子,卻被徐志摩逼着簽署離婚協議;當孩子因病在自己懷中去世,張幼儀終於懂得,不愛就是不愛,連呼吸都是錯誤。
在德國的張幼儀,開始學習西方的知識,不斷提升自己,終於撕下自己“棄婦”的標籤。
她以一種全新的姿態回到了人們的視野裏,不僅找到了自信,還從徐志摩給自己的陰影裏走了出來,變得堅定強大,無所畏懼。
其實,張幼儀本身就是十分有頭腦的女子,只不過從前並沒有機會展示。
回國後的她,終於有機會在商界大展拳腳。
學成歸來,張幼儀先是擔任了銀行的副總裁,後又創辦服裝公司,事業做的風生水起。
她終是涅槃重生,活出了絢爛的自己。
三、患難見人品
和張幼儀的風光無限相比,徐志摩的生活卻不盡如人意。
他和陸小曼的愛情轟轟烈烈,鬧得滿城風雨,婚姻卻並沒有想象中的幸福。
為了滿足陸小曼的揮霍,徐志摩到處兼職打工,生活可謂是悽悽慘慘。
此時的張幼儀,反而和徐志摩成為了朋友。
徐志摩也終於願意用客觀的眼光,來審視這個曾在自己一文不值的女子。
她知道徐志摩過得十分窘迫,常常接濟他;看他衣服破爛,經常送他衣服。
徐志摩空難去世後,張幼儀幫忙料理後事,還每月給陸小曼寄生活費。
她一直服侍照料着徐家二老,為其養老送終,也盡心養育和徐志摩的孩子。
後來,張幼儀親自到台灣找梁實秋和蔣復璁,希望他們可以為徐志摩編一套全集,一切的費用她負責。
多年後,有人問張幼儀愛不愛徐志摩。
愛不僅是一種感情,更是一種責任。
徐志摩在與陸小曼的婚姻中學會了男人的責任,但張幼儀卻為他負責了一生。
張幼儀的一生,以“去德國”作為分界點,發生了巨大的轉變,難能可貴的是,即使歷經種種坎坷,她依舊保持着善良、寬厚的本性。
畢竟原諒傷害過自己的人並不難,但是寬厚善待他們卻很少有人做到。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