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有一地圖,解開一歷史之謎,難怪亞歷山大沒有繼續東征中國

公元前334年,年方20的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領4萬馬其頓——希臘軍團,渡過了波濤洶湧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向強大的波斯帝國發動了一場大規模東征。

經過了10年的惡戰,亞歷山大終於摧毀了波斯帝國,並一路殺到了今天的阿富汗(巴特克利亞)。只要經過瓦罕走廊,就能進入我國的新疆地區。可以説,亞歷山大與中國不過只有一步之遙。

那麼,這位志在征服世界的大帝,為何會停下他征服的腳步。亞歷山大為何不繼續東征中國呢?而這就要從一幅地圖來説起了。

土耳其有一地圖,解開一歷史之謎,難怪亞歷山大沒有繼續東征中國

地理學,是一門古老的學科。早在史前時代,人類就知道用符號來記載或説明自己生活的環境、走過的路線等。19世紀時,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在尼普爾遺址(今伊拉克的尼法爾)發掘出土的泥片中,發現了一個特殊的地圖——《尼普爾城邑圖》。這幅地圖雖然略顯簡單,但卻意義重大。因為它繪製於3500年前,是世界上留存至今最古老的地圖。

隨着時間的推移,人類的繪圖技術逐步完善,最終成型於古羅馬。亞歷山大去世後,他手下的將領紛紛自立,而托勒密割據於埃及,建立了自己的王朝。隨後,熱愛學術的托勒密在亞歷山大城建立了一座舉世聞名的圖書館——亞歷山大圖書館。

土耳其有一地圖,解開一歷史之謎,難怪亞歷山大沒有繼續東征中國

在這座宏大的圖書館中,天文學家克勞狄烏斯·托勒密在前人的基礎上,完成了一部史無前例的鉅作——《地理學指南》,後來被簡稱為《地理學》。這部煌煌鉅著,用希臘語寫在紙莎草上,分為8卷,將西方人已知的世界囊括於其中。

在這本書中,集中托勒密學術精華的,便是他舉世聞名的地圖——《托勒密地圖》。

縱觀這幅地圖,托勒密勾勒出了歐洲、亞洲以及非洲的大體形象,標註了8000多個地點緯度和經度的地形描述。同時,篤信地圓説的托勒密還針對地球以及其區域地圖的製作,給出了數學性的詳盡指導。簡而言之,這本書是古代世界構想出的一部完整的製圖工具箱。

土耳其有一地圖,解開一歷史之謎,難怪亞歷山大沒有繼續東征中國

托勒密地圖

雖然這幅地圖足夠偉大,但是仍有較大的侷限。即使是我們也可以清楚地發現,從印度和巴特克利亞往東看,原本屬於中國的位置是一片空白。當時中國還處於漢朝時期,無論是博學的希臘人,還是善戰的羅馬人,對漢朝可謂是一無所知。

相距於亞歷山大東征,托勒密時代已經過去了400多年。羅馬人不知道有中國,更何況亞歷山大?正是因為這種無知,才讓亞歷山大停下了他東征的腳步。而亞歷山大與秦國的對決,也永遠無法實現了。

由於兵荒馬亂,《托勒密地圖》最早的抄本早已失傳,如今所能發現最早的抄本,還是13世紀時,拜占庭帝國的抄本。而這幅珍貴的地圖,還保存在土耳其的博物館裏。

可以説,在亞歷山大東征後很長一段時間內,世界以高聳的帕米爾高原以及青藏高原為界,形成了兩大整體——歐洲、中東、北非以及遠東的中國和匈奴。通過零星商人們的道聽途説,中國人與希臘人、羅馬人之間,也隱約知曉對方的存在。然而由於缺乏可靠的地圖,致使東西方的交流極其匱乏,有無數可笑的誤解。

土耳其有一地圖,解開一歷史之謎,難怪亞歷山大沒有繼續東征中國

早在公元前5世紀,中國的絲綢便已經遠銷至希臘的雅典,然而自詡博學的希臘人仍不知中國在何處。滿以為印度乃是世界上最東的國家。

直到亞歷山大東征後,也就是公元前2世紀中期,生活在中亞和西亞的希臘人才獲知,在印度東部還有一個國家。對於這個國家的具體情況,希臘人並不知曉,唯一知道的就是這個國家生產絲綢。因此,希臘人將這個東方國度命名為“賽里斯”,也就是“絲之國”的意思。

到了羅馬時期,許多羅馬學者都曾提到“賽里斯”,在賀拉斯、維吉爾、奧維德等人的詩歌中都曾提到賽里斯。然而他們對於賽里斯的認知卻讓人啼笑皆非。例如賀拉斯曾認為,賽里斯人生活於印度的某個地方,氣候炎熱,盛產一種長着絨毛的樹,而絲綢就是由這些絨毛織成的。

在古羅馬博物學家普林尼眼裏,賽里斯人個頭高大,人君兩米,紅髮藍眼,聲音粗啞刺耳,可以活到140歲。同時,賽里斯人天生熱愛和平,不喜攻戰,做買賣極為公道。

因此可以説,中國人和西方人雖然生活於同一個地球,但實際卻生活於兩個不同的世界。世界史乃至於全球史,還是沒有誕生。

土耳其有一地圖,解開一歷史之謎,難怪亞歷山大沒有繼續東征中國

然而在建元二年(前139年),東西方之間卻出現了一個希望的曙光,他便是中國最偉大的探險家——漢武帝的使節——博望侯張騫。

當時,漢武帝為了對抗匈奴,派遣張騫出使遙遠的大月氏,想與這個強大的國家建立同盟關係。但不幸的是,張騫一行卻中途被匈奴人捕獲,被扣留了10年之久。然而,張騫卻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他找個機會,和僕從堂邑父逃了出來,奔向了遙遠的西域大地。

他先後經過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四個地區, 另外還聽到了關於烏孫、奄蔡、安息、條支、身毒等其他五個大國的傳聞。而這些地區,大多為亞歷山大所征服的區域,當時仍盛行着希臘的文化,文字、戲劇以及藝術,無不殘留着希臘人的痕跡。直到今天,在這些中亞古國的廢墟上,仍能發現大量希臘人的墳墓以及衞城。

可以説,張騫乃是第一個正面接觸西方文化的中國人,他的“鑿空”之旅標誌着絲綢之路的全面貫通。而世界史,也在張騫的引導下,拉開了它宏偉的帷幕。

土耳其有一地圖,解開一歷史之謎,難怪亞歷山大沒有繼續東征中國

在得知西域的情況後,一代雄主漢武帝心潮澎湃,當即便讓張騫繪製了西域諸國的地形圖,中國第一次擁有了通往西方的地圖。中國人的視野終於越過了帕米爾高原,一直延伸到大西洋,被漢朝人對羅馬,已經有了初步的瞭解。在《漢書·西域》中,班固如此描述了被稱為“大秦”的羅馬:

“地方數千裏,有四百餘城。小國役屬者數十。以石為城郭。列置郵亭,皆堊塈之。有松柏諸木百草。其王無有常人,皆簡立賢者。國中災異及風雨不時,輒廢而更立,受放者甘黜不怨。”

很顯然,漢朝人不僅知道羅馬是個大國,甚至連該國的民主制都有所耳聞。相比於西方人對中國人的拙劣瞭解,中國人已經能稱得上開眼看世界了。

在張騫西域地圖的指引下,一批批的漢朝使節和商人奔向廣闊的西域,在異國他鄉的土地上建功立業。而時隔200多年,一場中國與希臘的對決,也在巴特克利亞上演了。公元前102年,漢武帝以外戚李廣利為將,大舉征討大宛國。

土耳其有一地圖,解開一歷史之謎,難怪亞歷山大沒有繼續東征中國

根據張騫的記載,大宛國有典型的希臘特徵。與其他希臘化王國一樣,大宛實行君主制, 但貴族、地方首領、城市首腦似乎在關鍵時刻也會發揮重要作用。大宛拒絕獻馬, 並令“攻殺漢使” , 在被漢軍圍困時又“相與謀” 殺國王毋寡, 集體與漢議和, 宛貴人幾乎是整個事件的主謀。 這些宛貴人,實際就是希臘化王國的宮廷議事會這樣機構的體現。

經過苦戰,手握鋼鐵利刃與強弩的漢軍最終戰勝了大宛,奪取了3000多匹珍貴的汗血馬,最終凱旋而歸。這場戰役,被西方史學家稱為中國與希臘的第一場戰爭——天馬之戰。前段時間,美國還專門為此拍了一部紀錄片。

通過亞歷山大東征,西方人向東方伸出了他們的觸角。而東方人通過張騫的偉大探險,最終讓東西兩大偉大文明建立了直接的聯繫。東方的絲綢、鋼鐵以及瓷器遠銷至歐洲,而西方的葡萄、苜蓿、胡蘿蔔等產品也流入了中國。當張騫與托勒密的地圖拼在一起,宏偉的文明世界就展現在我們眼前。

土耳其有一地圖,解開一歷史之謎,難怪亞歷山大沒有繼續東征中國

隨後,在伊本、鄭和、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等探險家的指引下,人類不斷拓展他們的視野,一代代繪圖師付出大量奴隸,而這幅名為“世界”的地圖,也不斷增添新的亮色。當蘇聯的人造衞星騰空而起,所有的已知世界便展現在我們眼前。

這張世界地圖不僅是一張圖而已,它是7萬年來,人類對世界探索的總和,它記錄了人類旺盛的求知慾和想象力,記錄了人類非凡的勇氣以及智慧,記錄了人類對於夢想和希望的追求。在理想主義與想象力的驅使下,追求幸福的人類不斷探索與發現,不斷髮現新的國家與地區,最終將地球聯繫成一個整體。可以説,地圖便是人類偉大精神的縮影!

就如王爾德所説:

“一副不包含烏托邦的世界地圖根本不值一提,因為它遺漏了一個人類常常拜訪的國家。而人類在那裏靠岸,他又極目遠眺,發現更好的國家,然後再次起航!”

可以説,只要人類還存在着夢想,地圖的繪製就不會停止。正如那句名言所説:“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地圖”,直到今日,我們人類的地圖仍持續向遠方延伸,它甚至超脱了次元之壁,向着遙遠的宇宙和星海邁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183 字。

轉載請註明: 土耳其有一地圖,解開一歷史之謎,難怪亞歷山大沒有繼續東征中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