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刀柄在後、刀鞘在前,清朝侍衞的“腰刀”為何都反着佩帶 ?

由 夏侯依絲 發佈於 經典

不過在清朝時期,許多侍衞都會將腰刀反過來佩戴,這是為什麼呢,讓我們帶着疑問來一探究竟……

一、腰刀的起源和傳説
《史記?夏本紀》書中記載:大禹治水“導河積石,至於龍門”。
首先“導河積石,至於龍門”中的“積石”則是對如今的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所在地域的最早記載。而著名的腰刀民族——保安族,主要聚居在這個地方。
積石山最有名的特產是花椒和保安腰刀,在當地商店裏,也以這兩種商品最引人注目。據《積石山縣誌》記載,保安腰刀是由於聚居於大河家鄉甘河灘村、梅坡村、大墩村及劉集鄉高李村的保安族人民擅長打刀技術,所產刀具構造精巧、質量上乘,工藝獨成一體,故稱為“保安腰刀”。
根據《積石山縣誌》的記載,清咸豐四年(1854年)至咸豐十一年(1861年),保安族人輾轉遷徙,途經青海省循化地區時,從塔撒坡修制土槍的工匠處學到了打刀技術。
當時的腰刀樣式簡單,質量粗糙。清同治初年保安族人在大河家定居後,不斷總結、積累打刀經驗,掌握刀刃加工技術,改進工藝,質量逐漸提高,式樣日趨完美,使打刀業成為保安族人民增加經濟收入的一條主要門路。

説起腰刀的淵源,那就不得不説説腰刀上精美的“一把手”圖案。
據説在馬步芳控制西北時期,腰刀匠人為了生存,大部分從大河家一帶轉移到青海、西藏等地做活。
當時,有一名技藝高超的保安族腰刀匠人名揚西北地區。地方官僚為了巴結討好馬步芳,欲送數百把精製腰刀,限令這位匠人在一月內趕製上百把質量上乘的腰刀,不然將砍掉他製作腰刀的手。
這位匠人早就對地方官僚欺壓百姓、掠奪民財的行徑恨之入骨,堅決不從。地方官僚惱羞成怒殘忍地砍掉了匠人的右手。保安族的鐵匠們為了紀念這位剛直不阿的匠人,便在最好看的腰刀刀面上鑿刻上了五指併攏的“一把手”圖案。
後來,“一把手”意喻着保安腰刀的質量並與每個顧客擊掌承諾。20世紀80年代被國家輕工部指定為保安腰刀的出口標誌。

二、反佩刀的原因以及作用
古人佩刀並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刀作為一種重要的武器,比如守衞皇宮的侍衞們,自然是要一直都佩戴着刀的,而很多人印象中,佩刀自然是要將刀柄向前,這樣一來,在遇到情況的時候,就可以一下子將刀抽出來,進入戰鬥狀態。
但是實際上,尤其是在清朝時期,真正歷史上的清朝侍衞們,刀都是反着戴的,也就是説人們印象中的佩戴方法其實是錯的,正確的配帶方法和人們想象的完全相反。
我們其實可以從很多的古畫當中看到,畫中人物的佩刀都是刀柄朝後的,這樣子就讓人感覺很奇怪了,為什麼佩刀要這樣子,這樣難道不是更加的不方便嗎?
軍隊訓練的士兵説主要是由於弓囊很大同向佩戴容易蓋住刀柄影響拔刀,為了避免互相干擾所以反戴,還有反戴時背後拔刀也很方便稍加訓練就可以了。
軍隊佩弓是常態,侍衞反戴是軍事訓練的習慣使然,客觀上也是為佩戴弓箭做準備。也有人説我國傳統評書有這樣一種説法,這樣佩戴叫做太平腰刀,是一種禮儀,反着佩戴刀不好拔刀,以示自己沒有敵意,尤其是見上官用這種方式。

清兵是關外少數民族,自小馬背上長大,腰刀反戴利於騎馬。努爾哈赤以13副鎧甲起家,建立了在當時所向披靡的八旗鐵騎,而這些騎兵最拿手的不是拼刺刀,而是射箭。射箭的時候左手持弓,右手握箭。弓不離手,幾乎是每個八旗戰士所必備的素質。
換言之,在戰鬥中,左手以及騎兵左側空間都要為隨時可以射箭做準備。這時候一把刀兵朝前的腰刀,簡直會礙眼到不要不要的。所以反戴腰刀源自滿足騎射傳統。
當反戴腰刀坐在馬鞍上,刀兵大致在自己的腰後部,右腿旁掛的應該是箭壺,左手持弓不變,接下來不論是射箭進攻還是,拔刀劈砍都可以第一時間做出反應,完全不需要多餘動作。
不光是因為自己的方便,而且, 乾隆時期天下太平,戰事不多,更多注重在禮儀和儀式上,統一規定一下成為定製。
着重了“太平”二字,是一種禮儀,反着佩戴刀不好拔刀,以示自己沒有敵意,尤其是見上官用這種方式。結合當時的社會情況,經過康熙和雍正時期的積累,清朝在乾隆年間已經到達了頂峯的繁榮,滿清的統治也已經鞏固,所謂的“太平”表現在這種佩刀上也未嘗不可。

滿人在入關之前一直都是漁獵民族,尤其擅長馬上作戰,他們的士兵絕大多數都是騎兵,所以所有的武器裝備必然都是為了馬上作戰服務。假如你穿上清朝騎兵的配置,騎在戰馬上衝鋒時就能體會到為什麼佩刀要反戴了,這是騎兵長期作戰形成的標準動作。
騎射狀態下,如果刀把向前,拔刀的時候就會很不方便。而且還有可能傷到戰馬的腦袋。而如果刀把向後,左手稍微扶一下刀鞘,右手就可以很容易的從背後把刀拔出來。
而且馬上作戰背後肯定還會帶着弓箭,一般的箭袋也是放在左側,刀柄在前拔刀時很容易受到弓箭的阻礙,甚至是碰壞弓箭也不是沒有可能。
當反戴腰刀坐在馬鞍上,刀柄大致在自己的腰後部,右腿旁掛的應該是箭壺,左手持弓不變,接下來不論是射箭進攻還是,拔刀劈砍都可以第一時間做出反應,完全不需要多餘動作。
小結.
這種挎刀方式在乾隆的時候才盛行的,御前侍衞的佩刀名稱叫做“太平腰刀”,所以他的作用並不是用來殺人的,使用這種佩戴方式本身就是對外來人沒有敵意,是一種十分常見的禮節。

也有説這樣佩戴是因為在刺殺的時候動作會比較的大,會比較容易被發現。就是這刀本來就是為了展現出清朝侍衞的一種禮節,佩刀反戴就是告訴所有人自己的和平意願,對來人沒有敵意,所以這種刀的佩戴方式也常常在下屬見上級的時候佩戴。
當時社會比較穩定,而且非常繁榮,滿人的統治也已經被鞏固,所以才會將這種太平展現在侍衞的腰刀上。這和唐宋以來,中國傳統的刀柄向前的佩戴方式形成了鮮明的反差,也就是説這種腰刀的佩戴之法,該是清朝獨有的特色。
參考資料:《清史稿》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