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東陵村莊的地名故事

定大、定小、河南、上海,這裏村莊怎麼有很多省名——清東陵村莊的地名故事(上)
清東陵村莊的地名故事
中國鄉村旅遊網消息:遵化東陵滿族鄉是遵化市強鄉之一。地處燕山餘脈昌瑞山腳下,是中國現存的一座規模龐大、體系完美的清朝皇帝、妃的寢——清東陵所在地。清東陵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景區,東陵鄉所轄27個行政村,服務東陵旅遊建成了東陵旅遊飛機場。
大湯河村北有萬里長城,東西南三面環水,秋季河水清澈見底,該村有最神奇的傳説“魏進寒出”:冬春三公里以上的魏進河嘩嘩流水,同一條水系的下游三公里的寒莊河水又從冒出,唯獨大湯河村一帶5公里一段露出乾的河牀。這是怎麼回事呢?傳説當年唐太宗東征高麗時路過該村,河水湍急,大軍不能通行。三軍統帥尉遲敬德急得哇哇暴叫,舉烏金鞭照定河水猛砸三鞭,説也奇怪,河水眼見往下滲,一會兒工夫,十幾里長的一段河牀不見一滴水。唐太宗大喜,急命大軍前進。高麗王戰敗,從此年年納貢稱臣。所以,“魏進寒出露湯河”這句話流傳久遠,婦孺皆知。
清東陵村莊的地名故事
定大村東臨裕大村,北靠定小村,西、南依清帝咸豐定陵神路。該柱原稱定陵大圈,簡稱定大村,系清建陵時旗營所建。
定小村據傳:原稱定陵小圈。咸豐年間由東北長白山的內五府旗人到此定居,護守定妃陵。頭目人叫千總,負責按節令給皇陵上祭,吃國家奉祿,嬰兒出世即上報立冊,年供銀月供米。清朝滅亡後,皇室無力供養護守人,靠砍柴賣木求生。日本投降後,大批青壯年報名參軍,奔赴前線。
東溝村位於清東陵東1000米,背依燕山山脈,西有康熙的陵寢,北有康熙皇帝的妃嬪陵,東有康照星帝的兩個寵妃陵。據傳:清朝初期、清王朝派眾多八旗子弟在此地守護陵寢,所居住地在康黑皇帝陵寢的東溝部,故此取村名為東溝村,沿用至今。該村距聞名遐邇的温泉一湯泉僅5公里,這裏有景色美麗、設備高雅、條件優越的療養、旅遊賓館以及歷史重鎮馬蘭峪。
復興村北依昌瑞山,山下有清代皇帝陵寢5座、妃寢7座,屬全國重點
文物保護單位和旅遊勝地。東臨清一帝主神路,南北各有清四帝和七帝神路,三面神路環繞,村北有清代七音橋1座。據村史記載:1937年,代,孫、趙等七户由平谷逃荒到此地。這裏有一座平橋,橋西有土坎,北依土坎蓋起了馬架棚定居下來,幾位老人兒經商量取村名平橋。日本侵華後搞清野並鄉,該村被迫遷居興隆泉。解放後該村又遷回原地
清東陵村莊的地名故事
惠大村原名惠陵圈,清同治年間,同治皇帝選陵址而定,建陵施工時同時建圈,圍牆高一丈八尺,寬三尺,一色大青磚砌成,村中有王爺府一座,大街兩側栽古槐29棵。同治皇帝死後葬入惠陵,其陵墓為國家重點文物護單位,現開放為重要旅遊觀光景點。該村均是滿族人,當時稱旗人。史料專記:村民隨清朝入關面遷至此地定居,祖居東北長白山。清朝時吃俸祿,按月按人領官銀官米,滿族人分八旗,該村有正黃和鑲黃旗兩旗,職司守護皇陵,村人至今保留滿族生活習慣。
六合一村村址位於東陵南,村東有一條大河,河水流入龍門口,村南是天台山,青松翠柏,樹木成蔭,各種果樹碩果累累。該村與西岫、學田、五道洞接壤,西南方向經喜峯口與天津薊州相鄰,自古以來是皇家來往的必經之路
六合二村、三村北靠盤龍嶺,南眺天台山,西依忙牛山,東接東大河及牛金山,據傳:清朝時,這裏是清朝的陵區,有一片範茫的松樹林海,清亡後始有人來此逃荒種地為生。這裏的人來自六省七十二縣。村內有一條河流,由西北流向東南,河南岸居住的村落叫前莊户,北岸居住的村落叫後莊户。1935年日本侵略軍為統治這一帶的老百姓,將所有户都遷至河南,並在村的北邊建產一圍牆,把村子更名為六合村。
清東陵村莊的地名故事
馬莊據記載:清朝,村北建造了老爺廟,廟的四周有高大圍牆,大門兩邊有高二丈的石頭旗杆,廟西面有跨院,院內存放皇家餵馬的穀草,故二十三皇子給村取名為馬莊。
南大村該村於清朝道光年間所建,為守慕陵而建慕陵大圈,後陵改建於易縣西陵,慕陵大圈改為守護景妃、雙妃陵園寢,位於東溝圈以南,故取名為南大圈,簡稱南大。
南新城一村據記載:清朝康熙年間,清廷選陵址於昌瑞山前,隨着護陵的需要,興建了管理各陵的營房。南新城興建於康熙二十四年,看護昭西陵、景陵,稱為昭西陵營房、景陵營房。先建北城為新域,後建南城為南新城,以後統稱為南新城。南新城文化活動很活躍,有十二樣花會,當時稱為皇會,遠近很有名聲。
清東陵村莊的地名故事
南新城二村以燕山餘脈昌瑞山為依託。形成了清朝皇陵墓地的風水寶地,清代第一位皇后——莊妃陵位於這裏,是通往陵區的大門。
南新城三村據記載:清朝康熙二十八年建景陵,昭西陵的兵部、禮門和永濟庫設在此,當時只有四門,設有城,因位於北新城南面,故取名為南新城居住人中大部分為滿族還有漢,蒙族,原是新城鄉政府所在地,並鄉後改為東陵滿族鄉。
南新城四村西南有燕山腳下的牛金山,西邊是龍門口水庫,大西河從西部邊緣由北向南流入龍門口庫區,北和東面有馬蘭河繞村流過。村西面1公里處是清東陵昭西陵的陵寢,西是漢白玉雕刻的石牌坊,往北面是宏偉壯觀的大紅門,順着紅門神路往北走就是功德大碑樓。這裏是三面環山一面環水。據史料記載:南新城始建於清朝康熙二十八年,是昭西陵和景陵的營房,永計庫就建在南新城,1962年該村劃為四個行政村,其屬四村。該村紅薯和紅薯幹遠近聞名。
五道洞村東南有全星山,西南有天台山,西有黃花山,南是龍門口水庫,北面是旅遊勝地清東陵。村東是石牌坊及昭西陵。從石牌坊神路往北走,經大紅門、孝陵碑樓、石象生、龍鳳門就到了清東陵旅遊區。清朝建陵區時,修建一道風水牆有五道水洞,故叫五道洞。(未完待續)
感謝清東陵管委會提供資料
中國鄉村旅遊網報道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234 字。

轉載請註明: 清東陵村莊的地名故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