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世紀,羅馬帝國出現了一位力挽狂瀾的皇帝,此人就是奧勒良。他戰勝了同時期的另一位領袖昆體良,之後就着手整頓瀕臨分崩離析的羅馬帝國。他的一切功績,擔得起“大帝”這個稱號。一、昆體良死亡之謎
公元269年,羅馬帝國境內實際上有兩個“最高領袖”。其中一位叫奧勒良,他佔領着帝國的西部,以意大利半島為根基,以軍事力量稱雄。在帝國的東部,被元老院看重的克勞狄二世代理行使着國家領袖的職能。但是,克氏不幸死於瘟疫,他的權威被元老院寄託給了克氏的胞弟昆體良。
當時願意同元老院合作的軍人畢竟還是少數,各地的士兵眼看克氏已死,便叫囂着反對起昆體良來。就連他身邊的親兵也都勸他放棄領袖之位,轉投奧勒良帳下。這樣的局面下,元老院不得不放棄支持昆體良,來保持自己紙面上的權威。在各方力量的運作之下,昆體良成了第一個因羅馬內部力量脅迫而死的皇帝。
昆體良是怎麼死的?一種説法是他自殺了。按照吉本的説法,克勞狄在病榻前就已經指定要將帝國的統治大位讓與奧勒良。昆體良繼位本不是奉命行事,而是肆意篡權。因此,在軍隊與元老院中間,昆體良兩頭不撈好。遇到兩邊“反水”的情況,他便不得不自殺謝罪。
還有一種説法,昆體良在向北外逃的過程中遇到了奧勒良派來的刺客。刺客假扮親兵,割開了他手腕的血管。可憐的昆體良只享受了不到20天的“皇位”,就這麼草草歸西了。在混亂中遇害的昆體良
奧勒良的歷史功績足以讓人稱他為“大帝”。他同樣出生於帝國邊境行省,家世本為寒門。傳説,他的父親從軍團退休後,在一名叫奧勒良的元老家裏做佃農,他的名字就是這麼來的。而他的母親,也並非哪位將軍或貴族的後代,據記載,母親是一位太陽神廟的女巫。總之,這位大帝顯赫的聲名與其卑賤的出身彷彿不成正比。
奧勒良的發跡,還是和他的軍旅生涯有關。他一生曾服從過三位皇帝:瓦勒良、加利恩努斯和克勞狄。但奧勒良並不是一個陰謀篡位的人。相反,他在跟從前三位皇帝任職期間,一直都兢兢業業。如在瓦列良兵敗被俘時,或高盧地區明確表示分離時,抑或北方蠻族入侵邊境時,他都沒有在危急關頭表現出不忠。
可能是昆體良本人確有篡位的嫌疑,也可能是昆體良的眾叛親離挑起勒奧勒良的野心。無論怎樣,這位強悍的軍人皇帝做羅馬皇帝要比“鳩佔鵲巢”的昆體良佔帝位要好上太多。奧勒良皇帝在位大約有4年零9月,在這短短的時間內,他不僅成功收尾了哥特戰爭,成功地懲治了入侵羅馬的蠻族,而且還從奇諾比婭手中收復了帕拉米拉。
“大帝”踐位伊始,便着手整治羅馬幣值混亂的問題。三世紀危機期間,國家權威不穩,各種粗製濫造的貨幣愈發變得不足值。奧勒良上任後,打擊了市場上私自鑄幣和損害貨幣的無良商人。除此之外,他還將觸手伸向了負責鑄幣的國家官員,彈劾了一批瀆職者和盜竊國家財務者。
但這麼搞損害了負責國家行政事務的元老院的利益。
在元老院的資助下,利益受損的工人發起了大規模罷工,參與罷工的總人數大概有5000人到7000人之間。他們手持武器,登上羅馬的阿凡登山丘上示威。這種行為觸犯了羅馬帝國的大忌,因為早在共和國時代的布匿戰爭期間,抗命者就曾打着罷工的名義同迦太基人裏應外合。於是,奧勒良迅速派出士兵將罷工者當作叛黨清剿,因此遇害和被折磨而死的工人不計其數。
在此之後,奧勒良大帝宣佈了幾項穩定市場和保持貨幣價值的措施。他首先按照票面價值的80?繳了市場上不足值的貨幣,這樣的行為無疑重振了貨幣市場和持幣者的信心。另外,他還重鑄了金幣和銀幣,新幣的重量嚴格按照奧古斯都時代規定的標準。由於銅幣貶值太過厲害,奧勒良索性禁止帝國今後發行銅幣。這在市場上又引發了一陣不小的騷動,羅馬從此以後進入了銀本位制時代。
在整頓經濟過後,奧勒良仍舊要十分頭疼地應對帝國分裂的局面。達西亞一帶和意大利北部一帶仍散居着哥特人和汪達爾人,他們隨時都幻想征服羅馬帝國。在帝國東疆,雖説哥特人已被克勞狄率軍打垮,但後續需要協商的部分仍舊有待完成。
在奧勒良的組織下,哥特人和羅馬人簽訂了一份長期友好條約,將此前對外關係的一致性和哥特人為羅馬人做“僱傭軍”的慣例紙面化了。哥特人各部落答應供應羅馬軍隊每年2000人的服役協防軍,並且服役錢也由哥特人出資。條件是換取哥特人在羅馬邊疆屯駐和互市的權利。
此後,奧氏又對盤踞在波河一帶,直接威脅羅馬的阿拉曼人進行清剿。在為期不長的數月進攻中,奧勒良成功將蠻族趕回東北方,元老院最終贈與奧勒良“世界光復者”的稱號。
奧勒良大帝對羅馬帝國做出的最大貢獻是:他通過東征成功地收復了帕拉米拉王國。帕拉米拉是羅馬的東方屬國,在羅馬通往東部世界的道路上居重要地位。公元267年,帕拉米拉國王遇刺身亡之後,其子瓦巴拉圖和國王遺孀奇諾比婭執掌大權。由於當時羅馬正忙於對外戰爭,奇諾比婭便趁機奪取了敍利亞,甚至最終佔領了羅馬的穀倉埃及。
面對如此緊要的局面,奧勒良在處理好國內事務之後,連忙親自率軍東討奇諾比婭。雙方一開始還有友好的書信往來,但到最後態度均趨冷淡。大戰的觸發地是在安提阿郊野的一處平原上,奧勒良大帝採取了誘敵深入的戰術,利用河谷和山間有利地形伏擊了奇諾比婭的重騎兵。此後,奧勒良又在追擊中數次戰勝了敵方的軍隊,最終焚燬了這座叛逆的城市。
奧勒良成功收復帕拉米拉後,整個羅馬都為他舉行了歡慶儀式。在榮耀無比的行軍隊伍中,奧勒良腳踩戰車,威風凜凜。他的身前有一位被黃金鎖鏈扣着的婦人,這正是被羅馬軍隊俘獲的奇諾比婭。據説,奇諾比婭在被捕獲時仍然鼓動波斯加入對抗羅馬的陣線裏,一封出土的通往波斯的書信證實了這個説法。這也足以解釋,為何奧勒良並未將這個商業王國收歸己用,而是對其施以“焦土政策”,這很可能同當地居民對羅馬根深蒂固的敵視有關。參考文獻
張曉校:《羅馬軍隊與帝國邊患》,《史學月刊》2009年第5期。
愛德華·吉本:《羅馬帝國衰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瓷國垃圾堆)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