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漢到明,長城是什麼模樣,河西走廊為何會成為中國長城博物館

從漢到明,長城是什麼模樣,河西走廊為何會成為中國長城博物館
來到河西走廊,祁連山、綠洲與荒漠是給所有遊客的第一印象,隨處可見的長城遺址更是形影不離地伴隨着你。從戰國到秦漢,再到明朝,長城是歷代王朝留給河西走廊最好的禮物,它們代表了中原王朝守衞邊疆的決心與動力。我曾多次在河西走廊旅行與考察,也看到了那些留給世人最美好的長城美景。

從漢到明,長城是什麼模樣,河西走廊為何會成為中國長城博物館
在今天甘肅蘭州永登縣不遠處,有個叫羅城攤村的地方,這裏曾是一個安靜且不為人們所熟知的地方,可是很少有人想到,這裏曾經是絲綢之路重要的驛站。
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霍去病北擊匈奴,之後在當地的羌族駐地修築了一個叫作令居塞的地方。據説,在幾十年前,這裏還有一座長近1公里的漢代城池,後來被當地人填成了農田,這座年代久遠的古城也就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了。

從漢到明,長城是什麼模樣,河西走廊為何會成為中國長城博物館
其實,令居塞只是漢代河西地區長城的一個縮影,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將長城從酒泉向西擴展到今天的玉門一帶,之後又調動大量的軍隊在當時的酒泉與敦煌進行屯墾。後來還在張掖郡北部修築了著名的居延塞,就是今天的額濟納旗。

從漢到明,長城是什麼模樣,河西走廊為何會成為中國長城博物館
甘肅地區的漢長城遺址,西至今天的敦煌,東至今天的古浪、永登等地,在甘肅境內長達1200多公里。而且還在秦代長城遺址的基礎上,在今天的金塔與永昌等地修築了一道外部的長城防禦線。
長城是一道邊牆,但實際上長城的修築遠比我們想象中要複雜得多。秦長城是漢長城發展的基礎,漢長城的建築材料是以夯土所建,後來在築造的同時又夾雜了紅柳與胡楊等,起到堅固城牆的作用。在修築長城的同時,漢武帝就下令開始大規模的移民屯墾活動 。

從漢到明,長城是什麼模樣,河西走廊為何會成為中國長城博物館
長城兩側同時還會設有關隘,漢武帝在開闢河西四郡時又先後開闢了四大關隘,即玉門關、鎖陽關、陽關與肩水金關。
這裏最出名的當屬玉門關,歷史上的玉門關其實位置變更了許多次,最早的玉門關在今天的小方盤城,離開玉門關之後,就能達到著名的羅布泊。過去這裏曾經是和田玉主要的通道,因此得名“玉門關”。

從漢到明,長城是什麼模樣,河西走廊為何會成為中國長城博物館
很多學者都認為,今天的玉門關在西漢時就遷移了至少三次左右,而小方盤城建立的時間最早。今天的小方盤城在疏勒河畔,漢代時疏勒河的水源比今天要充沛很多,所以當時的部隊經常能順水前行,這在今天的河西走廊是很難想象的。二、明代長城
在今天的河西走廊,明代長城與漢代長城經常會出現重合的狀態,今天的漢代長城很多區域已經被沙漠所包裹。2014年,當我再次前往河西時,我在嘉峪關城外看到了漢代的城牆。

從漢到明,長城是什麼模樣,河西走廊為何會成為中國長城博物館
如果你在河西走廊旅行,你就能經常看到在河西走廊荒漠的南面就是白雪皚皚的祁連山脈,而兩邊則是一望無際的荒漠戈壁,還能看到各種綠洲。而嘉峪關城就是明代河西走廊最西的關隘。

從漢到明,長城是什麼模樣,河西走廊為何會成為中國長城博物館
嘉峪關城最早修築於明代洪武年間,最初只是一個簡陋的土製關城,當時明代的最西疆域一度達到了今天的吐魯番與哈密一帶。而到了明代中後期,隨着嘉峪關以西的地區被吐魯番王朝給吞併,嘉峪關就成為明代最西的邊界。
最終,明政府靠着鎖國的戰略,讓嘉峪關徹底阻斷了同西域間的聯繫,這時中國的陸上絲綢之路早已經衰落。

從漢到明,長城是什麼模樣,河西走廊為何會成為中國長城博物館
明代的長城東起山海關(今天已經延伸至遼東),西至嘉峪關,全長近1.2萬公里。明代長城不是一條單一的城牆線,而是由各個邊城構建而成,很多長城是一道邊城扣着一道邊城。

從漢到明,長城是什麼模樣,河西走廊為何會成為中國長城博物館
這種現象在今天河西地區尤為多見,如在今天蘭州附近就發現了兩道明代邊牆,一條從今天蘭州黃河以南地區修築,一條在今天黃河北岸的永靖一帶。兩道邊牆共同構築了明代蘭州段的防禦體系。

從漢到明,長城是什麼模樣,河西走廊為何會成為中國長城博物館
這種城牆套城牆的方式從秦代就已經開始出現,至漢代時繼續加固,直到明代發展成了完備的軍事攻防體系。長城是河西走廊以及整個甘肅地區最為特殊的符號,也是今天甘肅特別是河西走廊一帶的一道靚麗的人文景觀。長城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到了秦漢時代隨着國家的統一,廣袤的長城開始連為一體。

從漢到明,長城是什麼模樣,河西走廊為何會成為中國長城博物館
長城作為中華文明進程的主要軍事防禦工事,自戰國以來就備受歷代中原王朝統治者的重視,它是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進行拉鋸戰爭的前哨站,而甘肅的長城就是中國曆代長城建築最好的縮影。今天我們耳熟能詳的嘉峪關、玉門關、陽關等,更是整個甘肅地區長城文化的標誌。從長城的修築結構來看,長城的軍事防禦體系也遠比我們想象的要複雜得多,關城、哨所、輔助邊城都是長城體系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到了明代,這個體系達到了頂峯,一直到滿清將長城以北區域再次完成統一後,長城才失去了它的作用。參考文獻
朱邵侯:《中國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中國國家地理編輯部:《中國國家地理》(甘肅專刊上),2016年第1期。
中國國家地理編輯部:《中國國家地理》(西北專刊),2007年第10期。
(作者:浩然文史·禹貢行者)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954 字。

轉載請註明: 從漢到明,長城是什麼模樣,河西走廊為何會成為中國長城博物館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