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巴尼亞位於歐洲東南部,與意大利隔海相望,同時與希臘接壤,東臨馬其頓,東北是科索沃,北接黑山。
在阿爾巴尼亞曾經實施過一個重要的政策,被稱為阿爾巴尼亞“掩體化”政策,時間主要是在1967年到1986年之間,這段時間的阿爾巴尼亞整整建造了數十萬個碉堡,至於具體的數量,恐怕沒人能夠弄清,因為當時的建造任務屬於極度保密,具體的數量便無從得知了。
阿爾巴尼亞的國土面積僅有28748平方公里,人口也僅有300萬左右,為什麼要費盡財力、物力、人力來建造如此繁多的碉堡呢?
對於這個問題,主流的觀點認為這樣的結果出現,是阿爾巴尼亞領袖恩維爾·霍查在位時的主導作用,但在筆者看來,這僅僅是阿爾巴尼亞建造數十萬碉堡的直接原因。
而我們只要簡單的回顧一下阿爾巴尼亞的歷史,就可以輕易發現,霍查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計劃,或許是因為阿爾巴尼亞飽受入侵之苦,才使霍查要給予國民一個“堡壘”保護安全的想法。
早在公元前167年,阿爾巴尼亞便被羅馬人攻陷,開啓被入侵生涯的序幕,在隨後的幾個世紀當中,被入侵已經成為家常便飯。
在你方唱罷我登台的歐洲歷史舞台上,不論哪個民族和國家強大起來的時候,就會第一時間解放阿爾巴尼亞,同時也會在第一時間侵佔阿爾巴尼亞。
歷史悠久的阿爾巴尼亞,卻從沒成為歷史舞台上的主角,而是頻繁的與不同入侵者演繹同樣的故事。
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公元9世紀以後,這種狀況依然沒有得到改善,在9-12世紀這段時間,分別被拜占庭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塞爾維亞王國和威尼斯共和國的統治。
在12世紀到13世紀曾經建立公國,短暫的獨立之後,便再次迎來強大的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從1385年軍事入侵開始算,阿爾巴尼亞這一次被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統治的時間長達5個多世紀。
1912年11月28日,趁奧斯曼帝國統治虛弱期,終於起義成功,再次迎來獨立,這一次獨立得到國際認可,成功脱離土耳其統治,卻也付出了巨大代價,科索沃劃歸塞爾維亞,北伊庇魯斯劃歸希臘。
畢竟阿爾巴尼亞的獨立英、奧、法、德、意、俄六國承認的前提,必須還是對其能夠擁有掌控力才行,想天高任鳥飛,從來都不是阿爾巴尼亞擁有過的權力。
一戰爆發後,阿爾巴尼亞再次被奧匈、意、法等國軍隊佔領,隨後再次獨立;
二戰爆發前幾個月,阿爾巴尼亞意大利人入侵阿爾巴尼亞,意大利戰敗後,德國又來到阿爾巴尼亞對其進行控制。
終於,1946年1月11日,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這一任的領袖便是我們前文提到的恩維爾·霍查。
從以上的歷史情況來看,阿爾巴尼亞的悠久歷史中,甚至可以説是一部被入侵的歷史,有過如此特別經歷的國家,擔心同樣的事情會再次發生,這樣的想法再正常不過,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恩維爾·霍查的“掩體化”政策中,有阿爾巴尼亞歷史對其的影響。
阿爾巴尼亞先後與蘇聯、中國決裂,雖然在二戰後與希臘停止戰爭,卻依然沒有放下戒心,霍查的政權一直懷疑,希臘具有侵佔阿爾巴尼亞南部的領土的野心。
霍查對南斯拉夫的態度也處於緊張的防禦姿態,他認為南斯拉夫有吞併阿爾巴尼亞的想法,想要將阿爾巴尼亞變成南斯拉夫第七共和國,並對南斯拉夫進行譴責。
霍查所領導的阿爾巴尼亞,似乎對外界有強烈排斥心理,他認為許多國家都對阿爾巴尼亞有巨大威脅,逐步進入一個固步自封的狀態,為了尋求自我防護,霍查開始制定一些策略,其中便包含了閉關鎖國,僅與奧地利和瑞典等中立國家進行貿易,海洋方面僅與意大利進行貿易。
同時限制私有財產和外國貸款,這一系列的做法,令阿爾巴尼亞進入了半封鎖的狀態,或許曾經被歷史留下巨大創傷的阿爾巴尼亞人,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能夠獲得一些心理上的慰藉。
霍查在這些經濟、外交策略的基礎上,對於外國進行入侵的情況也無時無刻不在擔心,也正是在這種防範心理的作用下,霍查的“掩體化”政策開始施行,具體辦法是在全阿爾巴尼亞範圍內大量修建碉堡。
“如果我們至少暫時放鬆警惕,或者至少至少減少與敵人的鬥爭,它們就會像蛇一樣立即襲擊,在您意識到之前,它會咬住您並注入毒藥。”
阿爾巴尼亞修建的碉堡,不僅能夠進行反擊、自衞,而且可以達到防禦敵機轟炸的作用,甚至一些堅固的大型掩體,可以防止核武器的攻擊,當然,這種級別的掩體並不多,只夠保護一些重要人物,更多的還是普通掩體。
在阿爾巴尼亞數十萬的碉堡當中,主要分為三種類型碉堡:
第一、普通碉堡;
這種普通的碉堡也被稱為QZ掩體,其組成部分主要分為三種,第一部分是一個直徑3米的半球形弧頂,混凝土製成;
第二部分是一箇中空的圓柱形,用於支撐半球形弧頂,同時為2-3人提供掩體內的空間,當然,在其中也會儲配一些武器彈藥,因為這個QZ掩體設計有射擊縫隙,可以對外進行作戰。
第三部分是比圓柱形寬60釐米的外壁,用來保護掩體內部的圓形體,在空心圓柱體外側與外壁之間的60米間隙中填滿泥土,這樣可以有效防止炸彈的攻擊。
第二、指揮碉堡;
這種指揮碉堡也被稱為PZ掩體,這種掩體要比普通的掩體大上很多,不僅防禦力有大幅度提升,其內部空間也大幅度提升。
PZ掩體的構造與普通碉堡差不多,但是它的固定半球卻不是一個整體,因為體積更大,所以採取分片處理,一個弧頂分為12片,可以互相咬合,組合完畢的重量更是達到400噸左右之巨。
在掩體內部,還設置一個類似小房子的方形掩體,可以形成二次防護,一些貴重的指揮設備和彈藥可以防止其中,確保安全。
第三、大型掩體
這種大型掩體基本都是以隧道的方式存在,隱藏在地下,而且建造過程中的保密工作非常到位,施工隊只能參與其中一段的修建,按時交工以後,接下來的工作會由下一批工人修建。
至於位置保密則更簡單,可以通過多種辦法令施工人員不知曉其具體位置。
這種大型掩體主要的作用便是保護重要的人和物,據説這種大型掩體甚至可以防住核武器的攻擊,當然,這只是一種設想,並沒有經過考驗。
霍查這種近乎偏執的思想下構建的數十萬碉堡和掩體,並沒有如他預測那般發揮作用,因為在此期間,並沒有發生對外作戰,僅僅在短暫的內戰中曾經使用過。
如今的阿爾巴尼亞已經不同往昔,然而這些歷史遺留下來的碉堡卻依然存在,不論是鄉村、公路、甚至市區也會有一些碉堡存在,因為碉堡結構設計太結實,想要拆除需要付出巨大財力,索性也就不予理會了。
一些碉堡還被人利用起來,經營起了咖啡館、旅店,還有倉庫等等,也有一些閒置的碉堡,成為流浪漢和流浪狗的居所,也算是物盡其用了。
阿爾巴尼亞的碉堡也並非一無是處,至少如今如阿爾巴尼亞旅遊的人們會為之震撼,在臨走的時候也會買一個碉堡手伴,來證明自己曾經到過這個充滿傳奇的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