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作為明清兩朝最高權力中心,經歷了六百年的悠悠歲月。在這座世人矚目的宮殿中,隱藏了無數的謎團,許多人對其興趣十足,一直期待解開謎團。比如故宮裏隨處可見的那些金光燦燦的大缸,它們是幹什麼的呢?為何有些還有刺刀的痕跡呢?
據《大清會典》記載,在故宮內存在着308尊大水缸,每一尊都有着超大容量,可蓄水3000多升。這種大水缸一般都會設置在宮殿大門前,又叫“門海”。門海,即為門前的大海,因為故宮是木製結構,容易出現火情,而皇城缺水,如果失火不易施救,所以門前備大缸,是為了救火之用。
公元1679年,也就是康熙十八年臘月的一天,宮裏的御膳房着起了大火,火借風勢,風助火威,燒了很多地方,最後將整個太和殿燒了個一乾二淨。太和殿,俗稱“金鑾殿”也就是我們在影視劇中看到的皇帝上朝的地方,也是舉行重大典禮的場所,是皇帝最奢華的宮殿之一。太和殿的火災事故,讓康熙損失慘重,他隨即下令,將6個導致失火的太監以絞刑,火災也讓康熙意識到防火的重要性。
故宮裏的大缸,正式名稱叫做吉祥缸或者太平缸,一般由鐵、銅、青銅質材鑄就而成。在明朝的時候,以鐵質大缸為主,兩側帶有鐵環大耳,清朝則以銅和青銅為主,缸體較大且帶有獸頭銜環。據歷史記載,在清朝中期,故宮內的大缸數量為308口,經過歲月的變遷,至今僅剩231口。目前最古老的一口大缸是明朝弘治四年鑄造的,安放於太和殿漢白玉台階下。
其實故宮從建成開始就不太平,接連遭遇過多次雷擊或火災。故宮剛建好的1421年明永樂十九年,就發生了火災,導致了前三殿被毀,直到1459年才修好。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前三殿,奉天門、文武樓、午門全部被焚,損失慘重,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萬曆二十五年紫禁城再發大火,焚燒了後三宮和前三殿,直到1627年方得完工。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帶着刺刀衝進了紫禁城大肆搶掠,這些鎏金銅缸也未能倖免於難,他們紛紛將大缸上鎏金全部刮掉,現如今的金海上,依舊留着當年他們犯罪的痕跡。它們的災難並沒有結束,後來日本人進入紫禁城後,看到這些失去光澤的金海,他們依舊沒有放過,將它們搶走後,製成了一顆顆犯罪的子彈。如今也就只剩200多口大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