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將滿門忠烈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楊令公被潘仁美所害,更是由於楊家將演義的存在,流傳千年,潘仁美由此千夫所指,成為奸臣的代名詞。
那麼,歷史上真實的楊業,又是怎麼樣的,是否如演義所説,還是另有隱情。
降將楊業
楊業其實是名降將,他原先一直在北漢軍中為將,是北宋的勁敵,在北漢時期,就已得名“楊無敵”。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北漢在宋太宗的親征下終於投降,楊業也因此歸宋,得到趙光義重用,將他任命為右領軍衞大將軍,仍舊在邊關駐紮,防禦遼國入侵。
楊業被任命為代州知州兼任三交駐泊兵馬部署,他的對手從北宋換成了遼軍。
楊業一生都在邊關,對邊事相當熟悉。太平興國五年,遼景宗發兵十萬攻雁門,楊業以憑藉對地形的熟悉,以數千精兵繞道遼軍背後發動突襲,大敗遼軍,殺死遼國駙馬侍中蕭咄李,活捉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海,而發兵增援他的宋將,正是潘美。楊業從此威震邊境,成為契丹人的眼中釘。
楊業的軍事行動,具有相當冒險性,如果失敗,後果不堪設想,這似乎為他的死埋下了伏筆。
宿將潘美
潘仁美其實是虛構的人物,要説人物原型,那應該是宋初的名將潘美。
潘美跟楊業比,是真正的根正苗紅。
他在趙匡胤還是個都檢點時,就在他手下效力,絕對算得上嫡系。陳橋兵變之後,趙匡胤就是派潘美去會見後周大臣,宣讀自己的第一份聖旨。
趙匡胤一朝,潘美在南征北戰中立功無數,為大宋一統天下立下汗馬功勞,由此成為開國頂尖的名將。
趙匡胤死後,潘美同樣榮寵不減,在趙光義手下繼續擔任軍隊主官,被加封開府儀同三司,也就是相當於三公的待遇,隨後又被封為韓國公、忠武軍節度使。
雍熙三年,潘美參加北伐,擔任西路軍主帥。
雍熙北伐
宋太宗派遣二十萬大軍,傾舉國之力兵分三路伐遼,決心成就後周世宗柴榮和哥哥趙匡胤未竟的事業,楊業仍然和潘美搭檔,統帥西路軍。西路軍也是最強的一路宋軍,從三月到四月,西路軍勢如破竹,連戰連捷,接連攻下了燕雲山後九州中的四州之地。
西路軍進展順利,大將曹彬的東路軍卻遇到了麻煩,他按計劃進展涿州之後,卻被契丹南院大王耶律休哥派兵截了糧道,大軍無糧,只能後撤,這是沙場老將曹彬犯下的最大錯誤。
東路軍迅速後撤,四月初就直接撤回了國境線內,這速度可真夠快的。趙光義得到消息,明白大勢不好,他嚴令曹彬立即進軍,務必推進到原先的陣地。
為什麼,因為東路軍一撤,潘美和楊業的西路軍就成了一支孤軍,深入遼國境內,必將被包圍殲滅。
可惜已經晚了,東路宋軍士氣已泄,更重要的是,遼軍得到了生力軍的增援,遼國蕭太后玉駕親征,遼軍士氣爆棚!此消彼長,再次攻入遼境的東路宋軍,被遼軍無情地擊敗、摧毀,在山前戰場,宋軍遭遇了徹底的失敗。
再看山後戰場的西路軍,遼國當然不會放過他們,清理完東路宋軍,遼軍轉向山後戰場。此時,西路軍已成為孤軍,東路軍被殲滅,中路宋軍田重進接到趙光義命令緊急撤軍,西路軍同時也接到了撤退命令。
楊業之死
楊家將小説裏,把楊業陣亡歸罪到潘仁美頭上,潘仁美這個人物是虛構的,潘美確是實實在在的,但潘美同楊業的死,沒有任何關係。潘美本身也是北宋名將,同楊業搭檔多年,兩人配合一直相當默契,如果要説誰有責任,那應該是監軍王侁。
西路軍接到撤退命令,本該同中路軍一樣,立即將百姓內遷,放棄佔領地,退回國境。
監軍王侁不這麼認為,他覺得西路軍很強大,還能跟契丹人拼一拼,取得更大的戰果。潘美是主將、楊業是副將,但他們都大不過監軍王侁。楊業建議分兵應州,以誘遼軍主力,再以千名強弩手扼守石竭谷口(今山西朔州附近),
王侁譏諷楊業:“領數萬精兵,而怯懦如此!”
楊業被激怒了,在根正苗紅的大宋軍界大佬們眼裏,他本就是降將,在出身上低人一等。如今又被無端懷疑,唯有死戰以明心志。
楊無敵率部出征,再也沒有回來,他在狼牙村遭遇了遼軍主力,重傷被擒後,絕食三日而死,部眾全部陣亡,其中包括他兒子楊延玉。
潘美本來已在陳家谷口設下伏兵,準備接應撤退的楊業,但自知必敗,一心求死的楊業率軍深入太遠,已經撤不回來了...
楊業之死的原因
很顯然,楊業之死,主要原因在於王侁,這是宋朝重文輕武,對武將不信任的惡果,要説潘美的責任,當然也有,不過主要也就是沒有對王侁提出反駁,沒有阻止楊業的一意孤行,要説故意陷害楊業,那是不存在的事。
看看趙光義事後對兩人的處罰就知道了。
楊業死後,趙光義非常痛心。給監軍王侁以“除名,隸金州”的處罰,另一名監軍劉文裕同樣是“除名,隸登州”。這是把他們開除官籍者為廢官,永遠不得敍用,並且發配,已經是相當重的處理。
那麼給潘美的處罰呢,僅僅是削秩三級,責授為檢校太保,也就是降職了事。
誰的責任,還看不出來嗎?
可惜的是,千年之後,人們只知潘仁美而不知潘美。楊業的好搭檔潘美就這樣被黑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