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特地起了個大早的你背上書包,像往常一樣準備以飽滿的精神面貌迎接努力學習的一天。
然而,在跨進教室大門的那一剎那,眼前的景象卻讓你頓時傻了眼:目光所及之處,幾乎所有的桌椅都已然被各種東西佔據得滿滿當當。
花花綠綠的私人物品一字排開,向你無聲地宣示着主權:
“對不起,這個座位被我佔了。”
“天下苦佔座久矣”
對於絕大多數大學生來説,佔座已經成為了生活中一個見怪不怪的常態,被譽為“學習寶地”的教室、圖書館等地更是這種現象頻發的“重災區”。
從最傳統的書本筆袋,到後來的電子產品,演變到最後,就連一張薄薄的紙都被賦予了佔座這個神聖的使命。
更讓人感到生氣的是,你在忍氣吞聲地另尋別處後,默默觀察了很久,卻往往遲遲不見佔座的人現身。
而網上的輿論在面對佔座這一問題上,也呈現出了“一邊倒”的批判局面。許多感同身受的網友紛紛下場,“控訴”佔座給人帶來的種種不便。
其中,呼聲最高的困擾便是對公共資源的浪費。由於很多人在佔得座位後實際上最終也並沒有親臨現場學習,導致原本有限的場地和書桌資源被白白消耗掉,從而使得真正有使用需求的同學只能望“桌”興嘆。
圍繞佔座爆發的口舌之爭也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不管是當面直接對質還是間接在朋友圈“掛人”,人際關係和同學情誼都將在這個過程中遭到破壞。
最後,佔座者如願以償,只留你風中凌亂,任萬般不甘化作一聲無奈的嘆息:
你為什麼要佔座?
眾所周知,幾乎在每一節課上,前三排座位都是雷打不動的“兵家必爭之地”。
從客觀角度來看,正所謂“近水樓台先得月”。和教室裏大多數同學相比,坐在靠前位置的人無疑能夠更清楚地收到老師的教學指令。
從主觀角度出發,置身前排實際上也意味着一種變相的激勵。在一舉一動相對來説都更加引人注目的情況下,你會不由自主地減少開小差的頻率,督促自己認真聽講。
當然,大部分同學選擇在教室裏佔座也是出於一種小小的“偷懶“心理。託早到的同學幫忙佔個理想的位置,自己就可以在牀上心安理得地再多賴幾分鐘,不必掐着點風風火火地一路狂奔。
不僅如此,我們還會自然而然地搭建起一個屬於自己的學習環境,而手頭的桌椅便是與之相關聯的重要意象。
追求穩定是人的共性。面對這好不容易適應的、已然成型的氛圍,大多數人自然更傾向於專注在這一開始便認定的座位上,而不是再費時費力地做出其他調換。
此外,從眾心理也是佔座之風形成的一大誘因。
當看到周圍的人都在佔座時,原本沒有這個想法的人便會萌生出一種無法跟上大眾步伐的焦慮,從而片面地將“不佔座”與“不上進”之間劃上等號。
當羣體給予的壓力和追求上進的迫切疊加在一起時,我們對佔座的看法很容易從一開始的疑惑和抵制逐漸轉變為最終的接納與認可,進而紛紛跟風效仿,以確保也能夠在有限的座位資源中擁有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
理性看待佔座風波
面對這場針對座位展開的“曠日持久的鬥爭”,如何輔之以有效的處理措施,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去年,“長沙理工大學圖書館丟棄學生學習資料”的事件在熱搜榜上鬧得沸沸揚揚的同時,也使得佔座這個話題再一次成為了眾人關注的焦點。
在學校圖書館早已張貼出通告、不允許同學們將書籍放在桌子上佔座的前提下,面對扔書這一做法,網友們議論紛紛。
有人贊同這種“先禮後兵”的行為,認為對於“屢教不改”的違規者,就應該“出狠招”讓他們長長記性。
也有人則認為儘管是學生違規在先,但直接丟棄學習材料的做法畢竟還是過於簡單粗暴,容易給大多數同學造成收拾殘局的困擾。
種種類似事件背後暴露出的矛盾和衝突,究其實質還是學生需求與學校供給之間的匹配問題。
誠然,由於條件有限,學校不可能完美地滿足每一位同學對理想學習空間的需要。
但作為整體的調控者,學校還是可以在考慮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合理調配校內的公共資源,通過充分利用閒置教室、制定人性化自習場所管理制度等方式,為同學們開發更加充足、更為便利的學習空間。
同時,學生自身也應該樹立正確的觀念,對學習和佔座之間的關係形成理性的認知。
儘管佔座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學習考慮,但在方便自我的同時,佔座者也要懂得兼顧其他同學的需求利益,尊重桌椅的公共使用權,做到“非必要不佔座”。
而一旦佔了座,就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積極利用既得資源,避免出現因為正主失蹤而讓旁人“進退兩難”的“空窗期”。
另外,從某種程度上來説,佔座者還是應當學會減少對外界條件的過度依賴。藉助周圍的環境來勉勵自我誠然無可厚非,但學習主體畢竟還是我們自己。
人是有主觀能動性的,只要你有一顆真正想認真學習的心,相信不管在哪裏都可以收穫理想的效果。
反之,如果一開始便將重點拘泥於座位的選擇和爭奪上,卻忘記了自己佔座的初衷,那無疑是有點本末倒置了。
來源 | 中青校媒
編輯 | 代美娟
來源:青年觀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