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讀 | 377萬人考研背後,這些新趨勢正在發生

“初試、複試都是第一!”近日,2021年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高校複試成績陸續公佈。中山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薑清越的努力有了收穫,她將繼續深造,邁入研究生學習的新階段。

而同時,連續在職考研4年的31歲文員張怡雅(化名)也拿到了成績,她嘆了一口氣,終於決定放棄。“考研人數年年暴漲,錄取分也水漲船高,壓力太大了。”

不少考生感慨:考研熱,考研難。

據教育部公佈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有377萬人報名考研,而2016年僅為177萬人,短短几年報名人數翻番。越來越多人選擇擠進這條賽道,期望通過考研帶來人生的新變化。

今年考研的複試正在進行,南方日報記者採訪考生、高校、企業多方發現,考研熱正在催生新趨勢:未來報考可能更集中在知名院校、一線城市院校;不少高校優勢專業接收推免生的比重可能越來越大,考研壓力進一步增加;往屆生為跳槽、職業提升等需求迴流考研比例將進一步上漲。

深讀 | 377萬人考研背後,這些新趨勢正在發生

趨勢一

報考集中在知名一線城市院校

“去年報考時,有很多文章説考研人數會‘爆炸式增長’,疫情影響了出國深造和就業求職,更多人選擇考研。”這次考研,佛山科學技術學院物理學(師範)專業大四學生餘煒君沒能進入複試。想去上海讀物理學碩士的她,在報考時已經預想到了考研競爭的激烈。

餘煒君的預想是正確的。

2021年全國有377萬人報名考研,比上年多出了36萬人;而廣東考研總人數20.2萬人,比上年增加2.7萬人。具體從高校來看,中山大學碩士研究生招生計劃為8000人(含推免生),共計有3.5萬考生報考;暨南大學招生計劃為4700人(含推免生),也有2.7萬考生報名參加。

報考人數井噴的同時,全國高校碩士研究生擴招的步伐也越來越快。

深讀 | 377萬人考研背後,這些新趨勢正在發生

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和財政部去年9月發佈《關於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提出,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要穩步擴大。根據全國教育事業統計,2020年招收研究生110.66萬人,而2015年這一數據僅為64.51萬人。但這顯然趕不上報名人數的劇增。

“廣州大學碩士研究生這兩年報考人數急劇增加,2021年1.48萬人報考,而招生計劃在2700人至2900人。工科、金融、管理、教育類專業錄取分數線節節高,專業碩士熱度不斷。”廣州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唐春明認為,未來“考研熱”趨勢還將繼續,廣州大學也正穩步擴大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擴充優化黃埔研究生院、桂花崗校區等辦學空間,改造宿舍等措施,以適應碩士研究生擴招的辦學壓力。

深圳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陳昊也感受到了考研熱帶來的壓力。“報考深圳大學碩士研究生的熱度越來越高,2020年報考人數超過了2.2萬人。2021年雖然提高了初試統考科目難度,但報考人數也超過1.9萬人,與4000人的招生規模相比,競爭還是很大。”陳昊説,一些熱門專業去年的報錄比很高,如教育學達到30:1,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管理科學與工程、應用經濟學、學科教學、設計學等專業也超過了20:1。

陳昊認為,這兩年考研人數增幅很大,未來幾年可能還會保持增長趨勢,短期很難改變。“據我觀察有三點趨勢,一是報考學校會更加集中在知名院校、熱門院校,因為一所好大學、一座好城市的吸引力不容忽視;二是不少高校的優勢專業接收推免生的比重可能越來越大,這對參加考研爭取深造的考生來説,壓力進一步增加;三是往屆生為了跳槽、職業提升等需求迴流考研比例正在上漲。”

趨勢二

提升就業競爭力成主因

儘管競爭壓力很大,今年還是有377萬人選擇走考研路。

“考研或許能為我就業提升競爭力。”考研初試、複試成績均為第一的姜清越説。大學期間,她在校園媒體做過新聞報道,但她發現自己不能承受一線記者的工作壓力。而對於民俗學專業的熱愛,堅定了她考研的決心。“希望可以在研究生階段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之後也考慮讀博,繼續深造。從這點來看,研究生學歷必不可少。”

“現在找工作才發現,學歷真是求職的重要門檻,很多崗位都要求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暨南大學文學院大四學生劉若嵐今年考研沒有成功。她原本打算從漢語言文學專業跨考學科教學(語文)專業,提升當老師的專業素質。眼下,趁春招高峯期,她準備向教師崗位投簡歷。“希望能獲得教師編制或到教育機構工作,之後也打算報考在職研究生繼續深造,提升在未來職場上的競爭力。”她説。

中國教育在線《2021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顯示,超過半數考生讀研目的是提升自身的知識水平和能力,加之就業壓力大,希望提高就業競爭力。

“其實當下‘考研熱’與就業環境的變化分不開。”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當就業崗位緊張、就業壓力大的時候,不少人會選擇考研來提升自己的競爭力。

深讀 | 377萬人考研背後,這些新趨勢正在發生

但是考研一定對工作有幫助嗎?廣州一家中型互聯網企業人力資源負責人黃小姐透露了招聘的“偏好”。

“現在投遞過來的簡歷從博士、碩士到本科,甚至專升本都有,但的確越年輕的人,學歷越高了。”黃小姐説,必須要承認,更高更好的學歷代表應聘者有較好的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會被認為潛力更大。有得選擇時,企業的確會更傾向於學歷更好的一方。”

她也提醒,企業崗位畢竟不是學術研究,學歷並不是絕對的,如果一個應聘者學歷雖然不高,他有很強的自主學習意識和主動實踐的意向,且有一定的工作積累,企業還是很樂於選擇這類人才。

“其實為什麼求職者找工作和企業招工都很難,因為企業總想要以最低的成本找到最好的人才,求職者又想進入最好的平台拿最高的工資,兩者之間總有一個落差。”黃小姐説,如何面對落差,正視自己、做好定位,對各個學歷階段的人來説,都是職業生涯的第一課。

深讀 | 377萬人考研背後,這些新趨勢正在發生

趨勢三

在職考研人渴望拿到重返校園“門票”

從2017年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碩士研究生並軌招生以來,在職考研人的身影逐漸走進公眾視線。

例如北京大學今年有近3萬考生報名考研,其中非應屆生比例高達70.1%,報考非全日制學習方式的約19.7%;而北京交通大學1.3萬餘名考生中,報考非全日制學習方式的佔到15.4%。

他們有的一邊上班一邊備考,希望就讀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提升學歷;有的索性辭職一搏,拿到一張重返校園的“門票”,給人生增加新的可能性。

張怡雅就是其中一位,從2017年起連續4年考研,一邊工作一邊跨專業報考廣東幾所高校的法律碩士。“文職的工作沒有價值感,考研就是為了提升就業競爭力,爭取到法律行業工作。”從27歲考到31歲,張怡雅為了保住工作,還要瞞着領導偷偷備考,但每次分數出來總是差一點。

深讀 | 377萬人考研背後,這些新趨勢正在發生

“其實沒必要一條路走到黑。”張怡雅説,她走出考研“4年長跑”,現在她準備把精力花在提升工作上,找機會換一份工作。

“其實,無論學歷提高多少,都只是一個台階。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人生的長遠規劃。”儲朝暉建議,應該理性對待考研,做好人生規劃,不要為了考研而考研,而是要想清楚,人生目標是否可以通過考研來進一步實現。

唐春明也認為,考研只是實現人生規劃的手段,一定要選擇與興趣相符、為職業發展儲能的專業,不應當盲目追逐熱門專業。

“我見過連續10年報考深大研究生卻始終沒有考上的案例,也看到過考了7年終於‘上岸’的勵志故事。能提升學歷固然是好,但總的來説還是建議大家正確看待考研。”陳昊表示,考研初試看重專業基礎知識的掌握,複試則更偏重考生的個人綜合實踐能力的考察。

對於應屆生,陳昊建議應該放平心態,即使考研不成功也不要氣餒。考研不是唯一的人生路,可以考慮進入社會就業,鍛鍊提升自我。對於往屆生,考研也不應強求,工作經驗其實更加重要,尤其是那些考研三四年的人來説,與其死磕“學歷提升”,不如在職場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記者】姚瑤

【實習生】湯夢茹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100 字。

轉載請註明: 深讀 | 377萬人考研背後,這些新趨勢正在發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