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中科院、麻省理工博士紛紛入場,公司估值年漲10倍,又一隱秘賽道爆發

由 沈建伏 發佈於 經典

投資需要接地氣的信仰

作者 | 高貴萍

編輯 | 及軼嶸

題圖 | 攝圖網

時間撥回到2018年。

這一年,人工智能、在線教育在中國創投圈掀起小浪花。投資人們滿心期待地尋找下一個爆發性增長機會。而合成生物在此時,還處於資本沒有關注到的小角落。

但這個角落,在經緯的視線中被打上了一束光。

經緯醫療團隊拜訪了多家知名合成生物企業,其中包括Senti Bio,這家企業創始人盧冠達參與創辦的合成生物公司Synlogic,已於納斯達克上市。

2019年,經緯投資了呈源生物。2020年,投資了恩和生物、Senti Bio和華昊中天。經緯對於合成生物領域的興趣,已逐漸顯現。

行至2021年,中國早期投資機構普遍陷入投資主題焦慮,當人們意識到合成生物可能存在的機遇時,有關注這一領域的投資人在掃描行業時發現,“經緯幾乎把這一領域從國外到國內的項目都捋了一遍”。

作為中國頭部基金之一,經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積累起豐厚回報和聲望。之後,又在時代拐點,生猛而紮實地佈局科技賽道,實現了從移動互聯網到科技的大轉彎。

經緯創投創始管理合夥人張穎曾表示,經緯敢於,也有底氣去投一些更能振奮人心的行業,哪怕因此會承受在前沿探索上的失敗。所以,這也就不難理解,經緯緣何能夠在合成生物賽道火爆之前進入,並大手筆投資了一批合成生物企業。

“利用經過工程化的生物(比如各種細菌),來生產各種人們想要的東西”,從合成生物學生物製造賽道的這一概念中,可窺見合成生物學的廣闊天地。

合成生物是否會成為經緯擁有的下一個代表作,目前還未可知。但在這一領域,經緯確實展現出了像“自來水擰開、關上一樣”快速切換的超強戰鬥力,和一直以來保持着的想贏的慾望。

入局的偶然和必然

合成生物有多火?

據CB insights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合成生物學市場規模為61億美元,預計到2024年,這一數據有望增長至189億美元。

在一級市場,2019年和2020年,國內合成生物領域融資事件分別為286起、364起,融資金額分別為410億元、690億元。2021年這組數據創下新高,融資事件為458起,融資金額近1200億元。

再看二級市場,在2021年4月-12月,合成生物企業凱賽生物股價從80元漲至180元,華恆生物從40元升至130元,市盈率均超過70倍左右。

然而“合成生物學”這一名詞自1911年在“Lancet”雜誌上首次出現,至今已有100多年曆史。為何最近兩三年備受追捧?

在經緯創投合夥人喻志雲看來,主要源於過去多年代謝工程的積累,以及自動化、算力的不斷提升,這一領域從學術到商業化落地到了發展臨界點。

2008年經緯在成立之初即進入醫療健康領域。

2014年,經緯以行業小組的方式切入科技創新領域,深化在醫療健康的佈局。

2016年,經緯在醫療健康、前沿科技、新能源、智能製造等賽道相繼建立起根據地;在醫療領域,經緯在數字醫療、醫療器械和診斷、創新藥、醫療服務等細分領域紮下錨點。

合成生物是經緯在創新藥投資節點上的延伸。而呈源生物、恩和生物、Senti Bio是經緯在這一領域收穫的第一批被投企業,也是其在合成生物學框架上的三個佈局。

恩和生物是用計算、自動化來建生物製造的平台並且選中幾個重磅產品自己下場做生產。呈源生物是長鏈DNA合成+個性化細胞治療。Senti Bio為基因電路的細胞治療。華昊中天用細菌發酵生產新型的手性化療藥。

呈源生物成立於2017年,創始團隊由來自於哈佛和麻省理工學院等頂尖學府的科學家組成。2018年,呈源在單細胞操作等技術上取得了突破。2019年和2021年,分別獲得了經緯的兩次投資。

談起這筆投資,喻志雲稱,經緯主要押注的是,呈源具有優異科學素養和強大執行力的創始團隊;躋身世界一流的長鏈DNA合成實力,且公司成功將DNA合成實力運用到腫瘤治療中。

恩和生物創辦於2019年,創始人崔好是哈佛-麻省理工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博士。聯合創始人盧冠達是麻省理工學院電子工程與生物工程副教授。在公司成立之初,就獲得了化工巨頭巴斯夫的投資和訂單。

除了通過成本優勢實現商業化外,恩和具有工業化選品和大規模製造思路。喻志雲認為恩和將生物發酵與工業自動化結合的願景極具價值。

Senti Bio創立於2016年,聯合創始人盧冠達曾任麻省理工學院副教授,是包括恩和在內的多家合成生物學頭部生物技術公司的科學創始人。Senti的獨特優勢在於“基因電路”技術。“相當於把細胞做得更聰明,可精準的去殺腫瘤細胞。”2020年,經緯領投了Senti Bio的B輪。

華昊中天創立於2002年,多年來堅持用合成生物學來生產創新藥。不僅要解決大規模生產問題,還要經歷冗長的臨牀三期試驗。公司的產品於2021年終於獲批,作為新型的手性化療藥,安全性極優,已經在臨牀造福腫瘤患者。

總結經緯對這類項目能夠精準捕捉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以麻省理工等頂尖學府作為挖掘項目的大本營;團隊對合成生物有較深入認知。

喻志雲具有哥倫比亞大學博士、耶魯大學博士後的教育背景,曾投出沛嘉醫療、科美診斷、榮昌生物、益方生物等多家公司。醫療團隊多名成員有海外讀博經歷,具有化學、生物、藥學、臨牀等複合型專業認知,早前便和多名合成生物學教授、華人科學家建立起聯繫。

在早期投資人的直覺下,醫療團隊很自然地關注到合成生物的發展,和相關公司動態。

因有着“可做研發”的實力,團隊成員可以和來自於中科院、麻省理工等學術高地的創業者就一些學術細節進行非常平等的討論,“這不僅增加了判斷項目成功的概率,專業度的展現還使經緯在爭取項目份額時有較大優勢。”

隨着投資的第一批知名項目打開局面,經緯逐漸在合成生物領域建立起影響力。

截至2022年3月,經緯投資了恩和生物、呈源生物、Senti Bio、啓函生物、華昊中天、優賽諾、星期零、植物教授、周子未來、元育生物、中科國生等10餘家合成生物企業,在生物製造、長鏈DNA合成、細胞基因電路等上游基礎設施和下游應用的各個細分賽道均有系統性佈局。

接地氣的信仰:技術與商業化並重

提起經緯,人們往往想到的是“酷”、“熱血”、“狼性”。越野摩托車轟鳴,翻山越嶺,穿越樹木森林,這是張穎視頻號中的經典場景。從某種角度上,機構創始人的個性往往代表着機構個性。

好的Leader,能夠讓團隊裏的每個人都變得更好。作為醫療合夥人,喻志雲基本上不做微觀管理,“讓他們做自己有熱情、喜歡的東西。”

正因如此,醫療投資團隊的積極性被大限度地調動出來。

“有時小組會討論項目、討論科學問題到很晚,很像當年讀博士的氛圍。”喻志雲告訴創業邦,為保持領先認知,團隊除了高密度的跟優秀創始人交流外,還經常閲讀論文,力爭從全球最前沿的科學發現中尋找機會。

最近經緯科創匯上,喻志雲就經緯在合成生物領域的佈局和投資邏輯進行了分享。

“合成生物學叫工程化生物學更貼切。”喻志雲稱,工程化的改造,就是讓它做人們想讓它做的事情。同時,工程化意味着可定量衡量。無論是改造微生物體來生產大宗原料,還是識別並殺掉腫瘤細胞或病毒,都是工程化改造應用。

目前經緯投資的合成生物項目,主要分為bio Manufacturinging(生物製造)和生物製藥。

bio Manufacturing(生物製造),是用合成生物學來改造生物體,做生物生產。沒有臨牀路徑,不用選適應症等,路徑較短。恩和為代表性企業;在生物製藥上,代表性企業有呈源和華昊中天,從合成DNA延伸至工程化細胞療法或者發酵生產手性藥物分子。

對於bio Manufacturing(生物製造)和生物製藥這兩類項目,經緯有着不同的評估體系。

生物製造需要選品,最終是和傳統化工公司拼成本。比如凱賽做長鏈的二元酸,華恆做丙二醇,都是單品較大,成本又控制較好的公司,這兩家公司也順利登陸了二級市場。

相比之下,合成生物學制藥需要考量的因素較多。比如新藥研發需要考慮效果的差異化、臨牀需求、選適應症、組建懂生物、化學、藥理、生產、臨牀的團隊等等。

未來3-5年,合成生物或將迎來底層技術突破驗證和轉化擴容的關鍵時期。經緯認為,核心突破將來自:高通量,自動化的生物工程和篩選;底盤菌株的基因編輯;系統化的代謝流設計和優化;計算酶學;生物元件庫;蛋白表達系統優化等方向上。

至今,經緯已經看過上百家合成生物企業,如果要説得到經緯青睞的企業有共性,那就是,技術與商業化必須要並重。

“從0到1,從1到100,都非常重要。”經緯創投副總裁薛明宇告訴創業邦,就合成生物學的未來商業化前景看,公司距離商業化的路徑、技術厚度,以及技術轉化拐點都很關鍵。

在薛明宇看來,合成生物學其實特別接地氣。除技術平台之外,歸根到底是要做出有明確商業化場景和需求,且成本低的產品,而不是純粹實驗室級的東西。

經緯持續佈局,加速投資節奏的核心,就是希望在全球範圍內找到具有頂尖科研能力和工業化能力的團隊,以及有明確應用場景,但未被滿足的需求。

熱潮下的湧動:警惕和建議

“有家企業我都跟了幾個月了,好不容易和創始人約見面了,對方卻告訴我,這輪沒份額了。”有其他機構投資人向創業邦表示。

自從2021年國外合成生物企業Ginkgo Bioworks和Zymergen上市後,國內項目估值飆升,但投資人還是搶着投。熱潮翻湧之下,往往會出現項目良莠不齊、估值泡沫的現象。

喻志雲也觀察到,目前市場上確實有些項目是為了“合成”而“合成”。他認為,泡沫在未來會被擠掉,估值太高的公司,如果不做出及時調整,未來會陷入被動。

相比高估值,經緯更關心的是,團隊執行力、公司基本面、產品是否真實創新、未來能否持續等。

把週期拉長,國內合成生物學的發展還處於早期。上游基礎設施有大量未滿足的需求,下游有大量需要把實驗室裏的東西系統化、產業化、工業化的工作。產業發展起來的確定性較高,但中間可能會經歷短暫回調。

和國外項目相比,中國下一代的合成生物學公司在某些領域有技術積累,有全球化人才,人工成本、生產成本也會低一些。但挑戰同樣存在,比如諸多產品和商業化的距離,技術平台從實驗室階段到工業化應用等等。

一切都有待於時間的驗證。

“合成生物學是一個長坡厚雪的大方向,並且需要耐心。”張穎認為,雖然現在的估值水平可能有非理性成分,但合成生物學的巨大潛力和顛覆性,值得長期關注與佈局。

技術發展需要信仰,合成生物的創新生態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對於生態中各方,經緯給出如下建議:

宏觀層面,應該儘快搭建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立科研成果轉換機制;

創業者要保持頭腦清醒,不被高估值高融資額衝昏頭腦,要不斷提升技術,打通從技術到產品的商業化道路;

投資人要對行業有敬畏之心,整合資源,發現源頭創新技術,賦能創始人並長期陪伴。

結 語

前不久,在經緯億萬創業營,張穎和江南春進行了一場對話。

雙方就“是非即成敗”達成共識。做“是”的事情就是成,做“非”的事情就是敗。但在短期內,做“是”的事情不見得立刻就能得,做“非”的事情不見得短期一定失。如果不以短期得失,而以是非來做判斷,那所有決策就變得簡單。

創業如此,投資也是如此。做價值觀上對的事情,累積到最後,會得到時間複利的饋贈。

“合成生物學具有綠色屬性,在醫療行業的應用屬於良性循環的事業。”對於經緯投資的合成生物學公司,喻志雲希望公司新產品的推出,能夠為社會做出貢獻。

如果説合成生物學的出現,代表着投資人和創業者不拘於現有框架,着眼於行業內和市場中真正需求和創新。那麼,勇於打破邊界,在產業交替和演進的不確定性中,挖掘商業機會,投資偉大公司,這便是早期投資的魅力之處。 找靠譜商機,關注創業邦視頻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