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學生聰明與否, 看這兩門課的成績, 智力高的學生兩門課都不會差

由 簡振武 發佈於 經典

小學跟中學的時候,只要上課認真聽,作業好好做,就會有好的成績,科目學起來也會很輕鬆。但是,是到什麼時候開始發現,不管再怎麼努力,有些知識點還是學不懂,而班上有些人沒怎麼努力,卻輕而易舉地可以得到好成績。

那就是班上的聰明孩子,老師喜歡他們,同學們羨慕他們。所有的聰明孩子好像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的數學或者物理都很好。難道數學和物理的好壞是衡量一個人聰明與否的標準嗎?或者説,從一個人數學或物理的好壞就可以看出一個人聰明與否。

但如果靠這個來判斷,馬雲學習的是英語專業,而且數學奇差,他卻成為中國首富,你説馬雲聰明不聰明?我想沒人會否定馬雲是個聰明人吧。

不同的人對"聰明"一詞,會有不同的定義:當一個孩子學東西很快,人們會説他聰明;當一個人想象力天馬行空,人們會説他聰明;他一個人另闢蹊徑,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了問題,人們會説他聰明。

總之,判斷一個人聰明與否有很多標準,連科學家們都無法給出一個統一的解釋。不過科學家對聰明有一個特定的名詞:智力。

對於智力的解釋,大致有兩種:智力是由多項基本能力組成的,他們是:語言理解、空間想象、理解速度、推理能力、詞彙運用、數字能力、聯想記憶。

還有科學家把智力分為兩種,一種是抽象的邏輯推理能力,另一種是知識經驗水平(晶體智力)。共同運用邏輯推理能力和知識經驗水平,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一般來説,晶體智力與年齡呈正相關,流體智力與年齡呈負相關。

在平時生活中,第一種情況更符合我們平時評判一個人聰明與否的標準。

如果這樣來看,從一個人數學或物理的好壞就可以看出一個人聰明與否。但是有些人中學時的數學和物理成績挺好的,一到高中就有下滑的趨勢了。這是因為,小學和初中的理科題目較為簡單,只要肯努力,純靠記憶就能記住許多知識點。

那麼,數學和物理,哪個更能體現出孩子的智商呢?從習慣思維上來説,哪個更難哪個就更考驗孩子的智力。那照經驗來説,就是物理更體現一個孩子的智力。

仔細想想,大家會發現:物理好的同學,數學一定也好,但是數學好的同學,物理不一定好。物理和數學都考驗學生的計算能力和推理能力,但是學習物理比學習數學多出一項需要具備的能力,那就是想象力。在學習物理時,我們需要腦補一些運動的過程。

在中小學時,物理和數學的難度相差無幾,但到了高中以後,兩科的學習方式都變了,難度的差距也變大了。物理學得好的同學往往智力也越高。

而且智力的提升也可以靠後天的培養,比如通過美術、音樂等的學習就可以起到一定開發智力的目的,例如畫畫可以提升孩子的想象力,鍛鍊孩子的創造力,讓孩子做事的時候更加專注。這些能力的提升就會對學習產生巨大的好處,不過後天再學習這些科目的時候,興趣又十分重要。因為孩子學習能否持之以恆,興趣是其中的關鍵。

目前互聯網高度發達,網絡上有很多在線美術教育機構,他們通過1對1的教學模式,將課堂經營的趣味十足,這樣的課堂十分適合孩子學習,所以在線網課一度成為廣大家長的選擇。孩子在這些家機構的幫助下,也能夠堅持學習,漸漸的養成了學習的好習慣。

孩子小的時候是對新事物接受能力最強的時候,如果好好培養,就能養成他們的學習習慣。如果再進一步提升,那就很難説了,有人説物理的重點是數學,數學的重點是哲學,這也許有一定的道理。

最後,我還想説明一個問題,那些聰明的學生,未必是學習好的學生,在教學中,我們經常會遇到有些學生是很聰明,知識"一點就通",但是就是不幹,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目標不明確,所以成績並不好。

反而那些不太聰明的學生,經過刻苦努力的學習,最終發生逆襲。尤其是像語文和英語這樣的學科,光靠聰明肯定是不行的,需要學生刻苦努力的積累和重複,才能學好。

最後,我覺着最聰明的人,應該是懂得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做正確事情的人。那些上學期間不認真學習的學生,就算智商再高,也不能算聰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