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我不會這樣逼孩子,該玩的時候,還是要讓她玩一下,多接觸一下社會,也許結果比現在好得多。”李先生(化名)後悔地説。
李先生的女兒在省內一所中學讀高一,入校一個多月,孩子突然提出“不想讀書了”,讓李一下子懵了。
儘管學校對孩子做了很多的思想工作,也幾個小時幾個小時地和家長交流,但李先生的女兒仍堅持退學。
李先生説,家裏就只這麼一個女兒,他對孩子寄望很高,學習上要求特別嚴:在小學階段,就基本沒讓她看過電視,有幾年,家裏的收視費都沒繳過;除與學校和補習班同學及親戚家的孩子玩一下外,女兒很少接觸別的孩子;為提升孩子的學習成績,他從外地買來各種試卷,讓孩子刷題;給孩子報各式各樣的補習班,數學、語文、化學、物理,一樣都沒落下……可以説,只要有空餘的時間,孩子都在學習。
“孩子的學習,都是我在管,有時候,我講了幾遍,女兒還沒弄懂,我會吼甚至會打她,小時候還曾讓她下跪過。不過,進入初中,孩子大了,就沒再打了,但一着急仍會吼她。”李先生後悔地説。
李先生説,妻子對女兒的要求也很嚴格,如果女兒沒坐端正,也會被念,有時候,連他都覺得有點“聽不下去”。
在父母的嚴格要求下,李先生的女兒一直很乖,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但到了初三後,開始出現了一些狀況,接着便是中考失利,沒有考上示範性高中。
進入高中一個月,李先生的女兒突然提出“不想讀書了”,讓李先生一下懵了。
“你這麼小就不讀書,將來如何面對生活?”李先生苦口婆心地勸女兒,甚至退一步稱,可以休學一段時間再來讀。期間,他還帶着孩子去看心理醫生,但女兒毅然決然,無論怎麼勸都沒用,稱“只要不讀書就行”。
無奈之下,李先生帶着女兒來到醫院看心理科。醫生説,這個小女孩的心理有一點抑鬱。
圖文無關
因為女兒一直沉睡,也不願去見他人,無奈的李先生近日去到學校,為女兒辦理了退學手續。
“主要還是我們的要求得太嚴了,給孩子造成了心理上的壓力,讓她產生了反感。如果能再給我一次機會,我不會這樣過。”説着説着,李先生突然哽咽起來,接着哭出了聲。
事後,想通了的李先生説,孩子不讀書,確實有點可惜,但這並非是人生的唯一一條路。現在,他只能慢慢地引導孩子,去尋找另外一條出路。畢竟,孩子好好的,希望就會一直在。
重壓之下的孩子有追求完美的個性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庭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針對這個案例,貴州省心理衞生中心主任、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精神科主任王藝明教授表示,重壓之下的孩子,會有一個追求完美的個性。
因為父親的嚴苛、母親的挑剔,孩子從小就有要成為“父母心中最優秀的孩子”、“老師心中最好的學生”的壓力,在這樣的指導下,中考沒考上理想的學校,孩子會有很大的失落感。
進入新的學校後,學習上的壓力、對現實的不滿、人際關係的不良等,會導致其出現一些心理方面的問題,甚至出現少年兒童情緒障礙,如焦慮、緊張、恐懼、懷疑、情緒低落、睡眠質量差……有的甚至還會產生一些極端的想法和行動,最終走上厭學、退學之路。
王教授表示,這次疫情之後,厭學、退學的孩子不少。作為家長,一定要改變家庭的氛圍,問題嚴重的,要儘早帶孩子去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看到底是哪裏出現了問題,以便進行針對性的治療。
“近年來,心理患者正呈現出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由於病因複雜,症狀多變,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很多家長在孩子出現情緒障礙後,沒意識到孩子的心理出了狀況。”“父母的言傳身教很重要,一方面要多陪伴孩子,同時禁忌體罰以及一天到晚地碎碎念,更不要當着孩子的面吵架,讓孩子沒有安全感”……
針對醫學實踐中遇到的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王藝明教授從專業的角度進行了分析,並對家長、學校提出了一些針對性的建議。
心理疾病患者正越來越年輕化
“從這幾年所接觸的案例來看,出現心理問題的人羣正呈現出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尤以13歲到18歲的孩子居多。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數量不少、佔比較多。”王藝明教授説。
王教授説,有一個小朋友才8歲,因試圖傷害自己的妹妹,被他的父親帶到醫院來看心理科。原來,這個父親離異後,重新組建了家庭,並有了一個小女兒,全家的關注點轉移到了這個小妹妹的身上。
“8歲的孩子每天要獨自上下學,學校開家長會,家長也經常缺席。孩子感到失落,覺得自己是一個沒人管、無人疼的人。終於有一天,孩子趁着大人不注意,作出了想掐死妹妹的舉動,一下把大人們嚇壞了。”王教授告訴記者,“離異和隔代撫養的孩子,更需要關愛。若孩子跟着父親,無論工作再忙,都不要疏忽了孩子。其次,親生母親對孩子的成長也不能置身事外,同樣要積極地關注孩子的身心,一旦發現問題,要及時和孩子的父親溝通,對孩子進行幫助,這樣才能給孩子更好的關愛。”。
孩子心理有問題家長並沒意識到
“兒童青少年出現心理問題,不僅病因非常複雜,而且症狀多變,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很多家長只知道孩子厭學,並沒意識是心理方面出了狀況。”王教授説,有一個孩子成績非常優秀,疫情期間在家上網課,可能是沒有按時學習的緣故,復學之後,明顯感覺跟不上了,從班裏前幾名落到了中等成績,孩子一時接受不了,出現了焦慮、睡眠不好的情況,結果越來越煩躁、越來越焦慮,成績不斷下滑,父母還給壓力,經常吼、罵,讓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傷害。
漸漸地,孩子的身體出現狀況:早上起來就頭痛,晚上睡不着,經常請假。時間一長,課程也跟不上了,一到學校就非常恐慌。“曾經坐車到了校門口,卻不進學校。老師做工作,同學也聯繫,但孩子就是避而不見,不想繼續讀書了。”王教授説。
王教授説,有的孩子出現身體疼痛,或者乏力、精力不足、睡眠不好等症狀後,家長帶着孩子到處去看病,做了各種檢查,都是正常的,就要考慮心理問題的存在了。
王教授還例舉了一個案例:“一個有極端想法的孩子來就診,給他做了心理測試,感覺他的量表上的某些分值非常高,結合臨牀症狀,考慮他有青少年情緒障礙,於是建議他住院。不料,這個孩子説,你要和我媽媽講,我媽不認為我有病,以為我是裝的。”王教授説,因為心理問題症狀多變,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有的家長並沒意識到孩子的心理已經到了非常糟糕的狀況,需要及時找醫生進行干預。
孩子有情緒這樣來解“結”
“孩子出現心理問題,歸結起來,既有家庭、社會的原因,也有學習壓力、遺傳等方面的因素。”王藝明教授認為,人的一生在某個階段,難免會出現一些情緒方面的問題,發現孩子出現了這方面問題,一定不要諱疾忌醫,應及時找心理醫生就醫。
王教授説,一方面可以通過測試來發現孩子的焦慮、抑鬱情緒;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一些心理諮詢,來了解孩子的內心,找出他們的心結所在,及時進行疏導。嚴重的,可以通過適當的藥物來改善孩子的負性思維。
“從學校層面上來説,現在學校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視,很多學校都設立了心理諮詢室,可以通過定期做一些心理測試、初篩,來及時發現一些問題,再分輕、中、重型進行引導。嚴重的建議到醫療機構進行進一步評估和治療。”
“從家長的角度來説,一方面要多陪伴孩子,同時禁忌體罰以及一天到晚地念叨孩子,更不要當着孩子的面吵架,讓孩子沒有安全感。此外,父母的言傳身教同樣重要,若父母一天到晚都在玩,把孩子丟在家裏,疏忽管教,孩子就會放羊。”
王教授説,讓孩子從小養成一個自覺自願學習的良好習慣非常重要,但不能剝奪孩子好玩的天性,作業做完了,可以讓他們適當地放鬆放鬆,平時在生活上、學習上經常問問孩子,需不需要幫助。
王教授同時提醒家長:一定要讓孩子參加勞動,力所能及的事情一定要讓孩子自己去做,以培養他們自立自強的能力。同時也要鼓勵孩子參加學校的各種活動。若除了學習就是學習,孩子的適應能力和抗壓能力都會很差。
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 楊源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貴陽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