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穀雨數據-騰訊新聞”(ID:guyudata),撰文:菜菜 豆奶,數據:鏑數李璋 鏑數張宇淳,設計:鏑數Eve,出品:騰訊新聞穀雨工作室,36氪經授權發佈。
關於學歷,一直流傳着這樣的鄙視鏈:
“海歸碩士看不起985碩士,985碩士看不起雙非碩士,而普通碩士看不起本科畢業生。”
“學歷焦慮”前不久剛剛在社交平台上掀起一陣討論。而上週六拉開帷幕的研究生考試,再一次側面印證了年輕人們的艱難處境。
職場上因為學歷產生的歧視時常發生,而越來越“貶值”的學歷本身也常常使他們陷入迷茫。
考研,成為了這羣人的另外一條出路。
2020年研考報考人數再創新高每年快到年底,大學圖書館、教室,還有周邊的出租屋都是考研人埋頭苦讀的身影。
10年前,報考人數剛過151萬。到2019年,341萬的報考人數再破紀錄。而剛剛出爐的數據顯示,今年的研究生考試報考人數達到了377萬人。
或許應了那句話:最難考研季,永遠是下一年。
但依然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斷投入到這場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比賽裏。
本科畢業的學歷顯然已經不夠用了,到2019年,有38%的應屆生選擇繼續考研。
應屆考研只是開始,還有人在失敗或者短暫工作之後選擇二戰甚至三戰四戰,把自己熬成了“回鍋肉”選手。
我們分析過往三年的考研數據發現,往屆生比例逐年攀升。2019年,他們在考研大軍裏的佔比已接近五成。
對於一部分人來説,考研已經成為了不達到就決不放棄的目標:如果今年失敗,那就明年再來。
值不值得,只有他們最清楚前幾天,一則“四戰考研”的新聞登上熱搜。
鄭州的趙同學接連三次考研失利,但仍然選擇了今年再戰。
2020年,趙同學選擇第四次考研 | 梨視頻
像他一樣工作之後再決定考研的人,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我們的視野裏。
從時間和金錢成本上來講,工作之後再辭職考研的風險可能會大於應屆考研。考研對於卑微的打工人來講,無異於“背水一戰”。
綜藝《令人心動的offer》
但“誘惑”也是顯而易見的。
相比第一次“不知道要做什麼”的跟風考研,工作幾年之後再選擇考研的人,更加在意現實問題。
對於他們來説,最直接的動力來自於“吃飯”:見識過現實的殘酷,也經歷過對於專業的迷茫,考研是為數不多可以“逆天改命”的機會。
一份針對考生考研原因的調查顯示:有66.9%的考生,都出於“提高就業競爭力、提升薪資”的理由選擇考研。
我們可以直觀感受到的是,關於考研,他們很少再談論“理想”,更加關注“温飽”。
在被問到為什麼選擇辭職考研,實誠如綜藝嘉賓丁輝,開口就是考研人的心裏話:
一邊是職業瓶頸,一邊是高薪資待遇的誘惑。
在知乎上話題“工作幾年後再考研是怎樣的一番體驗”下,打工人們傾訴了自己的現狀。
工作讓他們疲憊不堪,而考研則是痛苦處境裏能夠抓住的稻草。
工作和考研,在這羣人眼中呈現出不一樣的樣貌:
工作,意味着日復一日的瑣碎和令人窒息的KPI緊箍咒。“不甘”“迷茫”“提升”,是他們常常提到的詞。
考研,則像泥潭裏的一根藤蔓。在眾多企業的招聘標準和現實困境的倒逼之下,這是一條可以嘗試的出路。
他們頻繁提起備考過程中的“壓力”“孤獨”“疲憊”,但也期待未來的改變和收穫。
對於這些工作之後選擇考研的人來説,這或許更像是一場蓄謀已久的逃跑計劃。
希望藉此在生活的重壓下喘口氣,找回一條更加清晰明朗的路。
出走之後,又往何處?在很多人看來,考研是第二次高考,是鯉魚躍龍門的再次起跳。對於一些已經工作的人來説更是如此,選擇考研是為了改變打工人的命運。
但現實可能比想象中殘酷:等到讀完研,工資可能還沒本科同學高。
麥可思《2018年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顯示,同一屆本科生畢業3年後,獲得國內碩士學歷的年輕人平均月收入為7371元,工作了3年的年輕人平均月收入為7419元。
中國教育在線發佈的《2020全國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中,近六成被調查考生認為研究生學歷較之前有所貶值。
貶值的最主要原因是:“研究生招生規模過大”,其次是“注水文憑層出不窮”。
或許很多人在決定考研之前,就已經意識到這些外在的不利條件。
工作之後再選擇考研,則是為了解決迷茫而不得已的決定。
財新微紀錄《付費自習室》
從中學時代起,我們就在嚴苛的教育之下接受應試。分數與排名的競爭懸在頭頂,為了進入公認的好大學、並取得與之匹配的工作崗位,只能硬着頭皮向前衝。
在《我的二本學生》裏,教授黃燈用“慢性炎症”來形容年輕人們如今正在經受的教育。
他們在競爭壓力之下所服下“猛藥”“抗生素”和“激素”,終於在大學之後逐漸顯露出後遺症。
“就業的壓力、安居的壓力、競爭的壓力,從記事起,無形的細密的重荷就負載在他們身上,早已將他們剪裁得規規整整。”
個性、天性和生命活力被磨滅得無影無蹤,他們的面目越來越相似,最終變成了標準化的工廠構件。
沒有更多的時間去自我探索,也無法承擔試錯的成本。慣性地選擇考研,成為了為數不多的“自我提升”的途徑。
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落幕,他們仍將繼續找尋屬於自己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