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名的“傳奇”王爺,活到了七十三歲,曾三度錯失皇位

襄憲王朱瞻墡,明宣宗朱瞻基同母弟,一生經歷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代宗、憲宗六朝,活到了七十三歲,曾三度錯失皇位,是一位在明朝很有名的傳奇王爺。

襄憲王朱瞻墡,出生於永樂四年(1406年),明仁宗朱高熾第五子,明宣宗朱瞻基同母弟,母為誠孝昭皇后張氏。朱瞻墡一生,不僅長壽(歷六朝,活到73歲),而且頗為傳奇,曾三度錯失皇位,幾個侄兒、侄孫對他極為優待,是一個能安守本分,又守禮法,重孝道的王爺,在明朝藩王中,有賢王之稱。

兩任監國

明朝有名的“傳奇”王爺,活到了七十三歲,曾三度錯失皇位

(襄憲王朱瞻墡之父明仁宗朱高熾)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瞻墡被冊封為襄王,但並未就藩封國。成祖晏駕後,仁宗朱高熾在位不足一年亦駕崩,當時太子正以監國身份留守陪都南京。仁宗突然駕崩,而漢王朱高煦、趙王朱高燧蠢蠢欲動,皇位更替之際,政局動盪的因素一觸即發。

明廷為了防止意外,特別是漢、趙二王早有搶班奪權之心,便封鎖仁宗死訊,迅速派人南下迎接太子朱瞻基北上繼位。張太后為了預防萬一,又密令襄王監國,由户部尚書夏元吉輔佐,一時之間,南北兩京竟有兩位監國。而襄王朱瞻墡,更是明朝首次以藩王身份成為監國。

宣宗繼位後,襄王又居守北京。宣德元年(1425年),漢王朱高煦在青州起兵叛亂,宣宗親征平叛,命襄王朱瞻墡、鄭王朱瞻埈居守,位同監國,但大小事需有留京諸臣共同商議,因此二王居守權力有限,不能和太子監國相比比。

襄王朱瞻墡兩任監國,都是因為非常時期的非常之舉,雖然時間不長,其權力並不大,影響力也很有限,但畢竟是明朝首次以藩王監國,這體現出了宣宗對這個弟弟的重視,也能看出朱瞻墡還是有一定處理政務能力的。

三失皇位

明朝有名的“傳奇”王爺,活到了七十三歲,曾三度錯失皇位

(襄憲王朱瞻墡之兄明宣宗朱瞻基)

襄王朱瞻墡於宣德四年(1429年)就藩長沙府,遠離了政治中心,這位王爺總算是可以放鬆下過自己的藩邸生活了。

但平靜日子沒過幾年,宣德十年(1435年)卻傳來了宣宗駕崩的消息,宣宗當時才不過三十八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如此匆忙駕崩,一下子又把遠在長沙府得襄王推到了風口浪尖。

由於皇太子朱祁鎮當時才九歲,根本沒有能力治理國政,在這種情況下,部分朝臣傾向於迎立襄王朱瞻墡為帝,畢竟宣宗生前對這個弟弟還是很肯定的,又因為有過兩次監國的經驗,且又是仁宗嫡子,於情於理,都符合當皇帝的要求。

不過還沒等朱瞻墡作出表態,張太后便把羣臣召集到乾清宮,厲聲駁斥要立襄王為帝的謠言,當眾宣佈皇太子朱祁鎮繼位為帝,就這樣,朱瞻墡第一次錯失皇位。

明英宗長大以後,對越王、襄王這兩位親伯父很是禮遇,各種封賞不斷,襄王對於侄兒的禮遇很是滿足,一門心思在長沙府過他的逍遙王爺生活。然而不靠譜皇帝明英宗在位沒幾年,卻捅出了個大簍子,差點將大明王朝陷入萬劫不復的絕境。

正統十四年(1449年),英宗在大宦官王振的慫恿下,御駕親征瓦剌,結果在土木堡遭到瓦剌軍隊的包圍埋伏,20萬精鋭明軍損失殆盡,英宗自己也被瓦剌太師也先俘虜。消息傳至京師,舉朝震駭,人心惶惶。國不可一日無君,而太子朱見深當時才兩歲,不過是個還在襁褓中的小孩,自然難以承擔扶危去難得重任。而襄王朱瞻墡在諸藩王中年齡最長,又是宣宗的胞弟,且有“賢明”的名聲,是很理想的皇帝人選。孫太后遂有意立朱瞻墡為帝,命人取來襄王金符,欲召襄王入宮繼承皇位。

明朝有名的“傳奇”王爺,活到了七十三歲,曾三度錯失皇位

(影視劇照,奪門之變,明英宗二度登基)

可朱瞻墡這一次卻堅決反對孫太后的決定,從血緣關係上看,英宗的兒子太子朱見深和弟弟郕王朱祁鈺都比自己更有資格當皇帝,自己常年在封地當富貴閒人,逍遙自在多快活,京城的這一灘渾水朱瞻墡是無論如何都不想攪和。於是,很乾脆的上書給皇嫂,請求立朱見深為皇太子,由郕王朱祁鈺來監國,派人到瓦剌談判營救英宗,算是委婉的拒絕了立他為帝的打算。

郕王朱祁鈺在於謙、王文等大臣的擁立下繼位為帝(景泰帝)後,組織了北京保衞戰,打退了囂張的瓦剌人,總算令大明轉危為安。一年後,英宗南還,但很快的,便被景泰帝幽禁於南宮,這一關就是七年。遠在封國的朱瞻墡還上書給景泰帝説:“請皇上最好早晚都要向太上皇(英宗)問安,率羣臣朝見,不要忘了要恭順。”對於皇叔父的好言勸告,景泰帝並沒有放在心上。

英宗在被幽禁長達七年後,終於在景泰八年(1457年)苦盡甘來,當時景泰帝正身患重病卧牀不起,他唯一的兒子朱見濟因為早夭而後繼無人,這正好給了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投機家以機會,他們在獲得孫太后支持後,帶着一千多人衝進宮裏,打開南宮大門,迎立太上皇朱祁鎮二度登基,這就是著名的“奪門之變”(也叫南宮之變)。

英宗復辟後,石亨等人誣陷大學士王文、兵部尚書迎立外藩為帝(暗指襄王朱瞻墡),兩人以謀逆罪下獄後被處死。英宗因此懷疑皇叔朱瞻墡有奪位的野心,由此這位王爺第三次被捲入皇位之爭,這一次,堪稱是無妄之災。

不過好在襄王之前所上二書和襄國金符被保存在張太后的宮中,英宗閲後頗為感動,對襄王的懷疑盡釋,還派人請召襄王入宮,行叔侄之禮,宴請了這位德高望重的皇叔,叔侄二人宴席相談甚歡,襄王席間勸英宗寬刑恤民,減省賦税,英宗點頭稱是。襄王辭別還藩時,英宗還親自送到午門,與皇叔握手泣別。

瑕不掩瑜

明朝有名的“傳奇”王爺,活到了七十三歲,曾三度錯失皇位

(明代宗畫像)

朱瞻墡這位傳奇王爺,有“賢王”之名,但他晚年為了迎合侄兒,還是做出了兩件有辱其賢明的事情。

明英宗與景泰帝,都是明宣宗的兒子,雖然不是同母弟,但畢竟是宣宗僅存下來的骨肉,兩兄弟先後成為皇帝,但景泰帝幽禁英宗於南宮長達七年,於兄弟,太過決絕無情,也因此在英宗二度登基後,對自己的弟弟景泰帝展開了瘋狂的報復。

景泰帝在英宗二度登基後不久便病死,在此,關於他的死我們不做過多的揣測。但是此時已經就藩長沙府幾十年,又三次捲入皇位風波的襄王朱瞻墡卻突然跳出來替自己的侄兒明英宗説話。由於景泰帝的帝位不被英宗承認,也因此他生前早就建好的皇陵被英宗下旨搗毀,僅僅以親王之制葬於北京西山,是第一個沒有被葬於明十三陵的皇帝。在此風口浪尖上,朱瞻墡卻突然上書,

以違反禮制為由,建議英宗搗毀景泰帝在位時為早亡的第二任皇后肅孝杭皇后(朱見濟生母)建造的壽陵。英宗看過朱瞻墡的奏疏後,深以為是,命人將杭氏“肅孝”皇后的諡號廢去,毀其陵墓,致使杭皇后的梓宮下落不明,其屍骨也不知去向,而杭皇后與景泰帝所生唯一的兒子朱見濟,也由“懷獻太子”降為“懷獻世子”。

令人不解的是,朱瞻墡竟然還向英宗建議,將廢后汪氏(景泰帝的第一任皇后)驅逐出郕王府,這顯然是太過於無情冷血了,畢竟汪皇后當年可是因苦諫景泰帝不要廢掉侄兒朱見深才遭廢黜的。在大是大非面前,英宗還是保持了清醒,沒有聽從皇叔的話,而是對這位可憐的弟妹

予以了極大的照顧,讓她繼續以郕王妃身份住在郕王府。英宗死後,朱瞻墡尤不甘心,繼續向侄孫代宗皇帝朱見深上奏請遷郕王妃出府,代宗一樣予以拒絕。

看來,以“賢王”著稱的朱瞻墡也有其卑鄙無恥,冷血無情的一面,都是自己的親侄兒,何以厚此薄彼呢?難道僅僅是為了迎合自己的這個侄兒皇帝嗎?如果説毀杭皇后墓不過附羣臣之流而上奏,其實英宗早就對景泰帝一家恨之入骨,那將一直反對廢黜太子朱見深的廢后汪皇后驅逐

出郕王府就顯然是太過分了。藩王不要妄談國事這是明朝祖制,襄王即便出發點是為了迎合英宗,但此舉怎麼看都顯得太過於可恥。

長壽而逝

明朝有名的“傳奇”王爺,活到了七十三歲,曾三度錯失皇位

(明初藩王)

襄王朱瞻墡,一生經歷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代宗、憲宗六朝,一直活到明憲宗成化十四年(1478年)才病死,活了整整七十三歲,明朝不管是皇帝還是藩王,活到七十歲以上的並不多,朱瞻墡七十三歲的壽命,實屬長壽。

去世後,憲宗皇帝給這位皇叔祖上了“憲”這個中上等諡號,算是肯定了這位一生充滿傳奇,又沒做過什麼惡事的王爺。而《明憲宗實錄》對於襄王的評價也是極高的,“王小心清慎,篤於孝敬,尤為誠孝昭皇后所鍾愛。然能守禮法,遠嫌疑,故雖有異議,不為上下所疑,卒能安榮壽考以終其天年”,在明朝所有藩王中,這樣的好評並不多見。

襄王世系一直傳到明末,最後一位襄王叫朱常澄,於弘光元年(1645年)進封襄王,因藩國被農民起義軍攻陷,後遷徙汀州,不知所終。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21 字。

轉載請註明: 明朝有名的“傳奇”王爺,活到了七十三歲,曾三度錯失皇位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