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文字,主要講了早教與晚學的問題,列舉了很多事例,文字清麗簡練,道理也講得明白。
顏之推首先説,“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人在幼小的時候,精神專一、敏鋭,長大以後,心思分散,所以,必須要儘早教育,不要失去良機。古人真是厲害,那麼早就知道小孩的專一、敏鋭。這是中國古代貴族教育的一個優秀傳統。如今還有一些家長,孩子都10多歲了,還在放任自流,並自以為是地説:“那麼小的孩子,能聽懂什麼?”國外的0到3歲兒童教育方案,行之已久。其實,中國古人就知道這個道理。
當然,古代的童年教育,讓孩子大量地死記硬背,雖然也有成效,但也抹殺了很多天才,影響了孩子的心理健康。魯迅對此有深刻的反思,《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就有形象的描寫。但絕對的放任自流,肯定是有問題的。顏之推説,我七歲時,就能背誦《靈光殿賦》,一直到現在,十年温習一次,仍然沒有忘記。二十歲以後,背誦的經書,如果一個月沒有温習,就忘記得一乾二淨。此話是有道理的。古人説了,少小背書,從石上刻字,中年背書,如沙上寫字。
“然人有坎壈,失於盛年,猶當晚學,不可自棄。”但每個人的命運不一樣,有人困頓,年輕時失去了學習的機會,到了晚年仍然可以努力學習,不能因為早年失學就自暴自棄。顏之推下面列舉了八位先賢的事蹟,説明晚學的重要。孔子五十歲才開始真正學習《易》,他説:“我五十歲學《易》,可以沒有大的錯誤了。”這裏的孔子五十學易,不是説孔子到了五十歲才第一次閲讀《易》,是説五十歲時才真正懂得了《易》,真正有了自己的感悟。閲讀古人的文字,要小心,不能以今人的思維去理解。所以,司馬遷《孔子世家》如此寫: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説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
孔子到了晚年才真正讀懂了《易》,很喜歡它,以至於讀得遍數太多,連穿聯簡策的皮條都被翻斷了好多次。所以,才撰述了《彖》《系》《象》《説卦》《文言》等,合稱“十翼”。孔子感慨地説:“如果再給我幾年時間,我就可以對《易》有更深透的理解了。”蔣伯潛認為,孔子所喜所讀的即為《易》的《卦辭》《爻辭》,玩索有得乃加贊述,寫了《彖傳》《象傳》,後學又記錄所聞為《繫辭》《文言》,“卜筮之《易》乃一變而為哲理之書矣。”
顏之推接着列舉了曹操、袁遺,説他們年輕時勤奮學習,到老年興趣愈加濃厚。曾子十七歲開始學習,荀子五十歲才到齊國遊學,都成了大學者,名聞天下。公孫弘四十多歲,才開始讀《春秋》,最後當上了丞相;朱雲也是四十歲開始學習《易》《論語》,皇甫謐二十歲,開始學習《孝經》《論語》,這些都算“晚學”了,但“終成大儒”,都是早年迷誤晚年醒悟的啊。
最後,顏之推説,一個人到了成年還沒有學習,確實是太晚了,不認真學習,好像面對着一堵牆什麼也看不見,也是夠愚蠢了。小時候學習,像早晨剛升起的太陽,老年學習,就如夜晚走路手持蠟燭,但比閉上眼睛什麼都看不見的強。“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多讀幾遍這句話,多好呀。
(楊光祖)
音頻:小敏 編校:米媛 審核:王衡
【來源:啄木鳥】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