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2月上旬,教育部明確增設“慈善管理”(管理學,專業代碼120418T)四年制本科專業,這被外界普遍解讀為一個具有風向標意義的信號。此前,這個專業更多地被摺疊在“社會工作”專業下的二級子目錄。
- 據瞭解,山東工商學院、浙江工商大學是目前國內率先獲批的兩大高校。建系招生、增設專業方向、納入本科目錄,是高校近年來關於“公益慈善”專業化、職業化的一次大膽摸索和嘗試。
- “摸索是曲折的。”山東工商學院慈善管理專業負責人王鑫介紹,學校首次向教育部申報納入本科教育失敗後,2021年校方再次申請,終於順利報批。
- “2018年學院成立之初,很少有老師能意識到自己在做的是一個有價值的事業。”該校相關負責人回憶。4年過去,還有2個月,第一批社會工作專業(慈善管理方向)的31位學生即將從學校畢業。八成學生選擇繼續留在公益慈善領域深造讀研,餘下的則走上了與慈善完全無關的道路——考編、創業。
首批學生
從“看起來不難”到感到“很難學”
據《社會組織藍皮書,中國社會組織報告(2018)》數據,2017年,基金會成為國內增速最快的社會組織類型。全國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社會服務機構)也一改2016年的走低態勢,強勢反彈。
同一年,出於社會組織用人需求增加的考慮,山東工商學院將“公益慈善學院”的建設提上了日程。2018年7月,經過近一年的調研,公益慈善學院正式成立。
“成立之初,很少有老師能意識到自己在做的是一個有價值的事業。”該校相關負責人回憶,學院的建設如同創業,最初人、財、物都缺。為了發動校內的人才共同參與,學院定期舉辦公益慈善沙龍,召集對公益有興趣的老師一同參與探討。最初,參加沙龍的人數不到10個人。4年過去,已有近50位老師願意參與其中。
同年9月,作為00後的李一寧和宋然成為建院後招來的第一批學生,專業是“社會工作”。隨後,兩人都分流到公益慈善方向。李一寧瞭解到,學生可隨時根據自己的意願換班。
“社工”、“公益慈善”等詞,對剛高考完的李一寧和宋然而言是陌生的。宋然把它排到高考志願表的第二位,選擇理由很簡單,“看起來不難”。
相較而言,1997年出生的方芸在專業選擇上有着更充分的考慮。2021年,她入學該校公共管理研究生,方向是公益慈善。國內各大基金會具有的知名度,讓方芸對這一專業有了好感。她也和身旁同專業的朋友商量專業選擇的問題,“他們比較瞭解這個行業,告訴我現在‘第三次分配’受重視,所以公益慈善還挺有前景的。”
“第三次分配”,是指以募集,自願捐贈和自主等慈善公益方式,對社會資源和財富進行的分配。
剛入學時,專業的選擇是否正確,始終困擾着第一批進入公益慈善學院的學生。從大一開始,宋然就有了就業方面的擔憂。寒假時,她在當地社工組織實習了一個月,幾乎無休、時常加班的情況下,實習工資只有3500元。她還發現,由於薪酬較低,這裏的工作人員大部分是流動的志願者。
“直到參觀了深圳某次慈善展覽會,我才發現,原來公益也可以做得琳琅滿目,這一下就點燃了我工作的激情。”宋然回憶,很多她從未想過的公益形式在展覽會上出現,也是從那次慈善展覽會開始,她才真正對公益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李一寧的擔憂則在於自己的專業能力。讓她感到“很難學”的是案例分析,這類案例往往會提供一大段材料,需要學生從中找出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去年12月底考研結束了,但李一寧覺得自己“還是沒有學會”。
“實踐經驗少的話,就很難把解決方案想得很全面。”李一寧認為,這是自己“學不好”的原因。案例分析題在她考研時佔比很重,很多經驗帖都會總結出答題模板,但在李一寧看來,真實情況遠比模板要靈活、複雜。她反省,自己過去參與的實踐活動不夠多,接觸的也主要是青少年和老人,“所以希望以後能去接觸更多樣的人。”
打破刻板印象
公益慈善也需要營銷
宋然的家鄉在山東淄博,是魯商的發源地。自小,她就耳濡目染,聽到許多關於儒商行善的故事。
入學後,新舊慈善文化在宋然身上碰撞。大二時,宋然隨學院回家鄉舉行了新時代儒商公益慈善精神研討會。會上,一位老年大學的爺爺分享他連續一兩年到當地戒毒所講授國學課程,大幅度降低復吸率的公益經歷,讓宋然一直記到今天。
在與20多位儒商對話中,宋然瞭解到家鄉傳統儒商秉行的公益精神,在實踐與專業學習對比中,她覺得自己的專業沒有白學,“落到了實處”。
慈善管理專業的深耕也給方芸帶來不一樣的視角。起初,和大部分未踏入公益領域的大眾一樣,方芸在參與一些公益項目的捐贈活動後,就不再關注後續進展。“現在,會更關注我(捐贈)的錢或者我的志願服務發揮了什麼樣的價值,所發揮的價值還能不能提高,能提高到什麼程度。”
在慈善基金會的實習經歷,打破了她以往對公益事業的刻板印象——“外界覺得,好像做公益的就不應該有錢。以前好像每個人哭一哭就可以讓別人給你捐點錢,而現在其實已經逐漸擺脱了早期苦情公益的階段。”
“公益慈善營銷”,是宋然就讀時印象最深刻的一門主修課程。宋然瞭解到,營銷一詞,常出現在企業公司的產品服務中,但其實,公益慈善也需要一些營銷手段和技巧,才能更好地推廣公益項目,讓更多有需要的人得到幫助。
“透明、公開,是慈善組織運作的立錐之本。資金,一直是公益組織運作發展中較為敏感的詞彙。”在北京感恩公益基金會發起人周健看來,大部分捐款人希望自己的善款能夠完全到達被幫助人手中,而不是成為基金會的辦公費用和行政費用。“但實際情況是,辦公、行政費用也自有其存在的價值。”
近兩年的慈善管理專業學習後,方芸也漸漸觸碰到慈善基金的一點門道,“部分資金是為了讓基金會繼續運作,項目得以開展,有着跟直接捐到被幫助人手裏不一樣的價值。”
業 | 內 | 説 | 法
面臨難題:學科建設短期難以突破
在多位公益慈善學院負責人眼中,慈善管理專業未來前景是一片向好的。各級部門的重視,社會組織的蓬勃發展和專業人才的缺口都成為校方連續幾次修訂專業培養方案的基礎。
在山東工商學院,院方開展“社區學院”的課程方式,讓學生深入社區親身參與。現有的教材不夠,院方就找來國內公益慈善領域專家編寫“社會組織管理”等教材。
2021年,山東工商學院的老師們走訪調研了山東本地的多家基金會和慈善總會。對方負責人反饋,人力或財務都可以從現有專業中解決,但目前最迫切需要的是瞭解慈善項目運營的專業人才和管理人員。“比如如何籌款,如何開展一個公益項目,怎樣設計評估。此外,還要懂得慈善的精神、文化和知識。”
“培養專業化的慈善管理人才,是發展公益慈善教育的必要性所在。”在該校老師看來,“專業化”體現在如何運營好公益項目,將善款的價值放大。“比如,將一塊錢的善款,通過項目的設計,發揮出大於一塊錢的效果,而不是單純給到被捐贈人手中,這才是專業的慈善管理中最重要的。”
“又比如,我去參加一個撿垃圾的公益活動,同時我還能通過活動策劃,帶動更多人一起撿垃圾、關注環保,這就是將價值放大了。”調研結束,公益慈善學院陸續收到了來自慈善機構的用人需求,並將本校碩士生推薦到青島某家初創的企業基金會實習。
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長助理、公共管理學院研究員藍煜昕將中國高校公益慈善教育發展分為三個階段,2012年至2018年是起步階段,高校開始探索各類以為行業輸送人才為目的的專業教育模式;2019年至今,則是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系統推進的加速階段。
但公益慈善學科建設在短期內難以突破,成為擺在高校面前的一道難題。敦和基金會與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等聯合發佈的《中國高校公益慈善教育發展報告2021》指出,公益慈善教育的宏觀政策環境和社會環境向好,將迎來加速發展階段,但公益慈善學科建設在短期內難以突破,各學科背景組團創新將是公益慈善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
在談到如何看待將“慈善管理”專業納入本科教育時,多位高校慈善研究者立足於宏觀視野的中國慈善事業發展史,普遍認為是2016年《慈善法》所播下種子的“新成果”,“有利於解決專業設置的合規性問題。”
但許多在一線從事公益慈善的從業人士也表達了他們的擔憂。北京感恩公益基金會發起人周健介紹,在他發起的公益基金會中,目前組織內部人員專業各異,“基本上很少有對口的慈善管理專業人員”。
在周健看來,雖然社會個人的捐款意願比較高,但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捐款意願不高,或者説一般都會按照相關指令直接捐款至國有慈善組織。但問題是,此類組織內部的工作人員多是因行政安排流動到慈善崗位上,並非主動前往,其行為更接近行政意志,和公益是社會自覺行動有一定距離,因此還有較大的改善空間。
慈善管理的專業化和學歷化還在繼續進行。在“慈善管理”專業正式被教育部增設為四年制本科專業的兩個月後,宋然和李一寧成功收到了心儀學校的研究生錄取通知書。她們即將繼續在公益慈善這一領域深造,成為“公益慈善專業的大學老師”,成為宋然未來的人生目標之一。
(文中李一寧、宋然、方芸為化名)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蔡曉儀 潘俊文 實習生 祝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