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聯金滅遼後被金所滅,南宋為何不思前鑑,堅持聯蒙滅金?

北宋聯金滅遼後被金所滅,南宋為何不思前鑑,堅持聯蒙滅金?

文:鍾一(讀史專欄作者)
王朝的滅亡是由諸多原因一起構成的,其中都存在的一個因素是戰略上的錯誤。北宋“聯金滅遼”,最終被金所滅。後來南宋又“聯蒙滅金”,結果最終被蒙所滅。
因此很多人説,唇亡齒寒之下,兩宋使出的昏招,可謂是自己給自己挖了一個巨坑。
但是,有北宋的前車之鑑,南宋為何還要“聯蒙滅金”,“聯金御蒙”難道不是更好的選擇嗎?大家都懂的前車之鑑,後車之失的道理,南宋當局者難道就不明白嗎?
我想,他們是明白的,但是又不得不為的。
01、之所以聯金滅遼,是因為童貫受了侮辱
一隻蝴蝶煽動一下翅膀,可能就會引起大西洋的一場風暴。對於北宋、金、遼三國而言,童貫就是這隻蝴蝶。
北宋政和元年,童貫出使遼國。遼帝得知童貫的閹人身份後,侮辱道:“南朝人才如此。”
遼帝不會想到,他這句侮辱之言,竟成為了遼國的亡國之音。童貫受到遼帝的羞辱正憤懣不平之時,在歸國途中遇到了獻“滅遼之策”的馬植。童貫大喜,立馬接待了馬植。
北宋聯金滅遼後被金所滅,南宋為何不思前鑑,堅持聯蒙滅金?

馬植的“滅遼之策”就是“聯金滅遼”。童貫被他的巧舌如簧所打動,亦被報復的慾望矇蔽了雙眼,於是決定帶着馬植向徽宗獻言進策。
徽宗搞搞書畫還行,對於政治缺乏眼光。他在童貫與馬植的一番誇誇其談之下,竟然説道:“復中國往昔之疆。”
徽宗口中的“往昔之疆”是燕雲十六州,即便是宋太祖在位時期,也無法收復燕雲十六州,更何況只懂書畫的徽宗呢。
徽宗以“聯金滅遼”之策,從而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戰略決策,從一開始就遭到了朝中諸多大臣的反對。其中朝散郎宋昭的話可謂是一針見血,他説道:“滅一弱國,而與強國為鄰,恐非中國之福,徒為女真之利耳。”
通俗的意思就是:把弱小的遼國打敗了,那麼強盛的金國更容易攻打宋朝了。
但是受童貫與馬植蠱惑的徽宗,心中只幻想着收復故土的千古盛名,哪還在意現實環境的局勢。經過北宋與金的反覆外交商談之後,兩國統一了各自的軍事行動:金軍負責攻打燕雲十六州以外的上京(今赤峯市林東鎮。遼國實行五京制)、中京(今內蒙古寧城縣)以及東京(今遼寧省遼陽市),宋軍則負責攻打西京(今山西省大同市)和南京(即燕京,今北京)。
金軍很快就打下了三座都城,還一路消滅了西京。而童貫率15萬士兵攻打燕京,卻是全軍覆沒。金國徹底看清了宋朝的實力,更堅定了金朝之後攻打宋朝的決心。
最終金軍兵臨燕京城下,遼軍開門投降,遼國就此滅亡(一部逃到了西方,建立了新的政權,即西遼,在此不表)。金朝成為了“聯金滅遼”戰爭中最大的獲勝者,宋朝只獲得了幾座空城而已。
北宋聯金滅遼後被金所滅,南宋為何不思前鑑,堅持聯蒙滅金?

北宋宣和七年,遼平州節度使張覺反叛金人,投靠宋朝。即位不久的金太宗以此事為藉口,向宋朝發動了戰爭。
靖康二年,金國南下攻取北宋王都汴梁,擄走了徽欽二帝、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朝中權貴共三千餘人,北宋就此滅亡。
從北宋選擇“聯金滅遼”的那一刻開始,北宋就已註定會重蹈遼國的命運。唇亡齒寒之際,宋遼應共同度過王朝的寒冬,可悲的是徽宗只懂書畫,不懂時局,才會使出如此拙劣的戰略決策。
按理説,南宋目睹了北宋唇亡齒寒的前車之鑑,應該不會重蹈北宋的歧路。可是南宋卻沒有選擇,當時的時局註定南宋只能選擇“聯蒙滅金”。
02、聯蒙滅金,不得不為的自亡之策
在北宋與蒙古會師之前,不得不提一場戰役——開禧北伐。
公元1206年,身任平章軍國事的韓侂冑,在未做充分準備的情況下,貿然發動了北伐。宋軍從四川、荊襄和江淮三路對金國發起了全面的進攻。
最終,開禧北伐以南宋的失敗而告終。宋朝被逼無奈之下與金簽訂合議,合議中的主要內容是:南宋皇帝稱金國皇帝為伯父,歲幣銀絹各三十萬,又以三百萬緡錢贖回淮陝兩地。
看似取得勝利的金國,其實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與宋會戰消耗了金國大量的人力物力。金國必須在此戰之後,將國家財政與軍事的重心放在南面的建設之上,從而防禦南宋,這就直接導致金國北線的防線漏洞百出。
北宋聯金滅遼後被金所滅,南宋為何不思前鑑,堅持聯蒙滅金?

位於金國北面的蒙古抓住機會,於公元1211年,在野狐嶺、會河川大敗金軍。金國就此喪失了與蒙軍野戰爭鋒的能力。在此背景之下,金宣宗被迫遷都開封,放棄了金中都以及北方大片土地。
短短的五年過後,金國的領土被蒙軍步步蠶食,金國的實際控制區域只剩下河南一隅之地。與此同時,南宋中斷了歲幣,金國更是雪上加霜。但是金國本可以苟延殘喘,因為蒙軍不敢貿然攻打金國。如果蒙軍攻打金國,南宋極有可能坐收漁翁之利。
可是金國人不懂什麼叫做“漁翁之利”,他們在處理與南宋的關係上,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金國朝堂之上,大多數人認為被蒙古搶走的土地,應該從南宋身上搶回來,以此增加金國的實力,形成對蒙戰略的優勢。
金國人這種思想是建立在宋金兩國多年征戰,金國一直都佔據有利地位。因為南宋曾經好欺負,那麼現在南宋也好欺負,這是邏輯上的慣性思維。而金國的這種思維,最終害死了它。
公元1217年,金國以南宋不繳歲幣為由,大舉進攻南宋荊襄地區。可是他們這次遇到了一枚硬釘子。孟珙是13世紀中國最偉大的機動防禦大師,他擋下了金軍多次的南下進取之路。
金國眼看南下無望,決定與南宋議和,然而南宋卻堅持與金對戰。氣急敗壞的金宣宗再次下詔攻打南宋,可是金軍面對孟珙等人的防禦,難以邁進南方分毫。
在隨後的“三峯山之戰”中,蒙軍殲滅了前來迎戰的金軍。金國在與蒙宋間的多次戰役之後,已經陷入了兵少糧盡的尷尬局面。
無奈之下,金國的最後一任皇帝金哀宗向南宋求救。
此時的南宋,完全不用考慮唇亡齒寒的道理,因為此時的形勢與當年的北宋差別極大:
第一,宋金是世仇,靖康之恥猶未雪,民意和軍意都站在攻打金國這邊。
第二,此時的金軍喪失了全部主力以及大部分國土,就算北宋不聯蒙滅金,蒙軍也可吞下金國。
第三,金國在面臨蒙軍的攻打之下,卻多次想要搶佔南宋的土地,南宋又怎麼可能與之合作。
這三點原因,註定南宋只會選擇“聯蒙抗金”。如果南宋選擇“聯金御蒙”的話,廣大的南宋軍民勢必炸了鍋,從而引發內亂。
另外,金國已經瀕臨滅亡的邊緣,陷入絕境,南宋的援救只是杯水車薪,完全沒有意義。
公元1234年正月,宋蒙聯軍圍城三個月,最終蔡州陷落。金哀宗自盡身亡,金國退出歷史的舞台,南宋終於一雪靖康之恥。
然而,南宋將直面更具威脅的蒙古人,宋蒙的戰爭就此拉開了序幕。
所以説,北宋唇亡齒寒的前車之鑑,對於南宋而言完全沒有作用,即便是唇亡齒寒,南宋也只能選擇“聯蒙滅金”。
歷史的背景可能相似,但是同樣的機遇卻不會出現第二次。如果北宋抓住第一次的戰略機遇,聯遼抗金,那麼之後的歷史也許就會有不同的走向。
然而,歷史從來不承認可能一説。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97 字。

轉載請註明: 北宋聯金滅遼後被金所滅,南宋為何不思前鑑,堅持聯蒙滅金? - 楠木軒